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玉”部字的内涵及其显示的古代玉文化意识

2020-07-16化振红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玉器古人

杨 梅,化振红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定义为:“玉,石之美者。”《说文解字》“玉”部字根据用途可分为祭祀、礼瑞、配饰三类,其文化内涵为灵魂寄托、道德楷模、延年益寿三方面。

一、“玉”的含义

《说文解字》卷一中对“玉”的解释为:“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阳冰曰:“三画正均如贯玉也。”《说文解字今释》:“玉,美好的石头,它有五种美德,温润而又温和,是仁人的比方;理,从外可知内,是义士的比方;它的声音舒展飞扬,传播而远闻,是智士的比方;它绝不弯曲,宁肯折断,是勇士的比方;它锋利而不伤害别人,是廉洁之士的比方。象三块玉的连接,中间的竖,是那种穿玉的绳索,大凡玉的部首都从玉。”[1]即将玉比作集仁、义、智、勇、洁五种美德于一身的人。“玉”字的形体构造就像用一条绳子穿起来的几片玉,可能是三片,四片或五片,[2]类似于“丰”的形状,在古代可能用作钱币(见表1)。

表1 “玉”字的形体发展变化

由表1可见,“玉”为象形文字,最初指的是商朝一种叫作柄形器的礼器,器身有分节,分节上刻有浮雕,两头有小孔以便装饰流苏等挂饰,甲骨卜辞中“玉”专指这种礼器;到了周朝之后,“玉”才逐渐发展出玉石器具的意思。金文和小篆中“玉”的写法与现在楷书“王”相似,后在隶变的过程中为了将“玉”和“王”的写法区别开来,就将“王”第三横上加上一笔。在汉字中凡是与珍宝有关的字大多与“玉”有关,例如“宝”字,《字源》中解释为:“从宀,从玉,从貝。表示屋中储藏的贝、玉等珍宝。后来加‘缶’声,则成了形声字。本义是珍宝。”《说文解字》:“宝,珍也。从宀,从玉,从貝,缶声。”在古代玉石产量极少,加工工艺繁复,而且耗时耗力,所以十分珍贵,这也成为古人爱玉,作诗赞颂玉,以“美玉”称之的主要原因。在甲骨文、金文中的“玉”并不指这样的“美玉”,而是指古代用来充当货币的石片,字体形状类似于“丰”。甲骨文中的“朋”写作“”,形为两串连在一起的玉。《汉字源流字典》:“朋,象形字,甲骨文象两串细贝连在一起之形,是古代的货币单位;一说五贝为一串,十贝为一朋。”可见“玉”在古代有货币之义,后来玉渐渐增加了其他的意思,依据玉的形状大小有了不同的分工:大的当作礼器,用于典礼祭祀;小的用来当作配饰,以体现贵族的尊贵身份。

二、《说文解字》中玉的类型及用途

玉的用途甚广,《说文解字》中“玉”部字达两百多个,对这些字进行分类溯源,可以得知玉的不同用途以及文化意识。

(一)祭祀类

在上古,人们认为人世间存在鬼神,操控人的祸兮旦福,所以向鬼神顶礼膜拜,进献珍宝以求平安,而玉器被认为是通灵的宝物,自然成为重要的祭祀用品,尤其在祭祀占据生活重要地位的时代。

“琀”,《说文解字》:“琀,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即死者陪葬放在口中的玉。《荀子·大略》:“玉贝曰琀。”春秋时期盛行在丧葬时将玉放入死者口中,尤其是贵族,不仅在口中放玉,棺椁中还有很多玉器陪葬品,以求死者安宁宾天。《周礼·天官·玉府》:“大丧,共含玉……”

“礼”,最初含有玉的礼神义,甲骨文像礼器“豆”中盛满了祭品玉,表示致祭之义,可见“礼”的本义为祭祀神仙,后来才引申出其他意思,上古最初的祭品主要是玉,“礼”是玉盛在器皿里的形状,后来祭祀用牲畜、酒和点心等,但玉依然是重要的祭祀用品。

上古以玉祭祀根据对象的不同,也会选择不同的祭祀方式,主要有埋玉祭祀,焚玉祭祀以及沉玉祭祀三种方法。[3]埋玉祭祀主要是在丧葬仪式或者祭祀土地神仙时,将玉埋藏在底下;焚玉是为了祭祀天上的神仙而焚烧玉器使焚烧的香烟能飘上天庭;沉玉是将玉沉入水中以祭祀水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古时人们认为洪水泛滥、鱼米丰收是受水神的控制。

(二)礼瑞类

礼瑞类玉器主要用于统治者举行大典、仪式等庄严重大的活动。《周礼·地官》:“守邦国者用玉节。”

“圭”,《说文解字》:“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矦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矦。从重土。楚爵有执圭。”圭类似剑形,最初可能是一种武器,是兵器退化下来的王权象征。[4]“圭”为会意字,金文从二士。“士”甲骨文像雄性生殖器,古人有生殖崇拜的思想,所以“圭”是制成像雄性生殖器的玉器,古时“弄璋之喜”是指生了男孩,望其成大器,而“璋”就是一个半圭形的玉器,后小篆将“二士”讹误为“二土”,《说文解字》中也产生了相同的讹误。

“琮”,《说文解字》:“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从玉宗声。”郑玄注:“《周礼》曰:八方象地。”玉琮为外方内圆,中间空的立体状,中间有一圆孔贯通,古人认为它含有天和地之形,与“天圆地方”的思想一致,便以其为沟通天地的神器。选择琮来祭祀大地是因为它的颜色接近于大地的颜色,《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黄琮礼地。”“琮”上古还作为先民们膜拜的对象。宗从玉为琮,便是祖庙中之玉,即庙里供奉的玉质的“主”之类,是一种祭祀的主体。《谷梁传》:“文二年,作僖公主。”晋范寗《集解》注云:“主盖神之所凭依,其状四方,穿中央,达四方。”琮的形制恰好与此相同,所以琮是古代十分重要的礼瑞器。

除了圭和琮之外,玉中的礼瑞器还有很多,例如璧、瑷、璋、璜等,这些玉是“礼玉文化”的象征,在礼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佩饰类

古人乐于佩玉,玉是高洁的象征。古有佩玉制度,从天子至平民佩戴不同的玉饰来彰显身份地位,这也是“礼”的要求。

“珈”,珈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用头发编成假髻,叫作“副”,再用簪子把副别在头上,上加玉饰,称“珈”。珈数多少有表明身份、区别尊卑的作用,如“六珈”为侯伯夫人所用。《说文解字》:“珈,妇人首饰。从玉加声。《诗》曰:‘副筓六珈。’”

“环”,环是一种中间有孔的圆形佩玉。《说文解字》:“环,璧也,肉好若一谓之环。从玉,瞏声。”《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环”的本义为中间孔的直径和周边环的宽度相等的圆形玉璧,在古代既可以做信物,也可以做佩饰,还经常用来当作礼物赠人。王国维《观堂集林·说环玦》:“余读《春秋左氏传》‘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知环非一玉所成。岁在己未,见上虞罗氏所藏古玉一,共三片,每片上侈下敛,合三而成规。片之两边各有一孔,古盖以物系之。余谓此即古之环也……后世日趋简易,环与玦皆以一玉为之,遂失其制。”古时制环程序较为复杂,后来日渐简易,和玦就有些相似了,成为女子普遍使用的饰品。[5]

除了环与珈之外,古人用以佩饰的玉器还有很多,例如玦、珩、冲牙三者组配的全套玉饰,瑱、镯、琥、簪等等,这些佩饰种类繁多,发展到现在已经丧失其礼仪功用,成为简单的装饰品。

三、玉的文化内涵

在人类早期社会,玉作为生产工具使用,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玉作为生产工具已经达不到人们的生活需求,玉就进行了功能转移,在祭祀、礼瑞、佩饰、丧葬方面承担了重要的礼仪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玉文化。

(一)灵魂寄托

古人认为神灵的魂魄会凝聚到玉上,所以玉可以沟通天地人,代表天地四方以及帝王将相,如“玉匣”指帝王的葬棺。古时祭器以玉为上乘,赋予玉器以至高无上的特殊地位。[6]《礼记·曲礼下》:“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经;士佩瑜纹,而缇组级。”《说文解字》罗列了专门表玉色的字,如:磋、砒、瑶、傈、莹、猫、瑕、瑛等,可见古人对玉色十分讲究。中国古人尊玉、爱玉,甚至到迷信的状态,用玉器来沟通鬼神,用玉器祈福。现在,玉已经失去其神秘色彩,变得世俗化、平民化。

(二)道德楷模

由于玉是石中精品,集众多美质于一身,自然让人联想到集众多美德于一身的谦谦君子。由于玉自身的质地与价值,纯净与含蓄,使得读书人愿用“宝玉”来比拟道德高尚。[7]宗白华先生曾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采,但是含蓄的光采,这种光采是极灿烂,又极平淡。”[8]孔子认为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11种品德,[9]把玉的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用“玉”比拟“君子”。玉成为君子的化身,具有了德行操守、才华信义的象征。《诗经·小戎》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赋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

(三)延年益寿

古人相信玉拥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长期佩戴玉制饰品,可以防止邪气入侵,扫除祸患,保障家人平安吉祥。西汉流行一种玉制的神兽“辟邪”,有恐吓魑魅魍魉,逢凶化吉的作用。人们还认为“玉”为圣物,人能养玉的精气,玉也可以增长人的寿命,汉魏时期神仙思潮和炼丹术十分盛行,而玉作为天地之精,被人们当作丹药服用,认为可以保持年轻,长命百岁。《抱朴子·仙药》:“玉亦仙药,但难得耳。”《玉经》中还有“服玉者寿如玉”的说法。

先民对玉的顶礼膜拜,从最初的甲骨文造字意象就可窥一斑,后来将其用于祭祀、礼瑞、等级划分等,都足以显示出玉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玉器古人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好玩的古人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西汉玉器的鉴定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