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理解习近平“两个伟大革命”论述的四个维度*

2020-07-16

观察与思考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革命中国共产党

姜 玉 齐

提 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必须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伟大革命”论述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评判尺度是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准的统一。“两个伟大革命”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必须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习近平“两个伟大革命”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近一百年的领导地位、奋斗历程与伟大成就,丰富和发展了党的革命理论,打通了“革命党”与“执政党”两个历史阶段,明确了党自成立以来的领导地位,阐明了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的辩证关系。“两个伟大革命”在实践基础、价值取向、奋斗目标、评判尺度上有着特定的生成逻辑,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革命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毛泽东指出:“离开了工人阶级的领导,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页。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由于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所以,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1949年到195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和三座大山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新生的人民政权,着力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歼灭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以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为解决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实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革命。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所以还只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也决定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此,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经历了一些波折。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所以,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就是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其中,“决胜”“开启”就体现了量的扩张和积累,从2020年到2050年,通过两个“再奋斗十五年”,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这亦是量的扩张和积累的伟大成果。到那时,中国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从贫穷落后到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体现了质的飞跃,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安排标志着中华民族正向强起来的目标奋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伟大社会革命的最本质特征,也是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就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敢于承认并改正错误,一次次拿起手术刀革除自身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遵义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到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全方位的建设,是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正确之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党内顽疾开刀,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钉钉子精神把管党治党要求落实落细,对党、对国家、对民族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影响。

二、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的同时开展自我革命,归根到底就是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中国共产党不讳疾忌医,敢于自我疗伤、刮骨疗毒,勇于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从亲身体验中自觉认同、拥护党领导的社会革命。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归根到底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过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抵抗日寇侵略、建立新中国、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今天,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是为了人民利益而奋斗。在新时代,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为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的拥护我们。”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3页。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两个伟大革命”的顺利开展,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群众的需要大致上可以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等方面的需要,所以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实现公平正义;大力发展各项文化事业,着力提高文化产品的文化格调,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质量;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两个伟大革命”代表着他们的切身利益,从而真正认同、支持“两个伟大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61页。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从感情上自觉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并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在全社会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两个伟大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推动“两个伟大革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革命中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所以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与拥护,才能获得推动自我革命的强大力量。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推动“两个伟大革命”也就失去了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事业,密切党群血肉联系对于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有决定性意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凝聚力量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参与革命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推动“两个伟大革命”的活力之源与坚实基础;在革命实践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其首创精神,才能激发推动“两个伟大革命”的主体活力。党的历史使命与群众工作是一致的,这是由于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无私利,在推动“两个伟大革命”中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和实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能巩固和拓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群众基础。如果偏离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难以赢得人民的认同、支持与拥护。当前,中国共产党依然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依然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所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不能停歇,特别是针对人民群众最痛恨的腐败现象,一定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标本兼治,才能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激发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社会革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理想与目标。列宁指出:“社会主义是一种庄严的信念。”②《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14页。“两个伟大革命”的主体定位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蕴含了庄严的信念、远大的奋斗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所谓真理性原则,又称科学性原则,即人们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按照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去改造世界;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类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客观世界符合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因此,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又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两个方面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是两者是相互贯通的,如果没有真理性原则,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就不可能成功,那么也就不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价值性原则无以谈起;如果没有价值性原则,那么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就失去了动力,真理性原则就无法实现。二是在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总是沿着从价值到真理、从真理到价值的相互过渡的路径前行,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三是真理与价值的检验标准是人类实践活动,人们认识真理与实现价值是实践活动的两个侧面。“两个伟大革命”以人民为主体,体现了真理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既坚持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又坚持了人民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为价值评判尺度。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摆脱了对人的依赖关系和对物的依赖关系,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那时人类将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人类社会和历史。

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在现实生活中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困难和曲折。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集中体现就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又表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指出了无产阶级担当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重任。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胚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页。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了生产关系,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目前,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还面临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优势。因此,我们既要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要正确理解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理解与把握“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关系,既志存高远、不心灰意冷,又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从现实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远大理想。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国家和民族最终都将走向共产主义,但具体的道路具有民族自觉性和多样性,这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和道路选择多样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探索找到的适合国情的正确道路,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今中国通向共产主义的最佳选择,共产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社会,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但毕竟已向共产主义迈出了第一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页。所以,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我们已经初步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但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志存高远,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将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

四、评判尺度: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准的统一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中国共产党的终极奋斗目标是共产主义,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所以,“两个伟大革命”的评判尺度是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准的统一。

生产力标准是“两个伟大革命”的根本评价标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由生产力在社会结构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动的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的生产力,进而带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以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说,生产力标准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料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诞生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关系实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社会产品实行按劳分配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用“一穷二白”形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的情形尤不为过,更谈不上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例如,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78年,按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有7.7亿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97.5%。②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版,第67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从党的十八大到2018年底,我国的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这有力地说明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也正是因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必须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中还有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部分和环节,对这些部分和环节的改革,包括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人的全面发展标准是“两个伟大革命”的终极评价标准。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其必然成为“两个伟大革命”的终极评价标准。人的全面发展标准是一种综合的标准,它表征的是人的需要的满足和人自身的发展。在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所以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通过发展生产力发挥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以推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发展,促进社会有机体的变革与进步;又通过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革,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是通过正向的层层决定作用和反向的层层反作用,实现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良性互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两个伟大革命”的评价标准是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准的统一。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社会生产力水平就越高。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伟大革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生动体现了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准的统一。

猜你喜欢

生产力革命中国共产党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的出行革命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