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神经鞘瘤
2020-07-16杨元兴王亮方辉龙崔喆
杨元兴,王亮,方辉龙,崔喆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泌尿外科,天津300052)
肾上腺神经鞘瘤是一种罕见的肾上腺肿瘤,多为良性,生长缓慢。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术前诊断困难。我院2015年至2018年共收治9例,现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本病的临床诊治特点,总结手术经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1 资料和方法
1.1 患者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18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9例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的住院资料。患者年龄32~67 岁,中位年龄56 岁,其中男性2例,女性7例;所有病例肿瘤均位于右侧,均为单发。3例患者临床症状为上腹痛,1例为高血压,5例无临床症状,经体检时发现。9例患者均行后腹腔镜手术,术后随访12~36 个月。
1.2 文献资料 扩展查阅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主要中文数据库中收录的肾上腺神经鞘瘤的95例文献报道纳入研究。
1.3 手术方法 术前按照嗜铬细胞瘤做准备:口服α-受体阻滞剂酚苄明10 mg,每天1 次,依据血压调整剂量,服用7~14 d,降压同时予以补液和扩容。9例均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物切除术。
1.4 统计学方法 对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影像学特点、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手术方式和预后信息进行采集,全部数据录入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9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肾素、醛固酮、皮质醇及儿茶酚胺水平均为正常。24 h 尿香草扁桃酸、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影像学检查:8例患者行肾上腺CT 检查,1例行肾上腺MRI 检查。CT 平扫表现为均匀低密度,伴钙化(图1A),另1 病例CT 增强扫描表现为轻度至中度延迟强化(图1B);MR 平扫T1WI 表现为均匀低信号,T2WI 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图2)。
图1 2例不同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CT 平扫+强化图像Fig 1 CT and enhanced CT images of 2 cases of adrenal schwannoma
图2 1例肾上腺神经鞘瘤MRI 诊断图像Fig 2 MRI image of one case of adrenal schwannoma
2.2 病理结果 9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良性肾上腺神经鞘瘤,标本可见瘤体周围的肾上腺皮质、髓质受压变形。肾上腺经典型神经鞘瘤细胞呈梭形,细胞核小密集,排列紊乱,肿瘤细胞相互平行排列成栅栏状、漩涡状(图3);免疫组化染色S-100 蛋白有强反应,而Leu27 和MBP 反应较弱。
图3 肾上腺神经鞘瘤的HE 染色(×100)Fig 3 HE staining of adrenal schwannoma(×100)
2.3 手术结果 9例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73~110 min,平均91 min;术中出血量50~150 mL,平均102 mL;术后住院2~5 d,平均3.1 d。9例肿瘤均完整切除,肿瘤大小2.5~8.0 cm,平均(4.72±1.83)cm,呈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质韧,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切面6例呈淡黄色,3例呈灰白色(图4)。术后随访12~36 个月,未见复发转移。综合上述9例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及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主要中文数据库中收录的肾上腺神经鞘瘤的95 篇文献报道共104例,相关特征总结见表1。
图4 1例43 岁女性患者右肾上腺神经鞘瘤标本图片Fig 4 Specimen of a 43-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schwannoma on right adrenal
表1 104例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相关资料[n(%)]Tab 1 Data of 104 patients with adrenal schwannoma[n(%)]
3 讨论
神经鞘瘤来源于周围神经鞘施万细胞,1908年由Verocay 首次报道,1920年Antoni 将神经鞘瘤分为两个亚型[1]。神经鞘瘤好发于头部、颈部及四肢屈肌侧[2],位于腹膜后病例少见,肾上腺神经鞘瘤更为罕见,仅占所有神经鞘瘤的0.7%~2.7%[3]。肾上腺神经鞘瘤起源于支配肾上腺髓质的2 种神经,一种是上腰丛的交感神经,另一种是膈神经或迷走神经,文献报道的神经鞘瘤均起源于髓质而未见于皮质,可能与肾上腺皮质神经发育较差有关[4]。近期报道了1例起源于腹膜后的神经组织的神经鞘瘤,发生于肾上腺区,但与肾上腺组织关系不大,故称为肾上腺旁神经鞘瘤[5]。结合文献病历资料,来源于腹膜后或肾上腺的神经鞘瘤与肾上腺关系紧密,术前难以明确组织来源,临床上按肾上腺神经鞘瘤处理。肿瘤通常是良性的,生长缓慢,恶性的少见,通常为高级别的肉瘤,很有可能引起局部播散和远处转移,常伴Von Recklinghausen 病(VRD)或其他类型的神经纤维瘤病[6]。
肾上腺神经鞘瘤多为偶然发现,部分患者伴有轻微的临床症状:腹痛、背痛或血尿[7]。肾上腺神经鞘瘤多为无功能性肿瘤,相关内分泌检查包括血清电解质、肾素、醛固酮、血清儿茶酚胺、皮质醇、24 h尿儿茶酚胺、VMA 和17-酮甾体多为正常。笔者收集的104例数据中66例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可能因肿瘤无功能,生长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B 超检查可见肿物呈等回声或混合回声,多有包膜,界限清楚。CT 特点为边界清晰、均匀、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不均匀轻度或中度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部分肿瘤可见兔尾征[8-9]。MRI 于T1加权图像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表现为混杂高信号。
术后肿瘤标本呈圆形或卵圆形,可有包膜,切面呈灰黄或灰白色,质韧,肿瘤较大时可伴囊性变、钙化、出血、坏死[10-11]。组织学分为两型:Antoni A 型瘤细胞核排列与细胞长轴垂直,为珊栏状结构,Antoni B 型呈疏松网状结构,瘤细胞核小[1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100 蛋白与波形蛋白多呈阳性,钙视网膜蛋白可进一步区分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而角蛋白、结蛋白、肌动蛋白、CD34 和CD117 多呈阴性[13-14]。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肾上腺神经鞘瘤切除术逐渐被重视,目前缺乏经腹膜后入路切除肾上腺神经鞘瘤的临床研究,故9例均采用经腹膜后入路。肾上腺神经鞘瘤多为良性肿瘤,对于肿瘤直径<4 cm、无内分泌功能及临床症状、体征者可等待观察,但应密切随访,如肿瘤增大(>1 cm/年),推荐手术治疗。此研究病例中有3例患者肿瘤直径<4 cm同时伴有患侧腹部不适。行肿瘤切除时应仔细辨认解剖位置,肿瘤较大或肿瘤位于肾门上方时,游离肿瘤下极应注意避免损伤肾动脉及分支、副肾动脉和肾静脉,因部分肿瘤有囊性变和钙化,质地较软,分离肿瘤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挑破肿瘤,遵守“无瘤原则”。标本取出后再次检查创面并充分止血,退镜前留置腹膜后引流管。术后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引流情况,术后第2 天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术后2 周内避免剧烈体力活动,6 个月复查手术部位CT。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发热、术后肾上腺激素分泌低下及切口感染等,此9例患者均未出现上述并发症。相对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手术,经腹膜后入路有以下优势:腹膜后入路于腹膜外分离,不影响肠道,最大程度减少肠梗阻的发生和术后肠道功能迅速恢复;腹膜后入路能很快找到肾上腺和肾门的入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快。该路径的主要不足为腹膜后空间较小,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改进:(1)全麻后升高腰桥,采取头低脚低位,拉伸术侧肌肉;(2)进第3 个Trocar 时,使用钝头分离钳下压腹膜返折处,防止刺破腹膜,避免腹膜膨胀向腹膜后腔膨隆,使得腹膜后本来不大的操作间隙更加狭小,增加手术的难度;(3)暴露肿瘤时超声刀充分止血,避免出血模糊术野。肿瘤连同包膜需完整切除,有文献报道10%~54%肿瘤残留病例于术后6个月内复发[15]。恶性肾上腺神经鞘瘤术后应尽早接受放疗或化疗[16],部分学者认为术后放疗效果并不显著[17]。Ducatman 等[18]报道显示恶性肾上腺神经鞘瘤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53%、34%。收集的104例资料均为良性,其中1例于术后8 个月可疑复发,12个月后经再次手术证实为肿瘤复发,复发的原因可能与切除不充分有关,余病例未见转移和复发,因此,术后随访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肾上腺神经鞘瘤十分罕见,多为偶然发现,术前影像学及肾上腺内分泌检查特征性较差。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可以作为肾上腺神经鞘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方法,该病有复发可能,术后长期随访仍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