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刺鳅春季养殖管理及常见病防治技术
2020-07-15方园刘斌钟颖良刘德亭王海华张家海黄雅贞曾庆祥
方园 刘斌 钟颖良 刘德亭 王海华 张家海 黄雅贞 曾庆祥
摘要:从加温保温设施管理、投饲管理、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大刺鳅春季养殖管理技术。
关键词:大刺鳅;池塘养殖;春季管理;病害防治
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属鲈形目、刺鳅科、刺鳅属,俗称:纳锥、猪麻锯、辣椒鱼、刀枪鱼等,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长江以南水系的山区河流中[1-2]。该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价格一般在150~200元/kg,是一种较高档的淡水鱼品种[3]。近年来,由于江河环境污染、水利开发、大规模采沙以及酷鱼滥捕等经济活动严重影响了大刺鳅的自然生境,大刺鳅野生资源遭到巨大破坏,已成为濒危珍稀野生水生品种,贵州、福建、广东等省已将大刺鳅列入省重点保护野生水生动物名录[4]。为保护大刺鳅种质资源,满足市场需要,发展大刺鳅的人工增养殖显得尤为重要。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海南等地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已经开展了大刺鳅的人工繁养殖技术开发,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赣州市水产研究所和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近几年联合对大刺鳅的养殖技术进行了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养殖经验,现将大刺鳅的春季管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广大渔民朋友参考。
1 加温保温设施的管理
试验表明,大刺鳅越冬对温度有较高的要求,在低温状态下易冻伤冻死[3]。在自然条件下,大刺鳅越冬一般在水深3 m以上的深潭或洞穴中。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除海南、广东、福建等南方省份在正常情况下可安全越冬外,长江以南的其余地区需要采取加温保温措施大刺鳅才能顺利越冬,特别是在水泥池或水深低于1.5 m的浅水池塘中,如果不采取加温保温措施大刺鳅根本无法安全越冬。赣州市水产研究所采用薄膜溫棚和在水族箱中放加热棒等办法作为大刺鳅越冬的方法,效果较好。春季来临,随着水温的攀升,大刺鳅已经脱离被冻伤的危险,此时,可以逐步撤除加温保温设施。但是,春季气温不稳定,为防止“倒春寒”天气对大刺鳅产生不利影响,在撤离加温保温设施时,要掌握技巧。
1.1 加热棒的撤除方法
水族箱内加热棒的数量应逐步减少,控制水族箱内水温基本稳定,不能大起大落。3月中下旬,当气温比较稳定的时候,可以逐渐将加热棒撤除。采取分批撤除的办法,每隔7~10天撤除1个,直至全部撤除。如果暂时还不适宜撤除加热棒,可将加热棒的加热温度逐步调低,每2~3天调低1℃,直至将温度调控在不低于18℃即可。期间最重要的还是要时刻关注天气情况,若有冷空气出现,视冷空气强度,应提前将加热棒温度调高或适当添加加热棒数量。基本原则是确保池水水温稳定在18℃~20℃之间。
1.2 温棚薄膜的撤除方法
春天来临时,气温水温逐渐上升,但是春季天气多变,气温水温极不稳定,此时千万不能急于撤除温棚薄膜,一定要等到温度持续稳定后才能把薄膜撤除。因各地气候差异,温棚薄膜的撤除时间点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广东、福建大部分地区在3月中下旬,江西赣中南部地区在4月上中旬,江西赣西北部地区在4月下旬,当池水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方可撤除温棚薄膜。若覆膜期间有天气较闷热的时候,可以把温棚两边的简易门打开,利于通风降温,同时可促进温棚内池水中藻类的光合作用,优化池水浮游生物结构。
2 投饲管理
当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大刺鳅的活动量渐渐增大,新陈代谢加快,这时需要开始投喂饲料。大刺鳅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突然进食,难免有些不适应,要坚持“先少后多、早少晚多”的投喂原则。对于没有驯化摄食配合饲料的野生大刺鳅,在刚开始投喂的前几天,先投喂少量新鲜面包虫或者蝇蛆。如果是已经驯化摄食配合饲料的大刺鳅,可以直接投喂配合饲料。投喂的饲料要求新鲜、营养全面、适口性好。鲜活饲料可按鱼体重的3%~6%[5]、配合饲料饲料可按鱼体重的1%~3%来确定每天的投饲量。每次具体投饲量视大刺鳅吃食情况决定,以每次饲料在2~3小时内吃完为宜。因大刺鳅喜昼伏夜出,所以傍晚的投饲量要比早上投喂量大些,可占全天投饲量的60%~70%。每次投饲前及时清除残饵并清洗饵料台,每周对饵料台进行消毒或暴晒1次。消毒药物可用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或2 mg/L漂白粉溶液。
3 水质管理
冬季因越冬保温需要,极少换水和调水。越冬池内的水普遍老化严重,水质较差。随着春季水温的逐渐升高,大刺鳅的新陈代谢加快,换水和水质调节成为养好大刺鳅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3.1 换水
开春后要及时换水。大刺鳅在整个冬天都是处于代谢缓慢的状态,进入春季后,身体虽然在复苏,但整体还是比较虚弱,所以此时的操作要格外谨慎。换水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注意池水温差不能相差太大,以不超过2℃为宜。如果条件允许,在温棚内专门设立储水池,用作储备换水用的干净水源,在储水池中先对池水进行加温和增氧处理,这样池水的温差极小,氧气也充足,换水时大刺鳅的应激反应小。
3.2 调水
冬季和早春,大刺鳅越冬池光照较差,水温较低,池内浮游生物量少,水质普遍偏瘦,透明度增加,此时池内青苔容易大量繁殖生长,影响大刺鳅的活动[6],需要做肥水处理。肥水不仅可以抑制青苔的生长,还能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降低水体中溶解性有害物质的含量,增加水体的缓冲能力。因春季气候不稳定,可以选择在持续晴天(3天以上)且温度相对适宜的上午进行肥水。肥水的办法可采取红糖加芽孢杆菌再加藻种(小球藻等)的办法,红糖、芽孢杆菌和小球藻种化水后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红糖4~5 g、芽孢杆菌0.5~1 g、小球藻种2~3 g,每15天1次。如果青苔较严重的池塘,应先清除部分青苔,然后使用腐殖酸钠,用药后晚上要开启增氧设备增氧,青苔明显减少后再按照上述肥水的办法进行肥水。
4 病害防治
春季是病害多发的季节,大刺鳅常见的疾病主要有水霉病、指环虫病和车轮虫病等[7]。大刺鳅属于无鳞鱼,用药必须谨慎。消毒和治疗时可选择聚维酮碘、戊二醛等安全系数较高的产品。
4.1 水霉病的防治
4.1.1 发病原因
①大刺鳅性胆小易受惊,受惊逃窜过程中擦伤体表皮肤;②捕捞、转塘等人为操作导致大刺鳅受伤;③营养不良、体质瘦弱的个体;④水质老化、恶化等因素导致。
4.1.2 症状
病鱼体表有灰白色棉毛状絮状物,病原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导致病鱼焦躁不安,患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体虚消瘦甚至死亡。
4.1.3 诊断
肉眼可见患病鱼体表有大量灰白色棉毛状絮状物,必要时可结合显微镜检查。
4.1.4 防治方法
①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康抗病力;②大刺鳅捕捞、转塘等过程中小心操作,避免损伤其皮肤;③使用聚维酮碘(以有效碘计)7.5×10-3 mg/L或800 mg/L的食盐和小苏打合计(1∶1)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3天,用药后注意增氧。
4.2 指環虫病的防治
4.2.1 发病原因
①养殖水体中存在指环虫病原体,水温适宜时产卵孵化,纤毛幼虫寄生到鱼鳃丝上;②购进的鱼种本身携带指环虫病原体;
4.2.2 症状
①患指环虫病的大刺鳅鳃丝粘液增多,严重时引起鳃出血,鳃丝发白,鳃小片坏死;②食欲减退,有缺氧症状,鱼体消瘦发黑,游动缓慢。
4.2.3 诊断
取病鱼鳃片在显微镜下检查,低倍镜下每个视野有10只左右指环虫可确定为指环虫病。
4.2.4 防治方法
①鱼种下塘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池塘留水20~30 cm,每666.7 m2用生石灰125~150 kg,化水后全池泼洒;②购买的鱼种放养前,用浓度为2~5 mg/L的甲苯咪唑(规格:10%)溶液浸浴10~20分钟;③用浓度为1~1.5 mg/L的甲苯咪唑(规格:10%)溶液稀释后全池泼洒,隔天再用1次,用药后注意增氧。
4.3 车轮虫的防治
4.3.1 发病原因
①养殖水体中存在车轮虫病原体,在梅雨季节,是车轮虫病的高发期;②环境不良,特别是水体小、密度高的养殖条件下,车轮虫大量繁殖。
4.3.2 症状
①患车轮虫病的大刺鳅会导致鳃丝、皮肤粘液增多、鳃丝充血、呼吸困难;②食欲下降、鱼体色加深;③病鱼沿池边不停游动,常常出现“跑马”现象。
4.3.3 诊断
取鳃丝或者鳍条镜检,从腹面观为车轮状,从侧面观为毡帽状或者飞碟状的虫体,这便是车轮虫。
4.3.4 防治方法
每666.7 m2每1 m水深使用伊维菌素(规格:0.2%)20 mL兑水后全池泼洒,病情严重时,可配合苦参碱溶液一起使用,苦参碱按0.4 mg/L的浓度使用,用药后注意增氧。
参考文献
[1] 《福建鱼类志》编辑组.福建鱼类志[M].福州:福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47-448.
[2] 伍律.贵州鱼类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279-280.
[3] 曾庆祥,方园,曾学平,等.大刺鳅的生物学特性与人工繁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16(3):71-73.
[4] 陈忠.有待开发的小型经济鱼类—大刺鳅说[J].农村百事通,2006(3):46;82.
[5] 袁泉,吕巍巍,唐卫红,等.大鳞副泥鳅摄食节律及日摄食量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2018,14(5):116-120.
[6] 邱军强,沈雪媛,房元喧.浅析青苔的影响和控制方法[J].科学养鱼,2019(6):92.
[7] 樊海平,林煜,薛凌展,等.大刺鳅常见病害与防治[J].科学养鱼,2018(9):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