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善作善成”重要论述价值内涵探析
2020-07-16谢征
谢 征
提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善作善成是其重要理论品格。善作善成注重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以此来构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关系,使其活动“合目的性”,体现为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善作善成在理论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夯实了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发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新时代精神,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善作善成”是其重要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主要负责同志要自觉从全局高度谋划推进改革,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①《实事求是把准方向 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抓实工作》,《人民日报》2017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善作善成重要论述(以下简称:“善作善成”)在理论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夯实了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发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新时代精神,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深刻理解这一论述,揭示善作善成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内涵,把握其内在学理基础和内在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善作善成”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
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作善成的价值内涵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善作善成,努力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变为现实,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①《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这一论断,深刻地阐述了“善作善成”的丰富内涵、时代要求和哲学基础。首先,价值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人根据自己的尺度认识和改造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价值。价值作为认识和实践中客体主体化的内容,体现的是人按照自身需要和目的改造客观世界,是主体本质力量的显现。因此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注重对实践和主客体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一)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价值论认为价值的基础是实践,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社会实践中现实的人同客体实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确立的。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是“善作善成”的本质内涵、价值基础。
1.“善作善成”强调“善作”与“善成”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那些盘根错节的复杂问题、年代久远的遗留问题、长期形成的惯性问题,要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善作善成。”④《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年第6期。首先,就“善作善成”的内涵来看,“善作”就是主体自身力量在实践中从客体实际出发,探索客体的规律。而“善成”是客体规律在主体头脑中的正确反映,主体掌握客体规律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其次,就“善作”与“善成”的关系来看,只有与“善成”相统一的“善作”才不是自在的、盲目的,只有与“善作”相统一的“善成”才不会无根据无内容无结果,“善成”的目的是为了让“善作”为现实的人的实践服务。最后,就“善作善成”与实践的关系来看,主体以“善作”为出发点,所“善”得的“成”既渗透了主体的主观内容,其“成”的层级高低又与主观内容的层级高低一致。“成”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成”的逻辑重点在于它的客观性,人们的感官不能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洞察和把握。理性的逻辑重点在于它的主观性,而实践所内涵的理性是在主客观双向流动中不断验证的客观精神内容,因此,实践能够检验其后果,正是因为它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在“善作善成”中,主观和客观是理性意义上的一致,只有“善作”与“善成”的有机统一才具有实际意义与价值。由此可见,主体主动的追求自身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是实践的本质内涵,也是“善作善成”的本质内涵。
2.“善作善成”既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又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善学善思善作善成》一文中指出:“当前,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进程中,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更要围绕这些实际问题,注重理论的运用,注重规律的把握,注重现实的研究,注重实践的探索,努力使我们的思想认识和行动都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⑤习近平:《善思善学 善作善成》,《求是》,2017年第9期。主体只有尊重客体的规律,不断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客体按“人的尺度”发展,才能使主体与客体相统一。“善作善成”的实质,要求主体在现实社会环境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善”反映新时代实践要求的“作”,“善”运用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成”,坚持创新理论与新的实践的统一,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善作善成”既强调物质的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物质的价值是自然界以及人化自然物同人的物质需要的效用关系,人的需要及其能动的创造活动决定了物是否有价值。人的价值则是人对人的意义,人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人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目的与手段、价值创造者与价值享有者的统一。人是发展的实践主体和核心动力,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价值。①参见杨信礼:《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与当代中国价值构建》,《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在善作善成中,必须“善”中国实现现代化之“作”,“善”中国人民幸福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教育强国战略,提高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注重保障民生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
真理性是人们在实践中探究并掌握事物规律的过程;价值性是反映人们在实践中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规律相一致的过程。真理性与价值性互相渗透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真理性是价值性的基础。价值性使真理性真正为人服务。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1.在“善作善成”中,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是有机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确保了改革开放行稳致远。”②《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人们在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中,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即遵循外在的尺度;又要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即遵循内在的尺度。而“目的的尺度”是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的统一,目的是主体的自我意识,也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在“善作善成”中,主体“内在尺度”是主体“善作”的主观动力,它建立在客体“外在尺度”的基础上,而客体“外在尺度”正是“善作”的内容。主体“目的的尺度”是以客体“外在尺度”和主体“内在尺度”为基本内容。同时,主体“目的的尺度”,也是主体对客体“外在尺度”、主体“内在尺度”进行认识的内在动力,它指导着客体“外在尺度”的发展方向,规定着主体“内在尺度”的范围和程度。可见,反映客观事物存在及其规律性的客体“外在尺度”、主体“内在尺度”和“目的的尺度”是内在统一的。
2.在“善作善成”中,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是有机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善思善学 善作善成》一文中指出:“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在耳闻、目睹、足践之中见微知著、管窥全豹,获得真知灼见,形成正确思路,作出正确判断。”③习近平:《善思善学 善作善成》,《求是》,2017年第9期。“善作”一方面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要从客体实际出发;另一方面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要符合客体的实际、发现客体的规律。“善成”是指主体要实现目标获得实效,要讲“实际效益、实际质量、实际效果”。“善作”是获得实效的前提,实效又是善作的努力方向,实效反映了人们实践活动的成果,因而,“善成”体现了人们实践活动的价值内容。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实干”,他的“干在实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质就是要人们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这种强化目标成果实效,强化主体活动的价值性正是“善作善成”的重要内容。
3.在“善作善成”中,实践活动与价值评价是有机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①吴建春:《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年第5期。“善作善成”要求人们“善成”,这就要求“善作”是有目的、有秩序的实践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的行为目的即“善成”必须时时进行价值评价检验。否则,实践活动会失去方向,现代化建设也会失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所谓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诉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直面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把人民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党根据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充实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善作善成”夯实了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理论体系包括了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价值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突出强调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时代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二者派生与本原的本体论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评价与被评价的真理性关系和价值性关系。毛泽东强调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突出了物质世界与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属于唯物论范畴,目的是强调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根本依据,把普遍的真理与具体的实际结合起来,更好地指导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要求人们根据客观规律以及主体需要,按照客体以及主体的尺度,形成正确的实践观念,从而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邓小平理论突出了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主体性和认识论的中国化概括,重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进取性。第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的主体需要、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赋予其方法论意义。江泽民同志强调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突出了时代精神和创新要求,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第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价值取向和最高价值追求,它追求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解放和福祉,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鲜明的价值意蕴。胡锦涛同志强调求真务实,突出强调了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的科学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善作善成”,彰显了其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内涵。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人们进行价值认知、评价、选择、创造和享有活动的规律。价值论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之中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同时,坚持善作善成,夯实了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
三、“善作善成”发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新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一方面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了解现实世界,掌握如何面对生存世界的种种现象。一方面是追求知识、科学、真理,另一方面是把握价值,实现价值,这两者对于人类的历史发展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思想路线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时所遵循的道路和方向,哲学路线、认识路线决定了人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因此,必须把“坚持什么”与“怎样坚持”辩证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围绕“怎样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时代精神。一方面,这些不同要求有所区别、各有侧重;另一方面,又彼此贯通、内在统一,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反映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际、主体与客体、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特别突出解放思想,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开辟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时期,江泽民同志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特别强调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和事业发展。胡锦涛同志在新世纪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大力倡导求真务实,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特别强调“善作善成”,继承并发扬了党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①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1月30日。党章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中,既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同时也强调“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坚持什么”与“怎样坚持”的辩证统一,构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完整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题目中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题目中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出现“全面建成”。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连续两次出现“全面建成”,都充分强调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善作善成”,就是要求我们要更好地把握价值、实现价值,要求我们在新时代新目标新任务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全面开启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精神,同时必须坚持充分发扬善作善成精神。
发扬“善作善成”精神是新时代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善作善成”精神反映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内涵,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意义。因此,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时必须坚持“善作善成”,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同时必须坚持“善作善成”。坚持“善作善成”就是坚持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坚持“善作善成”精神,就是更好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更好地坚持了新时代党的思想路线,就是真正把握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总之,从认识论意义上,实践无止境,“善作善成”无止境。中国和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只有真正做到“善作善成”,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主体内容,才能面对解决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把握规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用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较真碰硬,为做好党和国家工作深思深察、尽责尽力、善作善成。”②习近平: 《在纪念刘华清同志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9月29日。学“善作善成”理论是简单的,履“善作善成”之实则是艰难的。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善”之深推动“作”之笃,用“善”之成促“作”之深,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之“作”,不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成果之“成”。只有真正把握“善作善成”的价值内涵,在伟大斗争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从新的实践中提炼总结并不断提升创新理论,才能建设伟大工程,才能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