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辨教学的学科思维培育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上)为例

2020-07-15■路

初中生世界 2020年28期
关键词:思辨性辩论道德

■路 云

一、思辨教学范式的构建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七年级是从小学到初中的重要衔接阶段,也是培育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在七年级统编版教材中,几乎每一课都设置了思辨性话题,这些话题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价值导向强,思想立意高,呈现方式活泼,是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极好的环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辨教学中,教师应设置思辨性话题,将明理、激趣、导行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培养融为一体,通过学生的参与、互动和思辨,形成知、信、情、行的统一。

从展示的形式分,思辨教学常见的有这样几种课型:主题辩论、新闻小讲坛、辩论赛、研究性学习活动、论文小创作等。在七年级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采用主题辩论的形式,师生围绕教学目标和共同关注的事件、活动、问题或情景,议定主题,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让学生真实参与课堂。学生经历“前端学习、提出问题→进行探究、信息交流→尝试解决、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最后达成目标,形成会思辨、敢思辨、善思辨的能力。无论是思维求异型、思维求同型,还是思维创新型,在这些思辨教学环节中,师生都必须经历信息采集、话题精选、话题规划等过程,才能开启高质量的思辨教学。让学生在思辨碰撞中形成价值判断、明理导行和创新迁移,在知道和领会、应用和分析、评价和创造中,实现思维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这是思辨教学的落脚点。根据布鲁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划分,培育学科思维能力的思辨教学结构模型图如下所示。

二、思维的形态

1.求异型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创设真实生动、联系学生实际情境的思辨性话题,呈现思辨的严密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共鸣,既彰显逻辑的力量,也呈现探究之美。七年级课程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生动的情境、严密的推理、求异的思维,力争使教学表现出科学之美,闪耀出思想的光辉。有些教师的课并不“华丽”和“热闹”,但却非常吸引人、震撼人,其背后往往就是逻辑的力量。特别是对于很多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让学生论证结论与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让他们生成不同观点,即在求异中明理。例如,七(上)第八课“生命可以永恒吗?”,就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进行辨析。他们学过课文《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说明生命可以永恒。而另外一批同学则基于亲人的离世,感受到生命无法逆转。这样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生命有时尽和生命有接续。学生在这次求异思维话题的辩论中,明晰了生命的双重属性——身体与精神层面的生命,从而为后面学习“如何守护生命”打下了基础。概念学习在七(上)教材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话题辩论能够帮助学生透过问题表象,准确把握概念本质,拓展学生思维,提升思维的发散性与缜密性。

2.求同型思维。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思辨教学要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兴趣,达到诱思、悟理、激情的效果,引导学生用客观、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的思维倾向。例如,七(上)第六课“师生之间”:你会如何对待语文老师的表扬与数学老师的批评?让学生进行辩论——表扬使人进步和批评使人进步。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老师的批评和表扬。学生通过辩论,对比分析对待表扬和批评的不同态度、方式、效果,从而理解老师的初衷和目的,明白老师的表扬和批评都是育人的方式,都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求同思维,即实现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求共同本质和规律。

3.创新型思维。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所在。我们在思辨教学中应积极启发学生站在多个角度探究、观察、认识自己和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从而帮助他们处理各种复杂关系,把思考与辨析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思辨合一,思辨融通,思而深刻,辨而智慧,在思考和辩论中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并生成新的观点、态度和能力,进而为自己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过有意义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例如,七(上)教材第117 页:有急事的你遇到倒地的老人,扶还是不扶?一部分学生选择了不扶,并阐述理由,他们的顾虑有:助人反遭讹;没有救治常识和工具,反使助人变伤人;等等。如果此时教师对“不扶”的行为进行道德批判,就无法指向学生的真实生活,无法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一思辨性话题进行精心设计,层层剖析,创造性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扶老人,既使自己不受伤害,也使老人得到及时的救治?让学生体会到对生活现象进行思辨的意义,提升了他们思维的严谨性,增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总之,教师要针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善于捕捉学生道德判断的模糊点,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辨教学的几点实践

1.针对学情,启动思辨兴奋点。

摸准学情,呼应学情,顺应学情,是课堂教学的法宝。在思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准地界定学生的知识能力、认知倾向、动机兴趣,找到学生的矛盾冲突点、道德模糊点与认知空白点,以此为依据展开教学设计;并根据学情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密切关注学生成长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在思维梯度、思维空间方面最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教师要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思辨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动机和潜能,真正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育人目标。例如,在七(上)第九课“增强生命的韧性”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考砸了,又挨批评了,是挫折吗?”面对同样的问题,每个学生由于对挫折情境的认知不同,他们就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必然会引发学生对挫折的更深的思考,他们由此明白挫折感是可以及时调整的,从而必须正确对待挫折。

2.巧妙设问,激活思辨连接点。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需要确立基于情境的问题导向,因为有了疑问,学生才能产生分析、辨别、探究的动力。我们要创设有冲突性、层次性、结构化、序列化的问题串,用思辨性话题串连接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怎知”,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和思辨,让他们学会站在各种角度认知、观察和探究各类问题以及社会现象,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七(上)第二课“学习新天地”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动物也会学习,学习是人类的优势吗?”“鹦鹉学舌算不算学习?”引导学生比较人和动物之间在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方面的区别,用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探究人和动物之间的联系及区别,深入了解人类特有的学习本领。

3.开放互动,建构思辨生长点。

在思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思辨性话题进行规划、设计和安排,按一定的计划和程序展开。课堂是在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理解、对话的动态生成中不断建构的,因此,思辨性话题是课堂中最能打动人和吸引人的地方,具有动态性、生成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师会不会捕捉并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思辨性话题,直接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因此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开放互动的环节中,教师不能抛出问题就放手不管,而是要精心组织,积极引导,做好学生思维转接起承的牵线人,让学生进行观点碰撞、思维交流、理性表达,培养学生对话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判断能力、鉴别筛选能力、评价能力、辩护性解释能力、说服性论证能力等。为让学生充分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解除思想包袱,大胆发表自己或小组的见解和看法,以碰撞出思维火花,进而由点到面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辨高度。

4.精选活动,强化思辨体验点。

在思辨教学中,除了常用的主题辩论,还有新闻小讲坛、研究性学习活动、论文小创作等。这些课型均指向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调节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辨方法,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等作用。例如,在新闻小讲坛中,笔者以“台湾明星高以翔猝死之问”引发学生思考:守护生命,经常锻炼身体还不够吗?再如,教师播放2018 年10 月在重庆市万州区一公交车与小轿车发生碰撞后坠入江中的事故的片段,让学生写出对这个事件的评析,引发学生思辨: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如何看待司机、女乘客和其余乘客的行为?

在组织辩论赛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国内外辩论赛的规程,进行自荐或推荐,抽签分组,选择辩题,选定学生评委,邀请家长、班主任、语文老师做评委或嘉宾。在辩论中,学生自己搜集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面进行开篇立论、攻辩驳论、自由辩论、总结陈词等,他们通过鲜明的观点、透彻的分析、恰当的引证、灵敏的反应、有力的回击、默契的配合、优雅的风度,增强了辩论体验,其思辨能力得到全面而持续的发展。一场辩论赛带来的思辨的快乐一定会留存在孩子的心间。

总之,思辨教学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畅享思维之乐、逻辑之美、思辨之光。在课堂教学中,思辨的过程也是诉求、宣泄、表达、理解、反思、修正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崇尚真知,尊重事实和证据的严谨的求知态度,也有利于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猜你喜欢

思辨性辩论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