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翻译方向“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路径探索

2020-07-14柯军操时尧

青年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

柯军 操时尧

摘 要:在当前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师资建设是关键一环。具备教学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双能型”师资是外语专业、翻译专业(方向)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双师双能型”翻译师资整体水平不高,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在“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过程中,高校、翻译教师、企业都肩负着各自的责任。只有三方通力配合、多管齐下,才能推进高校翻译方向“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

关键词:翻译方向;“双师双能”;师资建设

一、引言

自2007年首批高校开设翻译本科专业以来,我国的翻译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经过十多年励精图治,中国高校的翻译师资目前已经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等方面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状态(张瑞娥,陈德用,2012),但仲伟合、穆雷则认为:“传统的翻译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而翻译人才培养首要的基础就是充足的翻译师资,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更是缺乏合格的翻译教师。作为实践型系列课程,翻译课程离不开既具有教学素质又拥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在目前情况下,“双师双能型”翻译师资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双师双能型”翻译师资现状

国外对“双师双能型”师资的研究和实践由来已久,如美国、德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制度。我国对高职院校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有一段时间,但是普通本科院校提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在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出《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之后。具体就翻译方向的“双师双能型”师资的建设而言,虽然翻译师资如前文所述,在各方面已经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状态,但更多是针对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和重点院校、外语专业院校,地方普通高校改善情况十分有限。由于翻译专业成立历史才短短十多年,加之大部分地方高校翻译老师是由外国语言文学方向转过来,到近几年,即使是拥有翻译硕士、博士学位的老师加入普通高校,也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前期实践基础不扎实,“对于大部分院校来说,师资队伍中缺乏长期从事专业翻译的教师,而且矛盾十分突出。”何刚强早就指出,目前制约我国翻译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师资。根据张瑞娥等人的观点,翻译学科发展到今天,这一问题有所缓解,但“这些表层现象背后所隐藏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即“学术型师资建设和应用型师资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而当前师资建设中的一些倾向导致了对学术型师资建设的倾斜和对应用型、教学型师资建设的忽视”。

三、“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

“双师双能型”翻译师资的建设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努力。高校作为“双师双能型”师资的主要建设者、培养者和使用者,负有首要的责任;翻译教师本人作为“双师双能型”师资的主体,负有主体责任;广大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双师双能型”师资的服务对象之一,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

高校应该从制度上引导和鼓励相关教师成长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要在学术型师资建设和应用型师资建设之间打造一种平衡,创造一种有利于应用型教师发展的环境。地方普通高校还应该认清形势,在招聘翻译师资时,采用更加符合实际和自身需求的标准。

高校首先应该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机制,把“唯论文、唯项目、唯经费、唯著作”的评价标准进行修改,把翻译教师的实践从业能力和业绩纳入考评范围和职称评聘条件,让翻译教师可以凭实践业绩晋升职称,获得职业发展。这样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尚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翻译实践。破除了这些桎梏才可以促进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双能型”师资。这是目前高校在机制方面面临的首要任务。

其次,诚如鲍川运(2009)所说,现在翻译师资的来源是“……二是原来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改行教翻译”。对于地方普通高校来说,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是客观现实。高校需引导文学、语言学等教师通过在职培训、进企实践等方式,积累翻译实践经验,逐步转变成翻译教师。高校应该从制度上鼓励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参与在职培训、访学、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学习翻译教学理论知识和积累翻译实践经验,让这些转型的教师学会翻译教学理论和翻译实践经验积累两条腿走路。

另外,地方高校还应该改革现有的教师聘任机制。随着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即使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现在招聘专任教师时,也设置了“应聘者应该拥有博士学位”这样的门槛。而众所周知,博士学位获得者属于高端研究型人才,其优势在理论研究与突破而不在实际业务,而且翻译专业的博士目前仍属于稀缺的人才,不太可能愿意到地方普通高校任职。因此,这些高校在招聘翻译专业教师时,应该适当放宽学历条件,增加实践能力条件。例如,如果应聘者只有硕士学历,却拥有非常丰富的翻译实践、专业的翻译行业知识、优秀的翻译项目管理经验等,也应该可以被吸纳到高校教师的队伍中来。这样的人才从翻译界入教育界,再经过相关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就可以成长成为高校的“双师双能型”师资。

除了上述的改革全职教师的招聘、职称评聘、在职培训等方面的问题之外,高校还应该考虑开放式办学,即吸引优秀翻译从业者到学校任兼职教师。上海外國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谢天振教授认为:“学科建设的主体是教师,而目前国内高校翻译学科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翻译师资跟不上。”而何刚强教授也认为:“教翻译者自己一定得从事或从事过像样的翻译,这应当是一个起码的要求。”两位翻译学方面的专家不约而同地认为翻译实践是翻译方向课程教师的必要经历和先决条件。而优秀的翻译人员,都具备非常丰富的翻译经验和行业知识。即使他们不具备相关的教育资质(如没有高校教师资格证或没有教育教学经验),他们到学校兼职教师,可以更多地从业内人的角度出发,分析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引导翻译人才的教育、发展。他们的加入既可以解决翻译“双师双能型”师资不足的问题,又不会给学校增加太多的负担,十分有利于高校“双师双能型”师资的建设、发展。

此外,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实体,有着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为促进翻译师资的建设,高校应该积极与其他企事业单位接洽,建立翻译教学(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并选派相关教师进入基地,开展翻译实践,积累翻译经验。

教师个人对“双师双能型”师资的建设负有重要的主体责任,对于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翻译教师来说,决不能仅凭当年自己学生时期经历的“教学翻译”和自己对翻译实践工作的主观想象,来开展自己的“翻译教学”。他们应该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主动去学习翻译和翻译教学理论知识,主动去服务企事业单位,承担翻译实践工作。例如,许多翻译专业知名高校会定期召开“翻译教学(研究)工作坊”,接受翻译专业方面的访问学者等;每年都会有各种国际或国内、各行业的翻译研讨會等,这些都是转型教师们进行相关理论学习的好机会。高校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如计算工作量、报销相关费用、开展相关奖励等,让教师可以无后顾之忧,去参与相关学习活动。同时,这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网络和其他渠道,与企事业单位接洽,积极主动提供翻译服务,最后成为有教学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双能型”师资。

另一方面,近年进入高校的翻译硕士、博士教师虽然具备了翻译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但不一定具备相关翻译教学理论知识。他们普遍年纪较轻,社会网络简单,翻译实践活动经验不足。他们也需要培训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例如,这些教师就可以参加前文所述“工作坊”、研讨会等;如果自身资源有限,就要寻求学校的帮助,积极走入市场,主动与企事业单位接洽,开放翻译服务。这样既服务了社会,又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成长为“双师双能型”师资。

最后,企事业单位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翻译业务实际需求又肩负社会责任,应该积极和高校合作、与翻译教师合作,建立相关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这样既满足单位自身在国际环境下开展业务的需求,又可以给翻译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促进他们的发展,帮助其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

四、结语

翻译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翻译师资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合格的翻译师资应该是“双师双能型”。在促进“双师双能型”师资的建设方面,高校负有首要的责任,教师负有主体责任,企事业单位负有社会责任。只有三方共同合作,同心协力,才能促进高校翻译专业“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50-52.

[2]鲍川运.翻译师资培训:翻译教学成功的关键[J].中国翻译,2009(2):47-49.

[3]明颎.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东方翻译,2010(1):15-18.

[4]何刚强.精益谙道,循循善诱——翻译专业教师需具备三种功夫[J].外语界,2007(3):25-29.

[5]谢天振.学科建设不能搞大跃进[J].东方翻译,2011(2):4-7.

[6]张瑞娥,陈德用.中国翻译师资基本状况变化分析[J].外语研究,2012(2):67-71.

[7]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6):4-14.

基金项目:湖北工程学院2019教学改革立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翻译类课程‘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机制研究”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
高校“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策略研究
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
关于不同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提高师资水平的思考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