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画皮”的悲剧根源

2020-07-14姜文燕衡娟

青年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画皮教育问题

姜文燕 衡娟

摘 要:《大雨如注》是毕飞宇极具代表性与典型性的一部短篇小说,是作家出于人性关怀与社会关怀对现代教育制度的深刻反思。主人公姚子涵是家长眼中的优秀“作品”、师生心目中的“画皮”。然而在一场“暴雨”后,这个完美的女生却因脑炎失语。暴雨如注,不仅洗刷掉虚假的“画皮”式面具,更象征着外来文化的强力渗透。姚子涵的失语,是她极度心灵压迫与行为奴役后对现实生活的反抗和控诉,这种悲剧是对教育问题的最沉痛的警醒。

关键词:《大雨如注》;悲剧根源;教育问题

带着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审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毕飞宇以洗练的笔调写下了这个沉重的话题——教育。姚子涵被称为“画皮”,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而不可企及的高度;然而在一场“暴雨”后,得了脑炎后她却只会用英语与父母交流了。小说中描绘的英语、国标舞等外来文化的侵袭更是让存在隐患和弊端的教育问题雪上加霜。作者通过这样一个“非人”的存在,围绕这个家庭发生的事件,揭示当下教育现状,流露出深刻的思考。

“悲剧往往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姚子涵的优秀远超同龄的孩子,不仅外表气质皆好,还多才多艺:下过四年围棋,会写欧体,会剪纸、会素描,会主持,能演讲,能编程,会古筝,强调会美国腔的英语……可谓是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当这样一位“天才”在人们面前陨落时,每个人都会感到痛心,又不免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诱发了这一切?什么才是致使悲剧发生的根源?

一、姚子涵自尊与自卑并存的矛盾

姚子涵的优秀是有目共睹的,大家极力用言语去称赞,用眼神去示意,姚子涵早已习惯了这种优秀,习惯了来自各方的赞许。这种优秀是一开始父母逼出来的,后来是自己在逼迫自己。“女人嘛,就应该对自己狠一些”,这是姚子涵最常说的一句话,这是一种自负与傲娇,恰恰是这种极端的残酷的“狠”推动着她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文章中也提到“这孩子一直都是这样,也不是头一回了。一般的头疼脑热她哪里肯休息?她一节课都不愿意耽误”,姚子涵的狠是深深嵌入骨子里的,她的耐受力极强,是真正的“别人家的孩子”。她的自尊自傲使她不允许自己不够优秀、不愿意别人超越自己,她已然把自己定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各方面平衡发展的“画皮”,因而同学们已经不把她当人看了——这是多么可怕!学生们口中的尊称“画皮”又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完美的面具、光鲜的外表反倒更像是对其自卑心理的一种粉饰,是努力维持的美丽假象。

但她无疑是自卑的:家境普通,父亲是个管道工,母亲是个花匠,父母的见识也很短浅,她抱怨父母让她学的是民族舞而不是国标舞,练的是古筝而不是钢琴,着实让她“上不了台面”。这样的出身和所学实在让她拿不出手,这显然使她的完美大打折扣,让她骨子里感到卑郁,但她外表上仍要表现出骄傲来,不让别人看出自己不够光鲜的地方。姚父为了提高女儿的英语口语水平请了米歇尔做老师,却成了压死骆驼的稻草。在和米歇尔的交往中,姚子涵把精明和自卑发挥到极致。她用电脑和电视把自己和米歇尔的英文对话全程录下来,这样便可以反复观看,这种精明和细致远超同龄人,甚至是老于世故的父母,这种早熟是自卑的表现,是悲剧爆发前的蓄势。姚子涵想提高口语是为了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她害怕曾经的努力在现实的教育前不堪一击,她不愿意看见赞赏化为嘲笑,她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持神一般存在的地位。

在众人看来,姚子涵聪明、自尊,在学习上有着天赋;可只有她自己清楚,正是内心的自卑一步步促使她要对自己狠,这样才能奠定自己在“神坛”的地位。

二、父母博爱与束缚的交织

家庭教育建立在尊重与沟通的基础之上,应当是春雨润物、循序渐进,而不是大雨如注、急功近利。

父母教育儿女都狠,“随便拉出来一个都可以胜任副处以上的典狱长”。《大雨如注》中“这是一個‘PK的年头,经历过‘PK能活到最后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倒下去的最多只能算个烈士。”这是多么冰冷和讽刺的话语,也从另一方面衬托出孩子在学业上的竞争是一次没有硝烟的战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夹击中产生致命的化学效应,逼着姚子涵一步步走向深渊。父母总是以爱之名把许多东西强加在儿女身上,用言语上的赞赏和物质上的诱惑套牢儿女的心,可从来不问儿女是否真心喜欢。姚子涵的父母当然是爱她的,但这种爱已经变了味。她的父母将她的日常生活安排地井井有条、完全不让她操心,也愿意为女儿花钱去上各种昂贵的兴趣班和补习班,甚至最后姚父愿意为了女儿“切开自己的每一根血管,直至干瘪成一具骷髅”。他们爱她,也认为女儿同样对父母心存感恩,甚至还幻想过姚子涵“答谢父母”的情景。然而事实上女儿对此并不领情,只有藏于心底的抱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在孩子的人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父母的很多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姚子涵的父母更像是典狱长管教犯人一样控制与束缚女儿,和当下许多家长一样,他们早早规划好姚子涵的人生道路,而罔顾女儿的意愿。父母与女儿之间极度缺乏沟通交流,互相并不理解。当父母发现在姚子涵下舞蹈班不愿他们去接,却和一个叫“爱妃”的男孩一起回家时,不由分说是来了句“你什么意思?”父亲被触怒的原因是女儿没有听从他的安排,背着父母早恋。可事实不过是姚子涵和“爱妃”同是这孤独世界中的可怜人罢了,他们彼此相互依靠,相互取暖,只想找到归属感和方向感,仅此而已。这一矛盾直接引发了姚子涵的逆反心理,为后来她和米歇尔跑去足球场时突遭暴雨而放肆大喊的情节作了铺垫。

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姚子涵走向悲剧的重要根源。这样的一个小家庭,是无数中国家庭的缩影,父母们对孩子们寄予厚望,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好像一张织得极密的网,是保护也是束缚。

三、教育环境和制度的弊端

(一)功利化环境

功利化是教育发展的一大弊端,破除功利化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位是当代社会的迫切需要。但事实是唯分数论,唯学位论,唯论文论的现象比比皆是,并且父母老师关心的通常只是结果,至于是使用何种方式达到结果的一概不论,这就使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大姚坚信给了姚子涵最好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数学的成绩始终稳定在班级前三、年级前十,这是骇人听闻的”,这就进一步加深大姚对自己“正确”教育理念的坚信,殊不知这种唯分数论的手段正逼着姚子涵走向极端。而姚子涵这样成绩优异的学生必将成为学校老师推广的典型,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这使得更多学生、更多父母以及更多学校追求高功利。此外,当大姚把米歇尔请到家里为姚子涵补习口语时,就一直思考如何花更少的钱让米歇尔教更长时间的课,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的行为无疑也会影响姚子涵的思维方式。

(二)淘汰式教育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在当下社会有着极大的适用性,淘汰式教育应运而生。要想在班级里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赞许和尊重,首先是要成绩好,足够优秀才拥有话语权。从这种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姚子涵,认为父母对自己施加的压力是有必要的,是为了让自己掌握更多筹码,在未来能够拥有美好前程。这种教育模式已然病态,但它在教育领域逐渐成为主流,它使教育变得片面极端,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而对错误教育方式的纵容和社会风气的保驾护航使得越来越多的姚子涵们出现,为了变得优秀、强大,他们对自己狠,也让别人对自己狠,想要鹤立鸡群,却忽视了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隐患。

四、文化自信的削弱与崩塌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文化自信是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一个人发展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可反观当下的教育,崇洋媚外的现象并不少见,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姚家人对待外国文化的种种表现表达出自己的忧虑,特别是对汉语命运的忧虑。

在《大雨如注》中,大姚的父亲说:“你们得把肚子里的孩子送到美国去”。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就透露出他对本国文化的不自信,基于这种心理才会让姚子涵更好的学习英语(尤其是口语),但这又与姚子涵从小学习的民族舞、古筝相矛盾,这就是传统中国父母的思想劣根性在作祟。

姚子涵从小被安排学习民族舞,长大后看到大气的国标舞时向往不已,想去学习国标舞,奈何身体已经在学习多年民族舞后失去了练习的资格;看到钢琴、赛克斯这些乐器后,觉得自己弹古筝不够帅,想要学习那些高端的西洋乐器……这种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不自信和摒弃的态度加快了姚子涵“画皮”表象的崩溃。更可笑、可悲的是,生病醒来的姚子涵只会用英语和父母交流,而忘记了自己的母语——汉语。用地道的英语口语熟练地进行对话一直以来都是大姚夫妻的愿望,然而当有一天这一愿望突然“实现”后,他们慌了,不知所措却又无能为力。在外来文化的侵袭下,我们究竟应该保持怎样的立场,如何消除文化自卑感?这是作者借由这个教育的悲剧引发出的追问。

对待文化的输出与输入,我们始终都应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拒绝盲从,在“文化热”中学会“冷思考”,既要吸收外来的优质文化,也要对本土文化树立自信,将本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这样才更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五、总结

新世纪教育题材小说因其所处的独特时代从而具有无穷的生命价值,小说中折射的教育现实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小说《大雨如注》在众多以教育为题材的小说中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它呼唤生命的天性、追问教育的本真,它用一场沉重的悲剧让人们重新审视当下的教育制度、深刻反思教育方式。同时,毕飞宇诙谐轻松的毕氏语言又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悲剧意味,带有鲜活的生活气息。

参考文献:

[1]姜广平.一场怎样的豪雨才能滋润我们和我们的教育——毕飞宇短篇小说《大雨如注》摭论[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3(7):33-36.

[2]李昌鹏.持续的撞击——评毕飞宇的《大雨如注》[J].文学教育,2013(7):17.

[3]陳蔚.论毕飞宇小说《大雨如注》的修辞艺术[J].写作,2016(1):68-71.

基金项目:本文系扬州大学2019年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20190024。

猜你喜欢

画皮教育问题
《画皮》剧随影动 一鸡多吃
女中音在当代中国歌剧中的创新表达——以歌剧《这里黎明静悄悄》和《画皮》为例
中国故事系列 人鬼恋的两大经典IP 《聂小倩》和《画皮》
全男班舞剧《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