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龄期妇女妇科疾病患病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昆明地区为例
2020-07-15姚颖杰秦茂华蔡金凤杨海云王丽君何国忠
姚颖杰,秦茂华,蔡金凤,杨海云,王丽君,何国忠
(1.昆明市妇幼健康服务中心,云南 昆明 650000;2.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云南 昆明 650031;3.昆明医科大学,云南 昆明 650027)
妇女健康既关乎自身健康,也关系到子代的身体健康及全民素质。全国卫生健康部门及相关部门均着力提升妇女保健服务水平,通过全面实施妇女病普查、两癌筛查等基本公共卫生、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妇女保健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妇女常见病是发生于女性生殖器官及乳腺的常见疾病,包括生殖道感染、宫颈、乳腺疾病及其他生殖系统相关疾病[1]。《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中提出:到2020年,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应达到80%[2]。据《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报道,2017年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卵巢癌患病率分别高达45.6/10万、51.2/10万和3.2/10万,生殖道感染、宫颈炎等妇女常见病发病率略微下降,但2017年妇科疾病发病率仍高达24.2%[3],妇女生殖系统疾患仍然是困扰妇女身心健康的重要疾患之一,严重影响妇女总体素质的提高,制约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做好育龄期妇女保健工作,对妇女常见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本文以昆明地区为例,对2018年5月-2019年10月体检并建档的育龄期妇女体检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为妇科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昆明市妇幼健康服务中心2018年5月-2019年10月3427份妇科疾病体检数据。
1.2 方法
采用规范的妇女健康体检表,由工作经验丰富的妇科护士、医师根据表格内容进行认真查体并填写。分诊台护士首先指导参检者填写其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基本信息。之后,医生详细询问病史、既往史、月经史、婚育史及家族史。本研究选取已婚育龄妇女(年龄20~40岁)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段分为年龄≤35岁组和年龄>35岁组,分析其体检结果。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参加体检已婚妇女年龄20~40岁,共3427例。其中,年龄20~35岁2012例,占58.7%,36~40岁1415例占41.3%,平均年龄为(33.4±4.6)岁;85.6%的妇女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51.5%的妇女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详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2.2 妇科疾病构成及序位
妇科疾病检出率前4位分别为:乳腺增生(29.25%)、阴道炎(23.24%)、宫颈炎(22.71%)、子宫肌瘤(15.31%),其余疾病及其构成比详见表2。
表2 妇科疾病构成及顺位
2.3 妇科疾病检出率与年龄的关系
两个年龄组妇女宫颈炎、阴道炎(细菌性、滴虫性等)、盆腔炎、子宫肌瘤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年龄超过35岁妇女的子宫肌瘤检出率(17.4%),高于年龄≤35岁女性(13.9%)。上述数据表明随着年龄增加,育龄期妇女患子宫肌瘤风险逐渐升高。两年龄组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宫颈上皮内瘤变这3种疾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妇科疾病检出率与年龄的关系
注:乳腺癌、宫颈癌因患者例数太少,未行统计。
2.4 妇科疾病与受教育水平的关系
对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妇女、中学学历妇女、大专及以上学历妇女妇科疾病检出率进行两两比较,宫颈炎、阴道炎、盆腔炎、乳腺增生检出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文化程度越高者,健康状况相对越好,见表4。
表4 不同受教育程度妇女妇科疾病检出情况
注:宫颈癌、乳腺癌因患者例数太少,未行统计。
2.5 妇科疾病检出率与经济收入的关系
三种不同家庭月收入组妇女宫颈炎、阴道病、盆腔炎、宫颈上皮内瘤变检出率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家庭收入相对高者,上述疾病检出率更低,详见表5。
表5 不同家庭月收入妇女妇科疾病检出情况
注:宫颈癌、乳腺癌因患者例数太少,未行统计。
3 讨论
3.1 育龄期妇女妇科疾病检出率仍较高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35岁以上妇女,20~35岁年龄组宫颈炎、阴道炎(细菌性、滴虫性等)、盆腔炎检出率更高。主要与该年龄段妇女妊娠及性生活密切相关[4]。该年龄段的妇女正处于生育高峰期,性生活频率高,经历分娩、流产、引产及放置节育环等宫腔手术相对较多,雌激素及分娩、手术器械等刺激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宫颈病变。
3.2 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月收入对妇科疾病检出率有影响
就文化程度而言,大专及以上学历妇女的乳腺增生、宫颈炎、阴道炎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较小学及以下学历妇女为低(P<0.01),健康状况相对较好。这可能是学历水平较高的女性,知识理解能力和保健意识较强,保健知识来源和获取医疗保健服务的方式更加丰富,能够主动寻求医疗保健服务,健康状况相对较好。另一方面,大多文化程度高的妇女经济收入相对较高,也更加注重锻炼身体、营养均衡,并且有条件采取更多方式提高身心健康状况。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可能存在自我保健意识缺乏,预防措施不当,诊治不及时,导致疾病治疗延误等问题,故健康状况相对较差[5]。
与经济收入关系的两两比较显示,收入越高者,妇科疾病检出率越低。这可能是高收入的人群更愿意并有可能获得均衡的营养、健康的饮用水、优良的生活环境以及健全的医疗保健服务,因而身体状况更加良好。尹庆双[6]等研究也发现,家庭收入与健康状况呈正相关关系。
4 建议
4.1 应继续加强对育龄期妇女的保健工作
建议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各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强对育龄期妇女保健工作的重视,完善医疗保健制度,加大对育龄期妇女健康保健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7];增加育龄期妇女保健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不断满足育龄期妇女的保健服务需求,提高育龄期妇女对普查普治工作的重视、配合[8]。
4.2 医疗卫生工作应切实提高妇科疾病普查和诊疗的效果
医疗卫生工作应根据不同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特征的育龄期女性,采取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医学干预措施、结合定期开展免费的育龄期保健知识讲座等综合性手段,提高育龄期妇女相关保健知识及服务,切实提高妇科疾病普查和治疗服务水准及效果。
4.3 加强对育龄期女性自我保健的宣教工作
保健部门应不断深入基层、社区、村镇,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及义诊等工作,同时进行营养、心理、运动、卫生、科学避孕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促使广大育龄妇女对危害身心健康的妇科疾病的认识和重视,加强其对自身健康的管理和对疾病的防控能力[9];注重个人卫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预防生殖道感染,避免造成流产、异位妊娠等严重危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