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生活与价值观建构

2020-07-16

观察与思考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华书局教养老子

杨 建 华

提 要: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也是人的精神家园。价值观基于日常生活,又集中体现着日常生活问题。日常生活世界的具体活动无不折射出人们的基本价值理念与追求。当价值观转化为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时,他可能会生活得更好。日常生活中价值观一般是地域与民族、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就是一种日常生活价值观。老子抱一守朴、孔子行己有耻、屈原独好修以为常,更是以纯粹高格价值理念深深影响了几千年中国人的心灵与生活。在当下日常生活中,要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更丰盈充实,有三个元素可作为价值观基本内容:向善、责任与教养。

柏拉图说,“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①[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3页。。人有七情六欲,生活有喜怒哀乐,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好?这是每个人都在追问的一个问题。

一、价值观与日常生活

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核心价值观则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基本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深深根植于个人内心,也是个人幸福和快乐的密码。这正像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说的,“人们既然接受了赖以生活的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同时在其生活的另一部分按照相反的价值体系来思考和行动,否则就势必陷于混乱和不便”②[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吕万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8页。。

生活有时就像一座迷宫,充满着很多不确定,也充满着很多迷惘、困惑、彷徨,有着很多曲折、磨难、挫折、痛苦和忧伤。没有人告诉你出路在哪里?而价值观正是这人生迷宫中的星空。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顶的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①[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202页。。

价值观也是人的精神家园。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在苦苦地寻找着家,作为一个人来说,除了物质的家之外,他更需要的是一个精神的家园。现代人的一个困惑就是失落了自己的归属性,失落了自我。但人之为人,就是要在这个没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创造出意义来,就是要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建构起某种依据、某种希望、某种道理,在那上面安妥自己的灵魂,以此而安身立命。这样才使人生有了本真的意义,使精神有了本真的依归。否则仅仅只是活着。

日常生活是百姓的柴米油盐、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礼仪习俗等,它以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体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再生产。匈牙利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说它有三个层面:一是日常消费活动,包括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二是日常交往活动,包括杂谈闲聊、礼尚往来、情感交流等;三是日常观念活动,包括传统、习惯、风俗、经验、常识等。②参见[匈牙利]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具有重复性、自在性、经验性。本尼迪克特也说,“任何原始部落或任何最先进的文明民族中,人类的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学来的”③[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8-9页。。

日常生活既是个体性的,又是社会性的。人们彼此之间除了有自己关于自己利益的理性算计,还有着丰富的日常交往情感生活,而集体就给了我们这种对温暖的需要。迪尔凯姆就说过,“群体不只是规定其成员生活的一种道德权威,它更是生活本身的源泉。任何集体都散发着温暖,它催动着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提供了生机勃勃的生活,它使每一个人充满同情,使每个人的私心杂念渐渐化解”④[法]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8页。。

价值观基于日常生活,又集中体现着日常生活问题。日常生活世界的具体活动无不折射出人们的基本价值理念与追求。价值观不仅是在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中生成,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一般还有两个基本特质,即:地域性与民族性融合、传统性与现代性融合。

(一)地域性与民族性融合

价值观大多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古语说,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涵养了一方人的生活态度,培植了一方人的价值观念。这是中国古朴、本土的空间社会学解释。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对地域与居民的性格及价值观念作了深刻的揭示。如今日山东省的齐与鲁,“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鲁“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其“俗好儒,备于礼”。⑤司马迁:《史记》(第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65-3266页。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也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⑥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浙江先秦属吴越,吴越人“柔而不屈,强而不刚”①《国语·越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46页。,“士有陷坚之锐、俗有节概之风”。②萧统:《昭明文选·三都赋》(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5页。这些都说明浙江人由于山川自然的影响,陆事寡而水事众,在常年对水的征服中,铸就了冒险精神与慷慨气节,形成了一种既空灵、飘逸又雄俊、耿介的个性。

同时,价值观念又是民族性的体现。本尼迪克特分析日本人性格时说,“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中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③[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页。我们的民族性是什么?笔者以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周易》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④《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18页。

(二)传统性与现代性融合

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一个凸显的理念就是“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⑤《十三经注疏·尚书·大禹谟》(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6页。。《论语·尧曰》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⑥杨伯峻:《论语译注·尧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7页。。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把这看作尧舜禹心心相传的日常生活与治国理政基本价值原则,名之曰“十六字心传”。

《尚书·洪范》亦云:“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这段话在后来的《左传·襄公三年》《墨子·兼爱下》《荀子·修身》《荀子·大论》《韩非子·有度》《吕氏春秋·贵公》等文献都被引证过,可见它在古人心目中所占的分量。它告诉人们,左右偏向都不好,国家管理要合于中正坐标。这个坐标,政治上叫做“王道”,哲学上则称作“极”。“极”也就是最高的原则。无偏无陂,不左不右,恰到好处,这就是“极”,也正是“中”。国家管理上要行中正之令,道德修养上则要立中正之德。

《周易》是一部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传统经典,在这部经典里,尚中是它的主要观念之一。近人苏渊雷先生说:“易道尚中,与时偕行。故惠定宇曰:‘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凡过乎中者,阳过于阴曰‘大过’,阴过于阳曰‘小过’。皆变化之进退之,以求合乎中,而后阴阳刚柔,始各得其正。”⑦苏渊雷:《易学会通》,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3页。由于事物都会向对立面转化,故人们行事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无太过,亦无不及,一切以“中道”为准衡。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无妄、无凶。这正是《周易》根据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向人们反复阐明的一个哲理。

孔子从“允执厥中”的思维逻辑出发,进而明确提出“中庸”的概念。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⑧杨伯峻:《论语译注·雍也》,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4页。。在孔子看来,中庸不是一种外在的方法,也不是一种技艺,而是最高的价值理念。对于个人来说,它可以是一个理想的或完美的典范。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①《十三经注疏·礼记·中庸》(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25页。“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②杨伯峻:《论语译注·子路》,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1页。狂者进取心太强,狷者遇事畏缩,所以君子应该行于这两者之中。孔子就是以这中庸心理原则来衡量事物。当时人们概括他的性格是:温和而又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又安详。③杨伯峻:《论语译注·述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7页。他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④《诸子集成·淮南子·人间训》(第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21页。。即仁爱而有忍让之心,能辩而有木讷之质,勇武而有怯守之性。这正是典型的中庸性格。

允执厥中的中道理性,正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种基本价值准则,它体现出任何事情都应有度、适度,不“过”或“不及”。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所积淀起来的人生经验,是具有实践理性精神的人生价值理论。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除秉持传统中道理性价值观,也融汇了很多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价值理念,如契约、民主、法治、竞争、进取等价值意识,并逐渐涵养了权利义务、市场伦理、职业伦理、自由正义等现代精神。

二、传统文化中的三种价值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一种日常生活价值观。先秦时代老子、孔子、屈原三位思想家和诗人更是以自己纯粹高格的价值理念深深影响了几千年中国人的心灵与生活。

(一)老子抱一守朴

“道”是老子学说真髓,也是老子生活哲学、政治哲学的最高理想。而“道”与“一”相合,道体同“一”。《老子·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里的“一”就是“道”。老子以天道推论人道,要人道效法天道;而所谓人道者,既以天道为依归,也便是天道在具体事物上的具体运用。这是《老子》书中时时处处在发挥着的一种价值追求。

老子主张抱一守朴。《老子·十章》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认为,健全的生活就应该是精神与形体、灵魂与肉体的融合,“抱一”就是坚守自然与社会之“道”,能坚守这“道”,也就能使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灵魂与肉体达到和谐无间状态。

老子将“抱一”更是称之为“天下式”,即人类社会的通则与基本价值。《老子·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希言自然。”⑤《老子·二十二章》,《诸子集成·老子注》(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圣人就是能够通晓自然、社会与道德智慧的人,只守住道的原则,就可以把它作为天下所有事理的通则。老子的话都是观察生活所得的智慧,我们看到大江大河虽然汹涌澎湃,但从来没有一条河流所走的河道,是完全直线的,它总是曲曲折折。

抱一的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守朴,守朴也正是为了坚守抱一。老子倡导“见素抱朴”,未染有色的丝叫“素”,未斫为器的木叫“朴”,见素则明白自然之道,抱朴则崇自然之德。老子说:“敦兮其若朴。”①《老子·十五章》,《诸子集成·老子注》(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一个善于修养的人,就要虚怀若谷,宽容于物,不削于人,使常德充足,以复归于朴。这样守朴的人永远质真、敦厚、保有自然本色。老子还以生活中的常识来进一步阐明守朴的至真至确。《老子 · 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这是说最洁白的好像有污渍,最嘹亮美丽的音乐好像无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迹。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的一样,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的一样。

抱一守朴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为而不争。老子说自己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②《老子·六十七章》,《诸子集成·老子注》(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老子一再强调“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健德若弱,实德若虚”③《老子·四十一章》,《诸子集成·老子注》(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孔子向老子请教,老子直抒胸臆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态色与淫志,是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第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40页。

老子还以水来作喻,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⑤《老子·八章》,《诸子集成·老子注》(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水的特性,在于不争、无私。“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水流溉万物而无取于物,最鲜明体现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⑥《老子·八十一章》,《诸子集成·老子注》(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并且水始终处众人之所恶,甘心驻足于最低洼潮湿的地方。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像水一样,处众人之所恶,坚忍负重,居卑忍垢,大家都想站在高处,都想抢在亮处,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⑦《老子·七十八章》,《诸子集成·老子注》(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老子以水为抱一守朴的楷模,庄子颂扬他为“古之博大真人”⑧《庄子·天下》,《诸子集成·庄子集解》(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他“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他“不就利、不违害、不荣通、不丑穷”。尽管他可能不为世人所理解,但他仍“被褐怀玉”,抱一守朴,若沉没无言的峭壁,屹立于汹涌的人海之中。《庄子·缮性》进一步说:“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⑨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8页。庄子认为,一个人的得志与否,并不在于他是否猎取了什么荣华高位,而是取决于其本人的快意自适与乐天全性。因为荣华高位只是身外之物,如同寄托,适去适来,人力无法扭转。所以不要为荣华高位而恣纵心志,也不要因穷困潦倒而趋炎附势。那些放纵物欲、迷失本性的,是一些本末倒置的人。

(二)孔子行己有耻

孔子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看重人的羞耻之心。人有廉耻,人有敬畏,才能不逾矩、正道而行。《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其意为自己行为始终保持羞耻之心,就可以称之为士了,这就是要用羞恶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耻”,古作恥,《说文解字》曰:“恥,辱也,从心,耳声。”①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23页。《六书总要》曰:“恥,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②《论语·为政》,《诸子集成·论语正义》(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这是说治理民众如果光凭政法和刑罚,人民就只能做到免于罪过,却不能产生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教化,用礼义来引领,人民不但有廉耻,而且能自觉地改过向善。这折射出孔子行己有耻的价值理念。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③《论语·宪问》,《诸子集成·论语正义》(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礼记·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④《论语·宪问》,《诸子集成·论语正义》(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⑤《论语·里仁》,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6页。。就是说,追求财富与权力是人性的一项基本需求,是人人所期盼的,但假如不是用正道方法获得,君子就不接受。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假如不能以正道方法脱离,君子也是不去摆脱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⑥《论语·述而》,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9、71页。假如财富可以求得的话,即使做个市场的守门人,我也愿意。但假如不能求得,我还是做自己所喜欢的事了。所以,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⑦《论语·述而》,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9、71页。。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⑧《孟子·尽心上》,杨伯峻:《孟子译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2-303页。这都是在说羞耻之心对于人关系重大,人不可以无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真的是一种无耻。孟子进一步说“羞恶之心”是人之“四端”之一,“无羞恶之心,非人也”⑨《孟子·公孙丑上》,杨伯峻:《孟子译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页。。孟子说君子有三大乐事,其中之一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⑩《孟子·尽心上》,《诸子集成·孟子正义》(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534页。《管子·牧民》篇则将耻感价值提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所谓“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⑪《诸子集成·管子·牧民》(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页。

这种耻感价值文化有别于西方“罪感文化”。罪感文化社会的人们按照心中的绝对道德命令生活,一旦犯错,即使别人毫无察觉,也会痛苦自责,这种社会可以定义为“罪感文化”社会。本尼迪克特认为,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来行善,真正的罪感文化则依靠罪恶在内心的反映来行善。羞耻之心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心理情感,它主要是人通过对外界的反映而达成内心的变化,做出反应,进而建立一种内省、反求诸己的思维模式而制约人的正己、修身的过程,这一点构成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为知耻,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才懂得在社会生活中,什么行为是正当的,什么行为是不正当的,也正是因为有了羞耻感、耻辱感和“耻感文化”,我们才有了文明的生活方式,懂得了什么是义务、节制、正义、勇敢、诚实、感恩、博爱,什么是龌龊、野蛮。所以,耻、耻辱、“耻感文化”可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素养的体现,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志士仁人们刚直不阿、见义勇为,背后都有着耻感文化的思想动因,由此而形成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三)屈原独好修以为常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创作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其时屈原55岁左右。屈原在《离骚》中反复咏叹着自己的价值坚守:“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①司马迁《史记》(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82页。。屈原秉持着独好修以为常价值理念,对人民苦难有着深深悲悯情怀。《楚辞》学家姜亮夫先生说:“《离骚》内容之丰富、想象之强烈、语言之真挚、修辞之丰彤荟蔚、表现其人格之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之伟大。置诸世界作者之名也是最宏伟的登峰造极的作品。汉代人称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是一点也不夸饰的。”闻一多称他为真正的人民诗人,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秉持着独好修以为常价值理念,执着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主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矢志不移,对于短暂即逝的人生持有神圣敬畏的态度,尽管在执着追求人生的永恒、价值、理想时不免時刻感到窘迫、危机、畏惧,也正是因为这种畏惧感使得他永远固守着独好修以为常的价值精神。他说,“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何等英气、高贵、高洁、高远、澄澈!屈原这种独好修以为常的坚守与冰清玉洁的精神深深震撼着人们的灵魂。

屈原的独好修以为常还体现在他“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的操守上,他在《离骚》中反复咏叹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他多次产生“远游以自疏”念头,但因“览民尤(灾难)以自镇”②《楚辞·九章·抽思》,见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页。,终于没有离开自己的父母之邦。《橘颂》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屈原在赴清流而自沉前答渔夫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说“何不淈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酾?”答曰:“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③《楚辞·渔夫》,见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9-180页。

独好修以为常,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格坚守,所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意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汉代刘安也说,“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离骚序》引)。李白更是赞美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①李白:《江山吟》,见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257页。

三、当下日常生活价值观建构

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就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德毋宁应该说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0页。。这就是说,当价值观转化为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时,那他才能活得更好。在当下日常生活中,要让自己活得更好,更丰盈充实,更无怍无愧,笔者以为有以下三个元素可作为我们当下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基本内容,即:向善、责任与教养。

(一)向善:人的使命

向善源于人性的一种基本需求。人的天性中有一种本能的同情之心。无论什么人,无论此人的性情是慷慨还是自私,无论此人是品德高尚还是恶棍之徒,其内心都藏有一种天然的同情与怜悯之心。这正像亚当·斯密说:“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使所产生的感情。”③[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休谟也说,“同情是我们对一切人为的德表示尊重的根源。……是人性中一个很强有力的原则,……它产生了我们对一切人为的德的道德感”④[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云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16页。。向善正是建立在人性的这一天然之性基础上,它只需我们每人去发掘、去培植,即可成为生命的灿烂之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向善的文化。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他指出了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价值标准,就是怀有善心良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⑤《孟子·公孙丑上》,杨伯峻:《孟子译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页。他从人的本性出发,阐述了人性的基本元素与人的生存及发展关系。作为一个人他至少应有起码的良知,即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否则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人。屈原也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名句。

善有不同的种类,向善也有不同的路径。如希望他人好的一种欲望就可称之为善良的天性。对于所爱的人的幸福的一种欲望和对他苦难的一种厌恶,也可称之为慈善之心。而遵守道德行为规范,也是一种基本的善。托克维尔说:“人类永远和普遍需要制定出一套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代都不敢违反,害怕违反时会遭到斥责和耻笑的道德规范。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被称之为恶;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被称之为善。”⑥[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 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75-776页。良知与良心的坚守,更是一种莫大的善。黑格尔曾说,“良心作为主观认识跟自在自为的存在的东西的统一,是一种神物,谁侵犯它就是亵渎”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40页。。这正如孟子的思想,人的仁义、恻隐、良善之心,小可以安身立命齐家,大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

亚里士多德曾区分过三种类型的善:“一些被称为外在的善,另外的被称为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在这三类善的事物中,我们说,灵魂的善是最恰当意义上的、最真实的善。而灵魂的活动也属于灵魂。”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2-23页。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外在的善是指财富、高贵出身、友爱、好运;身体的善是指:健康、强壮、健美、敏锐;而灵魂的善则是指:节制、勇敢、公正、明智。这其实就是道德的完善。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人的生存目的,就在于道德的日益自我完善,人的使命是向善无限的接近③[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 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2页。。这种至善是社会所需要的。良知成仁,至善成义。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良知、至善价值的支撑。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呼唤仁爱,呼唤善良,呼唤正气。

其实,作为一名普通百姓,就像一棵小草。但小草也有自己的价值。那就是不管在风暴中还是淫雨中,不迷失自己,努力抓住空气、露水、阳光、蓝天和一小捧土,唱着自己的歌,纵然被雷电打断,被马蹄或其他兽蹄所践踏,也仍努力向地下和天空伸展自己,顽强地生长,为培育自己生长的土地提供一点绿色,绽放一抹翠绿。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不断涵养良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我们也是在向善无限地接近。在社会的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所具备的道德水平,也就标志着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善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它推动着我们的社会更好、更健康、更良性地发展。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的资本,人力的资本,技术的资本,更需要道德的资本。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最终是决定于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只有道德财富积累越多,道德资源打造越多,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前进更快,我们这个社会也才能更加文明、健康。

(二)责任:人的天职

道德是对个体的社会责任行为的指称。人类是一个社会群体的人类,这就要求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个体都必须具备社会责任,也就是说社会责任是每个社会人必备的天职。责任也就是对社会行为准则的遵守,是一个人应当履行的义务。亚当·斯密说:“对一般行为准则的尊重,被恰当地称作责任感。这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并且是唯一的一条大部分人能用来指导他们行为的准则。……人类社会的存在端赖人们较好地遵守这些责任。如果人类没有普遍地把尊重那些重要的行为准则铭记在心,人类社会就会崩溃。”④[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97-199页。

一般说来,负责任的行为就是有道德的、有价值的行为,不负责任的行为就是低道德或者低价值的、无道德或者无价值的行为。道德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应该”或者“不应该”。“应该”反映在道德责任里,是积极的道德责任,“不应该”反映在道德责任里是消极的道德责任。人类的积极道德责任体现了人类的理性、和谐和真善美的正面价值,人类的消极道德责任则反映了人类自私、利己和文明失范的负面价值。古罗马哲学家、政治家西塞罗就曾说过:“精神的基本活动有两种,一种力量是欲望,另一种力量是理性,它教导并解释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实际上这两句话就是责任的定义。”①[古罗马]西塞罗:《有节制的生活》,徐奕春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英国哲学家休谟也说,“不建立任何责任,人类社会甚至人性就不能存在,而要达到更高程度的幸福和完美,关注和尽责就是最神圣的了”②[英]休谟:《休谟政治论文选》,张若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90页。。

每个行业都有着其职业伦理,这也是责任。职业伦理是关于从事某种职业的群体或个人的一些总体性的价值要求。不同职业道德主要是对某一职业的从业者个体的特殊要求这样的特点,职业伦理则是某一职业的从业者对具有总体性的社会伦理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遵循。作为角色伦理的职业伦理,必然要求明确依照职业来区分的每个社会角色的“名分”所在。“名分”可以看作是“名”与“分”的统一。职业伦理即要求名与分的统一,如会计不做假账,记者不做假新闻,医生救死扶伤,学者不剽窃,商人不以次充好,企业家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法官不能徇私枉法,官员不能权力寻租,中饱私囊。作为知识分子,也有其基本的社会责任,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③黄宗羲、黄白家:《宋元学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64页。。此四句为“横渠四句”,最能表出中国知识分子的襟怀。

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责任也是一种现代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内涵或有文化及时空所导致的差异,但就现代社会经验而言,其基本内涵则具有一种普遍性,如小至谈吐优雅、谦逊、尊重他人、敬老爱幼、讲究公共卫生等,大至积极参与和承担公共事务的讨论及决策,并主动维护公共批评、平等参与、民主合议等公共权益。这些正是赢得全社会福祉所不可或缺的理性约定与责任规制。大家常说,教育首先要教做人,但是到底做什么样的人?毫无疑问,那应该是学做现代化国家负责任的“公民”。一个现代社会公民就需要有公民的责任感,对公共利益的责任感,维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责任感。维护个人基本权利其实就是在履行维护社会与国家的义务,是一种对个人自己和集体的义务。对个人基本权利的麻木不仁也会导致对国家命运的麻木不仁。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在一个缺乏公民责任意识、缺乏公共精神的民族中,是很难建立起现代文明的。这是历史的结论,更是文明的走向。

(三)教养:人的操守

教养指一个人文化品德的修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标准。在西方社会中,是礼貌、规矩、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④[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九册), 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49页。康德说,“人的价值取决于道德价值”⑤[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220页。。中国文化是一个内省的文化,是一个注重修身的文化。这样一种文化更强调人的教养,人格操守修持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日常生活里的基本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明事达理,善解人意,温良恭俭,儒雅谦和,这都是一种教养。

礼貌不等于教养。礼貌只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懂礼貌和礼节的人不一定具备教养,而有教养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环境中的礼节和礼貌。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知识也不等于教养。教养与人的知识多少、学问高低、财富多寡、地位尊卑无关,而与人的道德素养相连。纳粹头目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他仅只具有人文知识,而没有人文教养。知识是外在于精神、灵魂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于人的生活与行为,形成了一个终极关怀,那才能说有教养。一个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必定有相当的教养素质;反之,一个有教养的人,也必定有相当的道德修养。

可见教养是良好的社会规范的表现,是善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教养的基础,是理解和尊重他人,并且不妨碍他人。这正像黑格尔所说:“有教养的人首先是指能做别人做的事而不表示自己特异性的人,至于没有教养的人正要表示这种特异性,因为他们的举止行动是不遵循事物的普遍性的。在对其他人的关系上,没有教养的人还容易得罪别人,因为这些人只顾自己直冲,而不想到别人如何感觉。”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03页。

一个有教养的人通常能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一个有教养的人通常对家庭、社会和子女负起崇高的责任,关爱老人,关爱子女,关爱社会;一个有教养的人在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同时,更会随时随地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在正当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权利;一个有教养的人,通常对善良、忠诚、信义、勇敢、勤勉、互助、临危不惧、见义勇为、吃苦耐劳、坚贞不屈等人类社会优良品质时刻怀有敬仰之情,并时时身体力行;一个有教养的人,通常能时刻克制和约束自己,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彬彬有礼,不强词夺理,不摆架子显身份,不自鸣得意;一个有教养的人总是不断的反省自己,永远地自律,虚怀若谷,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教养无法灌输,只能潜移默化。从父母身上学习,从社会的集体行为上学习。教养与习惯紧密相连,是优良品质和习惯的总和,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内化为教养。要做到有教养,应该从培养良好的习性开始。教养靠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教育,更要靠自我修炼。教养既表现为个人素质的高低,更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高低的标尺。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托克维尔曾说,现代社会是理性的判断比天才对人们更有利,建立温良的习惯比创造英勇的美德更重要,弊端少造成些罪孽比高尚的行为更重要。②参见[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281页。因此,笔者以为,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可以少一点天才,但应多一点理性;少一点大师,但应多一点君子;少一点高不可攀的英雄,多一点现代意识的公民;少一点虚假的高尚,多一点诚朴的教养。这应是当下中国日常生活所更需要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中华书局教养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教养方程式
建筑史话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智者老子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