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为什么行?
2020-07-16陈志刚
陈 志 刚
提 要: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源于历史、基于实践,契合于文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开放的理论,始终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和价值的制高点;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事件,这一理论的诞生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历经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成就,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源于历史、基于实践,契合于文化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其本质属性决定了这个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理论是一个政党实现其阶级使命、政治任务、政治理想的精神基础和实践指南。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思想理论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用什么样的理论作指导,决定着党的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决定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决定着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仅在于其先进的阶级基础,还在于其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使我们党能够在认识、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始终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加以贯彻实施,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而奋斗;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是我们党能够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增强免疫力、明辨是非、保持正确立场和方向的思想法宝。
(一)中国共产党确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中华民族正处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潮流与世界社会主义潮流这两大进步潮流相交汇的历史时期,争取民族救亡和发展的历史任务需要一种崭新的理论武器。“五四”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现,包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等,马克思主义只是其中的一种社会思潮,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尚处于零星和不系统阶段。并且,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也不仅限于俄国,日本、欧美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渠道。甚至在1920年之前,由于地缘政治和政治文化交流的原因,日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渠道。①参见田子渝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年版,第85页。“五四”运动让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让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把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而且无产阶级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因为“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充分证明,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拯救中国,都无法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的重任。民族解放的重任只能由最具有革命性、先进性的无产阶级来承担。如果说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新出路和希望,那么“五四”运动,则让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发现了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而且“五四”运动爆发后,苏维埃俄国高度关注中国革命运动和思想界的变动,1919年7月,苏俄政府发表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宣布单方面取消沙俄时代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废弃俄国人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这与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屡次侵略中国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引起极大振奋。这种情感上的认可和信任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俄国革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李大钊于1919年10月、11月,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该文的发表,不但表明李大钊完成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6页。1920年春天,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变得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苏维埃俄国取代日本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渠道。通过俄国马克思主义这一中介,初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先进分子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剖析中国社会历史以及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结合起来,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日渐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民族革命的胜利。
(二)中国共产党确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基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实践经验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具有“示范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走俄国人的路”可以实现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前,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辛探索,但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1470、1471页。。“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大问题。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为中国革命的暗夜照进了亮光,毛泽东说:“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1470、1471页。这种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先进分子经由俄国十月革命获得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指导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1470、1471页。
早在19世纪末期,梁启超等一批中国思想家在寻求中国救亡道路时曾游学欧洲,发现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弊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也再次使一些敏锐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西方资本主义的缺陷,重新思考东方文化的价值,并试图从中华文明中寻找某种避免现代战争、拯救人类的启示。1920年,西方著名学者罗素应邀来到中国,在避开中国现实的苦难与混乱的同时,重新发现了“东方智慧”对于未来的肯定意义。④罗素在回国后撰写出版的《中国问题》(The Problem of China,1922)中指出:“我们西方文明建立在巧取豪夺的基础上,按心理学家的解释这种行为是精力过剩的合理化体现。我们的工业主义、军国主义、我们对发展的热爱、我们传教的热情、我们的扩张主义以及战后那种只讲效率不论目的的信条在欧洲已开始有所动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西方国家再懒散一点,这场战争根本就不会发生。”罗素坦率地承认西方文明存在缺陷:“第一次世界大战表明我们的文明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而中国和俄罗斯的精力让我相信,这些国家能帮我们弄清我们的文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中国人发明了一种通向幸福之途的生活方式,并以此生活了许多世纪;如果世界各国都能采取这种生活方式,那么幸福或许就会降临人间。我们欧洲人没找到幸福之路。我们崇尚争斗、开拓、无休无止的变化、不满足于现状以及破坏,而以破坏为目标的效率只会导致毁灭。如果我们不能虚心学习为我们所鄙视的东方智慧,那我们的文明就只能走向这样的结局。” 参见周宁:《龙的幻象》(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460-461页。简言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动摇了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好信念,也使国人不得不再次寻找另外的出路。中国国情与俄国相近,俄国这种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够通过工农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这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强的示范性,而且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平等价值也强烈地吸引了中国的有识之士。所以,正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
此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得到检验和发展,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动摇。
(三)中国共产党确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缘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相通
马克思主义虽然来自西方,但作为普遍真理,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进步思想,在很多重要方面都具有契合之处。这种契合相通,是中国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比较顺利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文化基础。
第一,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共产主义理想与儒家思想所主张的大同社会理想具有契合之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了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而儒家典籍对理想社会则这样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②《礼记·礼运》。二者在对各尽所能和平等的追求上是相通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对民众力量的重视上也有契合之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道家代表老子曾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④《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儒家思想则主张“民贵君轻”“民本君末”。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⑤《孟子·尽心章句下》。
第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实践。马克思把自己建立的新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本质地位和前提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也特别强调“践履”的功夫。如孔子教诲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认为这是君子之德。而且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不仅要做到“内圣”,更要落实到“外王”,主张只有实现外王的“内圣”才有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中国传统文化也追求“知行合一”,讲求“实事求是”,讲究“经世致用”。
第四,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的批判继承,而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对老子的辩证思想十分称道。相比中国其他哲人的思想,老子的思想在西方影响最大。可以说,老子的辩证思想和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法具有相通之处。黑格尔吸收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又批评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第五,马克思主义强调的阶级斗争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所主张的思想,也具有相通之处。马克思的阶级斗争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最为集中的阐述。因为《共产党宣言》在中国最先被完整地翻译过来,并广泛介绍、传播,因此对中国知识分子和受压迫的农民影响最为深远。
另外,作为中国官方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想方面与马克思主义也有许多相契合之处。儒家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主张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揭示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内在规律,指出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奴役自然,不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实现的对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对此,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560页。他告诫“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人类社会演进到今天,自然生态环境已经对人类的征服行为进行了报复,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作为发展的代价惩罚着人类,验证了一百多年前恩格斯的科学预言。
可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对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极强的示范性。中国传统文化中进步性文化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相契合是这种从欧洲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理论能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接受的文化根据。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开放的理论,始终占据真理和价值的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既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正确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首先因为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最先透过纷繁芜杂的历史表象,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提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的观点,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同时运用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阐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使命,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四个自信”。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于它是科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也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做到困难面前不低头,挫折面前不气馁,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还在于它是科学的价值观,是人民的理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在马克思之前,以往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马克思主义是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服务的,是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始终站在价值的制高点上,并因而得到最大多数人的支持,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强调社会与个人、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及其价值的存在,主张“现实的个人”是理论的出发点,并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理论的最终归宿;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个人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和前提,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在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联合。在这个联合体中,既不存在社会对个体的剥夺和压抑,也不简单是个体的无机组合,而是扬弃人的个体和类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所达到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最恰当地表达了“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为我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核心原则。
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和价值观,所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这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原则发挥作用,所以中国共产党又格外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传播者和宣传者陈独秀、李大钊等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更是学哲学、用哲学的典范,《实践论》和《矛盾论》便是他反对党内教条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页。他还指出:“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仍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他甚至专门安排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两次集体学习,一次是2013年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一次是2015年第一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概言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人民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掌握,并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2008年以来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再一次验证了马克思的科学判断,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资本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控制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场金融危机充分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也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它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今天,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①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而现实的中国社会主义则脱胎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我们在革命、建设的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个别结论、词句,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从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明确强调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同时,又指出“本本”的学习“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运动的性质、对象和任务,正确地把握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充分认识到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高度重视农民、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最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飞跃。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实际和人民的新期待,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三大改造的伟大胜利,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党的八大以后,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毛泽东又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新任务,并号召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这一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大胆突破前人,对时代主题作出了新的判断,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创建了邓小平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邓小平在总结我国以往的经验教训,借鉴、学习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时,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382页。另一方面,也必须明确看到,“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382页。。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起来,这是邓小平立足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面对苏东剧变以来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新挑战,面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江泽民同志再次号召全党同志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时俱进”。他指出:“我们不懂得、不熟悉、不精通的东西还很多,或者过去懂得的、熟悉的东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迅速更新,又变成不懂得、不熟悉了。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学习。只有加强学习,方能做到日新日日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5页。“在人类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时刻,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加强和改进全党的学习。这是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一个重要保证”,“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新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就会落后于时代,就有失去执政资格、失去人民信任和拥护的危险”。④《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江泽民同志总结苏东国家解体的经验教训,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经受住了国内国际重重风险和考验,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部署。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对实施工程作出部署。2004年4月27日至28日,中央召开工程工作会议,标志工程正式启动。主要任务是: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几年下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依据;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有力推动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念;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围绕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加强引导,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加强,从根本上扭转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度弱化的状况;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凝聚和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搭建了重要平台。①李长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6月4日。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还在总结国内国际发展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使我们成功地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困难。在世界经济处于重重困境之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却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在21世纪的头10年中,我们在经济上不断超过英法德日,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二次飞跃。在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二者是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尽管这一新思想有其形成的特定时代背景、独特的精神实质、理论内涵、历史地位和世界意义,并且正是这些理论独特性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成为一项理论创新成果,但是理论创新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在既有理论基础上实现的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二者在价值立场、思维方法、理论旨归等各方面具有一致性。与此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实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理论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取得的奇迹,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建设,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近百年的救国、建国、兴国、强国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②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