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运河
2020-07-14张峥嵘
张峥嵘
江南运河是京杭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镇江是江南运河的起点,也是我的家乡。
古运河在镇江境内约长42公里,历史上主要有5个入江口,即大京口、小京口、甘露口、丹徒口和谏壁口。清末,由于金山沙涂向东淤涨和北面涨陆的形成,至民国初年,甘露口(今平政桥东)淤废。大京口渐被淤塞,镇江古运河入江主航道被淤阻。1932年至1933年,全长927米,宽10至20米的河身全部被填平改筑成今日之中华路。北宋开的新河所起的作用后来则日见其大,成为古运河入江主河道,从平政桥下流入长江。现存古运河是由秦汉时的部分河段、北宋新河及古时绕城运河串联组合而成。
江南运河不像山东济宁以北的京杭大运河,更不像隋唐大运河,这两段运河都已凝固了,破坏了,有一些甚至消失了;它,江南运河,却真正是活的。
这种“活”,是随处可见的,似乎不用特别费力去寻找,遍地都是,四通八达。这种“活”,是以船运为标志性特征的,船很多,绝不萧条,运的多半是建筑材料和煤炭,全部散装,没有集裝箱,船帮压得低低的,几乎与河面一样平,“满载”二字最能概括其运载状态。有的还组成船队,宛如水上火车,浩浩荡荡,神气十足,而且呈川梭状,你来我往,煞是好看,一派繁忙的景象。
走在江南,发现地名非常奇特,两类居多,或是三点水旁,或是土字旁。这在北方是遇不到的。
以三点水旁的字为地名的,有以下这么多:渚、港、溪、浦、浒、湾、浔、浜、滨、湖、泽、河、渡、潭、洋、濮;另一类是有土字旁的,如圩、埠、塘、堤、圻、坝、墩、埭、堰。像西津渡、大港、梦溪、西家湾、荷花塘、四圩,这些地名都是响当当的名字。说明这里古代一定是与水为伴。
古代西津渡曾有龙王庙、金龙四大王庙、晏公庙、天妃宫等庙宇,这么多与水有关的神仙供在这里。证明这里的水很厉害,泛滥成灾,镇江人民需要不停地防水,和水做斗争,而且终于理出了一整套治水良策,变害为利,将江南打造成了能和水和平共处的鱼米之乡。
这种结构是典型的人工和自然的结合,是人类的文化积累和传承,利用自然水系为主,必要时在一些节点上,在拐点上,在关键部位上,挖凿一些贯通一气的运河,形成一张水道大网。这恰是江南运河独一无二之处,和北方的运河一点都不一样,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江南水乡中,以河代路是它的另一特点。这里古代几乎无路,只是一片水泽。船是主要交通工具。陆地和陆地之间有两种连接工具:移动的是船,固定的是桥。近则走桥;远,或者运货,就靠船。所以江南是船和桥的天下。
镇江过去曾有许多座桥,即有千秋桥、绿水桥(高桥)、太平桥、嘉定(利民,后改为网巾)桥、清风(范公)桥、长桥、通济(南水)桥、虎踞桥、镇西(拖板)桥、阜成(老西门)桥、嘉泰桥、斜桥(俗称娃娃桥)等等多达55座,远胜过水都威尼斯!
桥多意味着水道发达。在不太远的过去,这里家家有船。城市中如此,乡村更是如此。那时船的普及度,宛如后来家家有自行车,和现在许多家有汽车一样。出得门来,不论是前门,还是后门,都是水道,都是河,就得上船,否则寸步难行。起码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还都是如此。
河就是路,路就是河,运河就是江南的路。
江南运河是活的,其另一个活的标志就是变,它不断变化,甚至变得面目全非,似乎不曾有过片刻的安静和固定,这非常不像一件文物,后者必须有固定的形制、年代,绝对一成不变。
江南运河的变又有自己的特点:明显向着两个互相背离的方向在变化着。一个是向大里变,变得能走大船,这是时代的需要,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能走300吨级的船,400吨、500吨甚至1000吨级的,河床不断地加大、加宽、加深,不断地疏浚和改道,以便适应建材和煤炭的大宗运输。所谓改道,就是远离闹市,想法绕到城外去,终点也不再是北方,而是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另一个是向小里变,由于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兴起,导致一般的水道衰退,或被填死,或废弃不用,除大动脉有用之外,许多支脉,特别是毛细血管都被废除,水网不复存在,桥大多被拆除,永远别想再和威尼斯一比高低,镇江的桥由72座缩减到仅仅12座,那些穿城而过或环城的运河也不再有运输功能,经过美化之后,成了旅游胜地或休闲的公园。总之,这两种互相背离的变化,让江南运河的面貌在短短二三十年之内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的结果,就是只留下了大动脉,或另筑了新动脉,而分支脉和微血管水网则绝大部分消失了。
运河的形成,使南北商业开始融通,才子文人开始南下,从而形成了江南特有的才子文化和商业气氛,也使江南在文化上和商业上遥遥领先。
运河是一本翻不完的书,河水悠悠流淌,流淌着历史,流淌着哲学,流淌着我悠悠不断的情思。
(责任编辑:吕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