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的文化自信意蕴探析*

2020-07-16

观察与思考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念特色文化

吴 玲 苑 承 丽

提 要: 新发展理念不仅是一种发展观,更是一种文化观,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意蕴引领并规范着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它所彰显的文化自信,正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认可与信心,是中华儿女在充分认知自身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价值与文化理念能够蓬勃发展的信念与决心。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深刻理解与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文化自信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以此擎画了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廓清与重构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略与价值逻辑,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实现了发展理念的逻辑自洽与真正自觉,其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信念凝结和生动表现。因此,新发展理念不仅仅是一种发展观,更是一种文化观,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意蕴引领并规范着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其彰显的文化认知与自信,正是中华民族对自身发展与民族文化的认可与信心,是中华儿女在充分认知自身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价值与文化理念能够蓬勃发展的信念与决心。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②习近平:《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深耕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信念扎根、认同牢固;它传承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标识显著、跨越时空;它聚合于中华民族复兴时代,文明集萃、超越国度。为此,充分挖掘新发展理念的文化意蕴,探究新发展理念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

一、新发展理念不仅是一种发展观更是一种文化观

新发展理念融通古今中外思想源流,秉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的基本原理,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吸收了西方文化发展理论的合理内核,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新发展理念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观,强化对自身文化优势的正确认知,审慎把握自我定位,诠释了新时代的文化自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守旧文化老路,也不走照单全收的西化附庸邪路;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跨入新阶段,同时也倡导人类文明发展中需要蕴含创新、开放、普惠、包容和共享等基本价值立场和发展逻辑,着眼全球思维和整体意识,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真理性与道义性贡献了中国智慧。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蕴藏的文化内涵,深度把握新发展理念形成中各种文化观的交流互鉴与精华萃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文化发展观具有多元与辩证的鲜明特色,主要是基于文化发展规律、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归宿等方面的阐释。新发展理念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的基本观点与方法,秉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我国新时代的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和发展路径的分析,揭示了当代社会的发展规律,预设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趋势,是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明确提出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文化批判与自我批判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发展观内容,充分表达了蕴含其中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关怀。马克思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一个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3页。,因此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必须坚持改革,勇于创新;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探讨了世界各民族地区的文化差异及演变规律,强调既要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又要看到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差异性文化内部存在的一致性,协调好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把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自然存在的优先地位,告诫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注重绿色发展;面对文化全球化,马克思认为,“不同水平、样态的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互动增多,有交流融合的趋势”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3页。,因此需要关注不同国家和民族迥异的文化特性,注重开放发展,借鉴与吸收不同优秀文明成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是构建具有“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属性的共产主义文化,我国倡导的“共享”发展理念在融入时代内涵的同时,也充分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观点。

(二)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

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起伏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形成了恒久致远、独特而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民族文化特有的精神标识和文化气度,融合新时代的文化自主与自觉,为新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精神滋养。《大学》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倡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宋朝王安石强调,国家改革必须“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些理念延展为新时代变革与创新的思想源头。《中庸》明确“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论语》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这些思想均彰显了自古以来重和谐与友爱的精神;《孟子》强调“材木不可胜用也”,体现了道家文化中“道法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等观点,展现了从古至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左传》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论语》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传承了中华民族注重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共赢、亲邻友好等开放思想。《礼记》认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彰显了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公平、平等、正义和共享思想。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发展理念之间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新发展理念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基因,同时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拓展与创新。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发展,有效破解了发展动力问题,是对传统文化“革新”思想的丰富与完善;协调发展,破解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和”“合”思想的高度凝练与升华;绿色发展,强调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和谐问题,是对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和弘扬;开放发展,着眼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是对中华民族“爱好和平、重视交流”品格的强化与延伸;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经济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公平、平等、正义”思想的现代阐释。

(三)吸收了西方文化发展理论的合理内核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善于利用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①习近平:《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新发展理念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基本原理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文明交流互鉴的力度,辩证吸收了西方文化发展理论的合理内核,借鉴“人——文化——价值”的观点,为深化和拓宽研究视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阿马蒂亚·森强调:“发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扩展人的自由的程度,发展的实现全面地取决于人们的自由的主体地位”②[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西方学者从人的主体地位出发,将个人的自由程度同社会发展连接起来,提出了“人的自由本位”的发展理论,这与我国“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相契合。保罗·谢弗认为,“在经济时代所包含一切的结构中,文化和民族文化、整体论、人民、人道关怀、共享、利他主义、平等、自然资源保护、合作,以及精神文明和环境保护,将获得更高的优先发展地位。这就有可能降低人类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其他物种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把财富、收入、资源和机会更平等地分配给全世界所有的人民和国家;同时,这种时代还将把人道主义推向一个更加强大的地位,使地球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得到切合实际的、持续连贯的确立”③[加拿大]保罗·谢弗:《经济革命还是文化复兴》,高广卿、陈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保罗·谢弗由此提出“文化本位”的发展理论,在凸显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彰显了其内在的协同性、开放性,为我国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面对经济增长,佩鲁提出,“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存在依赖于文化价值,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告终”④[法国]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65页。。在他看来,二者相互依存,文化价值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内驱力,经济增长为文化价值发展打造物质基础。佩鲁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构建了新的社会发展范式,强调必须厘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依存与协调发展的关系。

(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品格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自强不息、开放包容、协和万邦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中国精神,这便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两大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效应,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核与精神标识。新发展理念正是在中国精神引领下,继承与发展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要义,凝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取向,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文化品格。习近平同志强调:“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①朱四倍:《核心价值观如何打动青年》,《光明日报》2016年8月15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将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框架结构中,深刻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生不息的重要文化与思想滋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底蕴。新发展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代风格的存在形态。

二、新发展理念的文化自信引领

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自信是“四大自信”中最根本的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会有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情壮志与时代宣言。新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规律的全面认知与深刻把握达到了新高度,彰显了中国智慧与方案,将其贯穿到文化自信发展的全过程,为文化自信的培育与实践提供了价值指向,为引领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遵循。

(一)创新是推动文化自信的持续动力

文化延续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与拓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创新过程。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文化建设必须要具备新思想新理念,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培育和提高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明确提出“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体现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历史与现实表明,故步自封、缺少文化创新,只会导致文化上的妄自菲薄、缺乏自信,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与真正弘扬。回顾文化历史的长河,任何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无一不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紧密结合;伴随时代迅猛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日益明显,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必须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不仅是适应文化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文化影响力的需要,也是增强马克思主义说服力、增强国内主流文化自信的需要,更是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①亓静:《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之路》,《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文化创新的程度与高度,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与宽度,约束着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念,它为增强文化各个方面与层次的自信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动力。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必须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潮流,突破常规、打破定势、改变思维,打造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优势自信。

首先,文化价值观念的创新。文化价值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在行为、交往等各方面所形成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精神集合体,其观念的转型与重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以创新思维为契机,促进文化实践的发展,这是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环节。文化价值观念创新,要以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为基础,对原有文化价值观念积极改造与整合,使民族文化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实现民族性、时代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其次,文化思维方式的创新。思维方式是人们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看待事物稳定而普遍的方式与方法,这是民族文化的骨骼,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思维僵化与思维定势绝对不适用于高度开放的世界文化。进行文化自信建设,需要根据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利益集团和国家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中寻求新的文化思维方式的共同点,通过处理各类矛盾与问题创新方式方法,力行实践,促进文化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最后,文化体制的创新。文化体制是文化价值的外在体现,它规定着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方向,是文化精神、文化价值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体制,以制度作为保障和支撑,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优化文化建设路径。

(二)协调是践行文化自信的根本方法

协调发展理念中蕴含的矛盾性、整体性、平衡性问题,充分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状态与主观认识之间的相互呼应关系。②杨明伟:《协调发展:对发展问题的哲学总结》,《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6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协调的发展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更多的物质文化成果;同时还要弘扬优秀文化,推陈出新,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更美好的精神文化需求,通力解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不协调问题。

现阶段,如何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进行当代文化建构,如何将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实践之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必须考量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协调好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关系,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还原传统文化以本真;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富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营养成分,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凸显民族特色与民族气派,提升文化自信。

世界需要不同文化的对话,需要中华文化参与对人类文化危机的挽救和对未来文明发展方向的思考和探索。没有多元文化之间的和谐平等,就没有世界和平;要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就需要政治家之间的对话、学者之间的对话、公众之间的对话。③许嘉璐:《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光明日报》2011年1月10日。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国际背景下,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成为各国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内在根据。我们必须对本国文化高度自信,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对待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拓宽文化视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注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抵御不良文化的渗透,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独有的精神气质,彰显文化活力、生机与自信。

(三)绿色是筑牢文化自信的发展底色

绿色的发展理念主要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永续性问题,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早在中国古代,圣贤们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点,表达了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的朴素观点。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源短缺、生态破坏、雾霾加剧、水污染加剧等问题出现,绿色生态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也遭到质疑,人类必须寻求一种更文明的发展观与文化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展示了我们党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福祉的大国责任担当,体现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切关注。绿色发展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使命,要求中华文化发展同样需要坚持这一理念,这不仅是培育和建立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建设新时代美丽新中国的精神诉求。

坚持以绿色的发展理念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要破除思想与认识上的误区,克服逐利目的与浮躁心态;需要倡导绿色文化价值观念,切实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文化自信建设,对阻碍绿色文化发展、危害人们身心健康、污染社会文化环境的文化垃圾,进行坚决抵制和彻底清除,使我们的文化自信更有底气。

“十三五”规划以来,绿色文化产业体系构建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体系的完善与优化升级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须要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基础之上,加快形成以绿色文化企业为主体的绿色文化产业格局,在发展绿色影视、绿色演艺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创新,发展影视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新兴影视文化产业形态,使我国文化产业大放异彩,同时坚决取缔以非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不良文化企业,为我们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全社会要积极倡导绿色的文化生产方式、文化生活方式及文化消费方式,用绿色理念引领文化发展方向;需要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加大激励约束力度,提高文化的社会过滤水平,从而营造一个良性互动、和谐美好的绿色文化氛围。

(四)开放是拓展文化自信的战略基点

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开放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驱动,也是树立和凸显社会主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必须放眼全球,具备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的发展理念,表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积极心态和宏伟愿景,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平等交流、积极走出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战略支撑。从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文化发展实质上是诸多文化不断进行交流、融合与创新的过程。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交往的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碰撞融合,有利于拓宽文化视野,取长补短。只有树立文化开放意识,借鉴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文化才能更加丰富与生动,才能为中国文化自信的塑造提供良好的国际与国内环境。因此在展现中国力量的同时,必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大力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清新气质和无穷魅力,不断增进“世界历史”达至历史节点的积极因素。①李红松:《五大发展理念之“开放”发展理念探析》,《系统科学学报》,2017年第2期。秉承开放的文化发展理念。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必须秉承开放的发展理念,这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必要条件。必须树立全球文化视野,一方面,需要我们怀有宽广的胸怀、整体的思维,关注自身乃至世界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借鉴不同国家文化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抵御西方敌对思潮的渗透,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始终以正确的意识形态引导和动员文化建设。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中,需要把握只有体现民族性、时代性的文化产品,才能产生世界性的影响,才能满足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需求;需要概括先进文化中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升华与凸显中国文化所具有的普遍性价值与理念,采用或借用国外通行的形式,借助全球文化生产体系来推广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文化产品进军国际市场。

(五)共享是彰显文化自信的价值取向

共享发展是贯穿五大发展理念的一根红线,既是着眼点、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其价值旨归,就是通过解决发展存在的公平正义问题,尽可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祉,激发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最终共同分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从而使人民群众赢得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共享发展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执政理念,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秉承的发展理念。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最终服务人民的自觉过程,“文化共享”的目的是人的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②王永友、史君:《“文化共享”理念的理论演进与实践逻辑》,《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要实现全体人民物质上的富足与殷实,更要有精神上的充实与祥和。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要解决“为了谁”的问题,强调以人为本,共享理念指导下的文化自信建设同样需要以人为本。要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一起投入文化自信的建设中;同时要解决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维护其文化共享利益,缩小文化水平差距,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

推进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文化共享工程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文化知识普及型社会网络工程,以农村物质条件发展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目标,坚持公益性为主,统筹规划,坚持整体性原则,分步推进,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系统建设工程。

实现文化层面的“精准扶贫”。政府应该扮演“指导者”与“引路人”的角色,推行“文化低保工程”,有效建立文化下乡机制,推动文化资源共享,有效维护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

三、新发展理念的文化自信意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发展理念之所以与文化自信能够深度契合,源于实践。“循道而行,功成事遂”。新发展理念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的理念指引,①赵付科、孙道壮:《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论析》,《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5期。实现了文化的创新创造、协调均衡、保质保量、交流互鉴、共建共享,对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破解文化发展难题、增强文化发展动力、厚植文化发展优势奠定了全新理念。

(一)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文明新形态

新发展理念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精华集萃,更好地构筑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也促进了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互鉴。②杨晓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文明意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12期。应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道路、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发展质量的全方位探索,力图从人类文明角度,明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决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困境上的新主张与新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最适合我国发展的合理形态,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所蕴含的发展理念的文明品质,使中国人民从技术文明层面、社会文明层面、生态文明层面、价值层面、文化层面切实感受到发展的优越性。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过程,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断合理化、科学化和高级化的过程,是新发展文化形成和确立的过程。

(二)规范了治理国家、凝聚民心的崭新价值导向

新发展理念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和世情,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鼓舞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对我们国家当前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发展理念正是破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遵循,它有力地维护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取得了令中国人民满意的丰硕成果,成为新时代进行国家治理的新的价值导向,是凝心聚力的价值示范。

(三)秉承了反思性超越与批判性继承的文化精神

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西方的文化价值逻辑中,但依据自身的唯物辩证法特性,不懈地对西方文化价值进行吸收、批判、反思和超越,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理念。③沈壮海、史君:《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文化发展改革全过程》,《党建》,2017年第7期。新发展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具体体现,其自身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精神,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和根本性的特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有关社会发展观的理论创新已由原来的战略层面上升到深刻的理念层面。相比之前的发展观,新发展理念的“新”主要体现在鲜明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新突破和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它突出强调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国内当下现实和全球视野统筹”“整体蓝图规划和突出重点有机结合”,以及“长远战略规划与实践操作有效性”等四个原则的有机统一,用新思维解决好社会发展动力的转换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国际参与问题和价值导向问题等。

猜你喜欢

理念特色文化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