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设计
2020-07-14林威宏刘曼杨扬
林威宏 刘曼 杨扬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各大理工类高校面临新型人才建设的教育任务,图书馆作为高校提供学习资源与空间的重要场所,也应该进行相对应的设计改造。本文通过对大学图书馆的现状调研和分析,探究适合新工科背景下的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原则,希望能为新工科背景下其他高校的图书馆空间再造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5-0098-02
1新工科概述
新工科是一种多专业融合,跨专业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求培养学生在学习、实践、科研、创业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培养出能够顺应新时代不断变化、快速更新的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理工类人才。不同人才类型所需求的新型教育模式融合成了新工科教育模式,其包含以下特征(如图1):
1)包容性。新工科的包容性指的是新工科是多种学科的交融,它不是单纯的学科重叠堆加,而是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原理及方法而形成的不同学科方向的相互影响与合作。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工业活动已经从单一的个人模式逐渐转变成多个专业合作的团队模式互相影响的模式。
2)互动性。互动性是指新工科注重教育模式的互动性,一方面是指,提高教育模式的互动性,促进师生间、特别是学生间交流,改善教师单方面授课的现状;另一方面是指,重视科研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培养敢于创新、创造力强的人才,从而为更多的技术革新出现提供基础。
3)智慧性。制造业智能化的改变,各种先进技术的出现,使得现代服务模式开始由现实向虚拟转型。这种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服务模式,要求新型人才具有与之前不同的思维能力及思考模式。
4)持续性。新工科的持续性要求新工科的结构、模式、观念等能够不断变化以培养不断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服务型人才。
2高校图书馆现状
2.1使用时间集中导致空间负载高
高校图书馆的主体使用者为在校大学生,而学生使用多集中在考试前。根据笔者所在大学的调研发现,84%的受访者表示前往图书馆的目的是为了准备各类考试(考研、英语四六级、雅思、期末考等)。这导致图书馆容易出现“淡季”与“旺季”交替的现象,在各类大规模考试之前,学生们往往容易“扎堆”于图书馆,例如,由于“考研”影响,每年的9月—12月基本为图书馆使用的高峰期,大批考研学子聚集于此,图书馆常常出现“爆满”现象,从而引发“缺少学习座位”“缺少电源插座”等空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由于学生上课,白天图书馆使用率要明显低于夜晚,如图2所示,且使用时间容易出现碎片化。而当图书馆空间资源短缺,与使用者使用时长碎片化同时出现(碎片化的使用时间意味着使用者对于座位需求从整体上有较长时长的需求,但无法连贯使用,例如上课、吃饭、休息等一系列活动需要打断连续的使用,但使用者并不会放弃对这个座位的持续占用,因为重新开启下一个座位的动作成本过大),则容易产生图书馆占座问题。
2.2空间属性单一出现分配不合理
目前,高校图书馆空间主要包含电子阅览室、纸质阅览室、阅览学习区、走廊学习区、休息区,从空间类型上看,多为半开放空间,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的需求,总体上都缺少共享交流的空间,如图3所示,无法满足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交流探讨的需要。此外,在学习英语和文科类课程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缺少能够背诵朗读的空间。同时,休息区的形式仅为放置沙发提供休息空间,缺少其他种类的休息区域(例如,能够实现多人自由交流的休息区域、能够完成能量补给的休息区域),无法满足使用者对图书馆的多样性需求。
2.3区域划分不明确致使利用率低下
高校图书馆区域划分上,各个不同属性的区域经常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上,例如,休息区与学习区的重叠,常常导致使用者无法充分利用该空间。同时,一部分图书馆空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利用率极其低下,例如,某高校图书馆开设的“研讨室”,由于申请开放的流程太过繁琐(需要提前申请,填写表格,较长时间的审核以及较为模糊的审核原则),使用的行为成本过高,导致无人使用。
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设计原则
新工科背景下的新型培养模式着重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不仅需要较强的跨界整合实力并且还能够有很好的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提供综合型课堂教学学习模式,还要有各式各样混合型的学习模式。图书馆必须满足多种学习模式对环境的要求,提供适合不同学习模式的空间和设施,做到多元化、宜人化、数字化、合理化。图书馆逐渐从以前的资料储藏的空间角色转换为能够为学生们自主学习、团队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等提供适宜环境的不同于教室、宿舍的“第三空间”角色。因此,在原有空间的格局上,笔者将空间“再造”设计细化为对空间结构、属性、功能三大要素的“再造”,并提出一系列原则,尝试解决新工科背景下现有图书馆存在的问题,赋予空间更加多样化的功能和体验,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1空间结构多元化原则
“再造”时在保留传统藏书以及个人学习这两项基本功能的同时,应该给读者提供更多元的空间,打造一个“多元化”的图书馆空间服务。比如,提供可以进行静思的“静思空间”、可以进行团队简单交流的“交流空间”、可以进行临时演示的半开放式的“研讨空间”、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学习的“合作空间”,甚至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提供创客空间、IC空间、活动空间等等。
3.2空间属性多样化原则
传统校园图书馆的空间属性较为单一,通常只强调其作为“学习空间”的物理属性。然而,图书馆内丰富的电子资源,行为意义上“聚集地”的属性都可作为“再造”设计的切入点,拓展图书馆整体功能,丰富图书馆意义内核。
“再造”设计的过程可以把空间分为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以及文化空间三个部分,分别进行相应的“再造”设计。
物理空间在考虑设置合理的馆藏空间情况下,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学习空间,比如,正式的学习空间和非正式的学习空间。并且能够有多样的合作交流空间以及设置相应的智能培训空间。针对不同专业的特色,提供更加丰富的展示空间以及提供更加人性化的陈设等。
虚拟空间要考虑提供更加丰富的数字馆藏,并能够与教学相结合,提供更加完善便利的线上教学,提供更多便捷的在线工具。针对图书馆管理员以及工作人员,设计更加清晰的信息管理系统等等。
文化空间着重考虑人文关怀、合作管理等因素。可以在图书馆设置对应学科的项目展示,并且设置能与校外资源进行合作交流的平台。给特殊需求的老师跟同学提供专项学习并且着重挖掘属于自己图书馆的文化特色,并且在“再造”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考虑更加合理的导视系统。
3.3空间功能实际化原则
在设计中采取公共参与形式,征求图书馆不同学科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以及统计他们的需求,以实际的需求作为设计的参考条件并邀请老师或者同学参与设计会议。首选灵活、自然和书籍这三个作为空间“再造”设计的重要元素,并且把灵活作为这三个元素中优先级等级最高的元素,以便在设计过程中进行优先级考虑。图书馆“再造”设计还包括,各个阶段的空间评估,这就要求图书馆有一项完善的空间评估系统及措施,并且能够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空间的完善丰富。此外,图书还可以设立优秀的空间信息“反馈”系统,使图书馆更能够与需求相联系。
4总结
伴随国内新工科建设发展,图书馆作为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进行对应的“再造”设计势在必行。目前,图书馆对于学生的吸引能力还不够,可以利用空间的“再造”增加图书馆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转变图书馆在同学们心中固有的形象,使学生能够走出宿舍,走进图书馆,成为一个真正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不同于宿舍与教室的“第三空间”。真正把图书馆变成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