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命运的人
2020-07-14白鹏
白鹏
摘 要:《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角度出发,似乎成了对玛蒂尔德等形象的唯一解读。但人物形象都是立体的、多维的,甚至会因各种原因造成对原有人物认识发生变化。对玛蒂尔德等人的理解似乎还有另一个角度——她是个“抗争命运的人”。
关键词:西方文学;命运;抗争
《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教师在讲解这个人物时,通常要论及19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的腐朽、堕落,玛蒂尔德是如何爱慕虚荣,结果导致悲惨人生的出现。但当有学生提出“作者到底是批判玛蒂尔德还是赞扬她?”这一问题时,便很难有完美的解释。因为作品前半部分的确有明显的批判意味,可后半部分里“英雄气概”等词汇的运用又像是在褒扬玛蒂尔德。大部分人认为玛蒂尔德的形象是爱慕虚荣的代表;更有甚者说这篇作品就是在批判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对人们的异化。这些观点,虽各有道理,但又很难完全令人信服,如果非要选择的话,似乎“命运说”是解释为何作者对玛蒂尔德前后褒贬不一的较為合适的角度,这里的“命运”是指抗争命运。从“抗争命运”这一主题出发,我们会发现,《项链》人物形象前后变化显得更加合理,而且这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很常见。
一、“抗争命运”——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常见主题
西方文学中关于“抗争命运”这一主题的作品屡见不鲜,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典时代,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等;至文艺复兴时期,这一主题的作品更是如璀璨繁星般照耀天际,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到了当代,更有海明威凭借一部《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更是一部以魔幻的视角阐述“命运”的皇皇巨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抗争命运”这一主题早已在西方文学世界延续数千年。
从古希腊神话里,我们能很清楚地读出西方社会对“抗争命运”这一主题的热爱。在希腊神话中,“命运”这一世间“最奇异之事物”被托付给了命运三女神(the Fates)。她们掌管着世上所有人的命运,克罗索(Clotho)负责纺织生命之线,拉克西斯(Lachesis)决定生命线的长度,阿特罗波斯(Atropos)负责切断生命之线。她们的存在反映出古希腊人对于“命运”的理解——每个人的命运都是预先设定的,谁都难逃命运之手。从希腊神话中不断涌现出的抗争命运的悲剧来看,希腊人一方面通过特殊的方式和渠道去了解命运,另一方面,他们也认为直面残酷命运的勇气和敢于抗拒的精神和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尽管这样的努力最后往往以悲剧告终。但正是这荡气回肠的抗争过程揭示了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①所要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才值得我们永世传颂。
二、西方“命运观”的大致成因与作者自身的“命运”
“命运观”是人在与自然搏斗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希腊地区多山贫瘠,农业十分落后,不比古代东方,有肥沃的土壤,稳定且丰产的农业。因此希腊人在生活压力下不得不去开拓海洋。不同于相对稳定的陆地环境,海洋对人类先民来说是变幻莫测的,人们的收成基本仰仗于大自然。因此,希腊人强烈的命运观建立在听任大自然安排的生产方式上。同时,从陆上到海上本身就是一个壮举、一种冒险,这种长期的冒险生活自然就培养出了希腊人冒险的性格,反映到命运观上就是勇于挑战命运的魄力。而西方文明的三大源头之首就是古希腊文明②,因此西方人的“命运观”和古希腊人相契合也就显得无可厚非了。
莫泊桑在这部作品中表达“命运”观思想也是有可能的。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的母亲出身名门且富有文学修养,舅父是诗人兼小说家,因此莫泊桑从小就受到文学熏陶。13岁时,他进入伊佛修道院附属学校学习,因写诗讽刺束缚身心的教规被开除教籍,后到里昂中学学习,在著名诗人路易·布耶的指导下,开始练习写作。1870年,莫泊桑去巴黎学习法律,不久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军旅生活使他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文学创作。1880年,莫泊桑完成《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法国文坛,之后他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并师从居斯塔夫·福楼拜。10年间,他完成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尤其是那些优秀的短篇小说,使他获得了“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他的传世佳作大多是在1880~1890年这十年间创作的。自1880年起莫泊桑的偏头痛发作日趋频繁,右眼的调节功能全部丧失,心跳紊乱,加之他放浪形骸,因而宿命论和悲观主义情绪日益浓重。时至19世纪80年代末期,莫泊桑除原有的疾病外,神经分裂症渐渐恶化。1892年1月2日,莫泊桑自杀未遂,渐渐失去康复的信心。五天后他被送入精神病医院。1893年7月6日莫泊桑与世长辞,年仅43岁。他出身贵族,本可衣食无忧,怎奈家道中落;本在修道院附属学校学习,却写诗讽刺教规被开除;经历过战争,本有可能弃尸荒野,可却完好生还;刚震惊文坛不久,本有望成为文坛的一颗耀眼恒星,却被日趋加重的疾病和放浪的生活所困扰,终于“像流星一样”③陨落……从莫泊桑的经历来看,读者似乎看到了一位被“命运”之神玩弄于股掌中的人物形象。一切的“本该”与“不该”都戏剧性地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出来。而笔者要讨论的《项链》恰好就创作于作者宿命论观点颇为浓重的1884年。
可见,无论是从西方盛行的“命运观”还是莫泊桑自身的命运来看,《项链》的主题都很可能呈现出与“命运”相关的概念。
三、从文本角度看“命运”这一主题的表述
我们再从文本出发,可以发现文中无处不凸显出命运的无常。尤其是结尾的玄妙,更是将“命运弄人”这一概念突显到极致。小说以“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为开头,暗示了“命运”这一主题。虽然命运的原因使人无法选择出身,但玛蒂尔德显然是不安于现状,不甘心自己命运的。因此,她无时无刻不在幻想那些与现实不符的优渥生活状态。如果有人说这是一种典型的资本主义腐朽社会里爱慕虚荣的表现。那么,又有多少人不想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过得更好一些?
换个角度看,这种对现实不满,不安于现状,渴求改变的态度,不正是一种抗争命运的表现吗?不仅玛蒂尔德,就连对肉汤都极易满足的路瓦栽先生也并非完全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他不仅向往着“跟几位朋友到南代尔平原去打云雀”,更是“费了多大力气”弄到舞会的请柬,并多次出谋划策让夫人去参加舞会,以便抓住“这个好机会”。而舞会当晚,路瓦栽先生却睡着了,玛蒂尔德则风光无限——“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到她了。”“这个好机会”到底是玛蒂尔德的,还是路瓦栽先生的呢?
然而,命运并非通过抗争就一定能改变的。西方文学作品为抗争命运之人通常设定的都是悲剧。因此,抗争命运的结果可能带来的是极具讽刺的结尾。篇末的结局令很多人唏嘘不已,路瓦栽夫妇背负债务,辛苦生活。抗争命运,试图有一个华丽转身的他们,却向生活的谷底更进了一步。但是,他们被命运压垮了吗?没有。小说后半部分对玛蒂尔德的评价与之前判若两人——“英雄气概”一词的出现,很可以表现作者内心对玛蒂尔德的赞许。不过,刚刚获得肯定的玛蒂尔德却遇到了更大的嘲讽。辛苦还债十年换来的钻石项链,居然是假的。命运和她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在這个玩笑中,路瓦栽夫妇被“命运”玩得体无完肤,但他们在抗争命运的过程中却配得上“英雄气概”这四个字,这是西方文学对抗争命运之人最好褒奖。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人物理解的多样性,构成了文学世界中多彩的一面。在今天这样异彩纷呈的社会里,如果对文学人物的解读达到整齐划一的程度,恐怕才是人们真正需要担心的事情。我们不必也不该把玛蒂尔德等人永久钉在批判的十字架上。
注释: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哲学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够自觉地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
②西方文明的三大源头普遍认为是古希腊文明、基督教(古希伯来文明)以及日耳曼武士精神。
③莫泊桑在创作巅峰的十年间,曾自我调侃说“我像流星一样划进文坛”。
参考文献:
[1]斯威布.希腊的神话与传说[M].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约翰·赫斯特.你一定爱读的欧洲简史[M].席玉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张英伦.永恒的流星——莫泊桑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
[5]朱维之,赵澧,崔宝衡.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6]吴忠诚.合理与非理的宇宙人生——古希腊神话“命运观”浅析[J].外国文学研究,1994(4):89-94.
[7]石雅琴.小说《项链》中人物形象的性格核心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