训练观察能力 夯实习作基础
2020-07-16吴建秋
吴建秋
為了形成聚合之力,统编本教材针对习作教学专门设置了习作单元,举整个单元之力,为学生写好一篇习作奠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意识的淡漠和观察能力的薄弱,是导致他们表达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统编本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单元中就设置了关于“观察”的语文要素,从而让学生在品读、体悟、内化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真正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服务。
一、从静止到变化,丰富观察成果
习作起步阶段,学生的习作一般会呈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状态:一种是无话可写,半天都挤不出几个字来;一种是什么都往习作里写,没有半点取舍与遴选。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其实都与学生不会观察有关。很多时候,三年级学生的观察往往会局限在某一个层面或者某一个维度,这就会给学生选择写作素材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细致翔实的观察是获取写作素材、提炼习作内容的重要方式。只有在平时能够养成主动观察的意识,不断地聚少成多、集腋成裘,学生才能发现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是动态化的,为后续形成文字奠定基础。
比如本单元中《金色的草地》一文,作者所描写的对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细致观察之后作者不仅认识到草地随着时间、季节在不断变化,同时也发现了暗含其中的变化原因。这一过程中所折射出来的作者观察状态也是完全不同的,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迁移练习:生活中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请你选择一个事物,并对这个事物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及时记录变化的过程和每个时间段的观察收获,最后根据自己观察的内容撰写出一篇相关的观察报告。
观察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容和收获也会越发丰富,学生内在的观察思维也会逐渐向深处迈进,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观察过程中展开动态化的实践准备,从而享受观察所带来的愉悦体验。
二、从单列到多元,扩展观察路径
观察本身就应该是立体而多元的,因此观察的方式不能仅仅局限在眼睛“看”的层面上,而需要让学生调动原始化的内在感官,一方面观看其外形,辨析其色彩,另外还应该从声音、触觉和情感等多个角度进行体悟。
比如这个单元中“初试身手”栏目就要求学生对水果进行观察。常态化教学下,学生写出来的片段虽然能够触及外形、色彩和味道等方面,但内容相对标签化、概念化,并没有形成个性而灵动的语言。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虽然获取了这一观察知识,但没有经历真正的体验,为此教师专门购买了橘子,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了真实的多元观察。首先,教师集中出示四幅关于橘子的图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让学生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其次,每人发一个橘子,由于有前面知识的渗透,学生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摸起来,教师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形成整体感受。最后,进行品尝,每一组成员之间将自己的感受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丰富了学生对橘子的真实感受,并尝试进行文本的表达与思考,更好地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服务。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了不同的认知感官,帮助学生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了整体的观察与全面的了解,提升了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力和写作力,将人物内在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而鲜活。
三、从文字到实践,揣摩观察状态
如果要让学生对一个宏观的场面进行观察,并将其写成文字,无论是学生的观察意识,亦或者是学生的表达能力,都无法胜任。因此,契合学生认知能力,引领学生紧扣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描写,并选择其中一个细微的特征进行全方位观察,或许能够给课堂带来惊喜。教师要充分借助经典文本,既关注语言表达,又要还原作者的观察状态,真正为学生语言实践素养的发展奠基。
比如本单元中第一篇课文《搭船的鸟》第4自然段就紧扣动作描写展现了翠鸟动作的灵活敏捷。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这个语段之后形成了基本的认知,把握语段表达的中心——翠鸟捕食动作敏捷,但作者究竟是怎样描写才让读者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印象呢?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了这个方面的体悟,纷纷圈画出语段中描写翠鸟捕食的一连串动词,从“冲”“飞”“衔”“站”“吞”这几个动词入手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和生动。理解了文本,品析了词语,貌似这一语段的教学就可以顺势结束了,但纵观整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向前再推进一步:作者为什么能够想到运用这些动词呢?这与作者对翠鸟捕食动作的细致观察是完全分不开的。很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感受到作者连续观察、深入观察的状态。
上述教学中,从文本的理解到语言的品析,最后透过语言文字还原了作者的观察状态,让教材中的范例文本发挥了最大的价值,这对于学生内在认知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语言能力和观察意识的协同发展。
四、从零散到有序,规整观察意识
三年级学生的习作内容相对是零散的,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这种凌乱的写作状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思维逻辑的混乱。借助培养学生观察意识的同时,教师可以将有序作为指导的重点,让学生经历实实在在的有序观察,形成内容和素材的有序呈现。
比如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师设置了整体之序与细节之序两个层次。首先,从整体把握文本,概括出作者围绕着杨梅,分别从外形、颜色和味道三个层面展开描写。为什么是这个顺序,这是生命个体对一个全新事物的接受方式。先从整体上来看,自然先从其整体外形入手,然后被其独特的色彩所吸引,最后才能向事物的内部深入,最终写到杨梅的味道。其次,从文本的细节深入,以“色彩”为例,作者观察上就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实践的顺序,并借助“先……随后……最后……”的顺序展开表达,展现出鲜明的顺序。在理解和洞察之后,教师再次不忘单元教学的根本,继续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语言表达和内容信息入手,与作者进行对话:要想写成这样的文字,作者不是凭空想象的,他一定进行了怎样的观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认识到作者观察时,不仅看了,还摸了,还品尝了。有的学生指出,作者对杨梅的观察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时间段,体现了观察的连续性和有序性。
五、从务实到务虚,补充观察状态
训练重点并不代表就应该成为训练的唯一,而需要根据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与思考,从而丰富与训练重点相关的资源。比如这个单元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意识,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各种观察的方式上,还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融入自身的阅读感受,从习作的务实状态走向务虚状态,让写出来的作文更加圆融,更加趋于饱满。
还以《我爱家乡的杨梅》一文为例,作者在描写杨梅的味道时,不仅写出了其味道,还顺带介绍了吃了杨梅牙齿会又酸又软的原因,将杨梅独特的味道呈现得更加鲜活而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对比,假如不写这个内容,就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最终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类似于务虚的语言不但没有影响到杨梅特点的揭示,还与实实在在的观察内容形成相得益彰的表达效果。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在努力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基础上,将学生从务实思维转移到务虚思维中,有效丰富了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识,为学生观察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习作教学离不开观察。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传授,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同时也需要在人文情愫的关怀下,真正让学生形成冷静的观察和思考,合理地进行实践与想象,为最终的妙笔生花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三井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