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责康复护理管理在老年康复科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07-15刘汉梅
刘汉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苏州院区老年康复科,江苏 苏州 215000)
心血管疾病、肿瘤、痴呆及外伤等多种疾病经手术治疗后均需要再次进行康复治疗,而受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的影响,大大增加老年康复科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1]。同时,老年康复科以向老年患者提供康复服务为主要任务,着重强调延缓病程恢复患者部分功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自理能力。因此,此次主要分析评价全责康复护理管理方法在其中的使用价值,涉及的研究内容为。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一共纳入我院在2016年4月~2017年4月康复科实行常规护理管理的58例老年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进入我院康复科实实施全责康复护理管理的58例老年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37例、女性21例;年龄分布在61~83岁,年龄均值为(66.8±1.2)岁。观察组中,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分布在62-82岁,年龄均值为(66.9±1.3)岁。两组患者各项基本信息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例如:年龄及性别等,代表后续数据有比较的意义。此外,两组患者均知情签署相关医护同意书,排除不愿配合此次实验者。
1.2 方法
此次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方法,严格按照老年康复科常规护理管理流程执行相对应的护理管理工作。而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全责康复护理管理方法,即:(1)医院设置全责护士及高级责任护士岗位,交由全责护士负责若干个患者的康复管理工作,严格遵循康复护理方案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监督康复护理工作进度的作用,并且定期举办康复评估会议,主动与主治医师间沟通交流及时汇报康复情况,分析康复期间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讨论相应的解决方案;(2)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包含立位平衡、肢体功能、直立床及坐位平衡等方面内容,指导患者学会使用足部矫形器及手部支具,监督患者遵循训练方案进行坐姿、站姿及卧姿的锻炼,充分发挥轮椅及助行器等工具的作用,每日离床锻炼时间不得少于3小时;(3)为了锻炼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相关护理人员有必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在了解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条件下,进一步制定有计划、有目的的运动锻炼方案,同时着重强调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即用药、用餐、洗漱、穿衣及打电话等,并且主动与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间沟通交流,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减轻其心理负担,大大提高患者自身康复护理的依从性。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根据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生存质量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的改善程度进行评分;评分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越理想[2]。
1.4 统计数据处理
此次试验采取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提到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均属于计量资料,用()表示,并采取t进行验证,P<0.05代表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比统计结果发现,在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方面,护理前两组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显著要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评分情况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评分情况比较(,分)
组别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生存质量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58) 61.45±8.61 86.06±7.32 62.95±8.78 88.42±7.65观察组(n=58) 61.43±8.62 71.45±5.23 62.96±8.91 72.48±5.28 t 1.695 7.493 1.285 7.137 P>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近年来,受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影响,社会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更为严格,而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慢性疾病致残率明显提升,大大增加老年康复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为了做好老年康复科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便有必要注重现代化护理管理方法的应用[3]。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重点提到全责康复护理管理方法,该护理管理方法注重向老年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康复护理服务,延缓疾病演变发展进程,恢复患者部分功能。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实施全责康复护理管理的观察组,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与和采取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更高,说明全责康复护理管理能贯彻落实各项康复训练计划,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增强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老年康复科实行全责康复护理管理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护理领域中使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