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2020-07-14张晓聪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教育的变革也在不断深化,当前信息化教育的盛行与社会变化和科技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在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上的相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也在面临着改革。目前教育部门、学校、老师等都在变革中不断探索创新路径,在实践中构建信息化体育课堂的教学框架。本文针对当前初中生的特点进行研究,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作者的相应观点,意在为当前的信息化教育改革提供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初中体育;健康教学;应用;策略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当中,都是以教师为课堂中心,学生需要从老师的教学内容中不断“吸取”知识,体育课程相对于其他初中课程较为特殊,它并非文化课程而是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健康的锻炼以及理论传授,既要保证在科学体系下进行,也要学生们亲自进行锻炼,可以说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各为互补。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及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在初中体育课堂中引入信息化教学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重要补充。当前的信息化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我们需要正视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要点概述
(一)注重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掌握和熟悉运动技能,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保障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初中的体育教育不仅局限于体能方面的培养,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变化较大,对于很多新奇事物有着敏感的察觉能力,但是又欠缺对事物的判断力,因此我们还要注意对学生思想活动的观察和教育。也就是说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既要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进行科学的指导,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变化引导,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注重正确的“三观”塑造,加强对事物的理性思维培养。
(二)体育教学场所以室外场地为主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课程,虽然也有理论知识作为学习的基础,但是更多地需要学生们在一个开阔场地进行身体锻炼,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而且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为我们的体育活动做基础,并要求学生在锻炼和活动中逐渐感受和体会理论知识所蕴含的道理。初中介于小学和高中的中间阶段,因此它的学业压力也是介于两者之间,此时的学生身体发育较快,男生对于户外运动比较热衷,而女生有的时候由于身体原因积极性并不是非常高,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平衡考虑。另外此时的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安全警惕性并不成熟,既要为学生安排合理的锻炼时间,还要加强学生的人身安全管理,保证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完成学习目标。
二、 信息化教学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融合意义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传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部分是以理论为开端,然后再以动作示范为中段,最后是学生进行观摩学习与自主运动环节,这样的教学方式多见跑步、球类、跳远为主,但是课程设计较为枯燥,原本应该热爱运动的初中生在这样的单调的教学模式下也会逐渐失去兴趣。信息化教学本身具有多种优势和特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并且能够采用视频、图片、动画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运动的历史及动作的分解,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体育与健康课程并不像其他的文化课程可以在书面上体现出学生的成绩与教学成果,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逐渐培养和提高,在学生掌握了运动技巧的过程中增强身体素质,而且体育教学通常是以室外为主,体育老师的教学不可能一对一进行,因此在教学质量上很难把握,特别是一些运动技巧需要学生反复观摩并自主练习才能找到感觉和窍门。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使得体育教学不再完全依赖老师的体态展示,可以通过数字化终端让每一个学生看到正规体育动作,全方位地了解运动细节,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管理也更加得心应手。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
传统的体育与健康教学都是老师在课堂上针对体育锻炼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很少能够参与,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只言片语”与学生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而且课时紧张,这种交流也大部分局限在教学内容上。随着信息化产品的日益丰富,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还有部分互联网软件可以作为师生沟通平台,克服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仅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教学和知识巩固,还能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老师可以更多地了解当下孩子们的思想变化和兴趣爱好,还减少了学生的紧张感,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着积极作用。
三、 体育与健康信息化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老师的相关思维没能转变
长久以来我国都是应试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而体育老师由于思维的惯性作用,对于这种非文化课程的看法仍然还比较保守,部分体育老师简单地认为体育课程就是让学生了解运动,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就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思想过于保守,对于现代化教学理念不够清楚,甚至教育思想落后,需要在教育理念和思想境界方面进行正确的疏导和改变。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相对缓慢
信息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环节,也是教育界公认的必然发展趋势,虽然政府每年在这个方面投入的资金很多,但是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适龄教育的学生基数也非常大,因此信息化教育建设相对还是比较缓慢。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农村地区,部分学校还无法完成信息化教学建设,老师也没有更多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这也是造成现阶段教育资源失衡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队伍对于信息化技术掌握不足
信息化教育需要老师自身掌握一定的软件应用能力,但是由于体育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限制,对于这种新兴的技能了解得并不多,加上教师队伍中年龄层次跨度较大,部分老教师对于信息化产业以及相关的科技产品一时难以适应,这一点在偏远地区尤为凸显。同时有些信息化产品更新速度较快,部分老師的技术掌握已经落伍,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育需求。
四、 信息化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的提升,与信息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教学任务还需要老师亲自完成,因此注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格外重要。首先要推进教学内容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学校要组织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将课程内容框架在信息化教学中重新构造。其次,注重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程度,体育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课程规划设计中加入信息化教学的技术,并用信息化科技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老师要合理分配信息化教学和实际“面对面”教学的时间,尤其在一些动作上,老师仍然还要逐个检查学生实际情况并提出调整建议。
(二)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提高应用水平
教师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引导者,需要带领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程和健康课程,而信息化课程的融合更加需要老师自身的信息技能过硬,并且能够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更新自身的技术和能力。我们建议学校要根据老师的年龄、身体素质等一系列实际情况做出分析,有针对性地为老师提供学习信息化技能的机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聘请专业化的技术人才来到学校进行知识培训,帮助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方案进行信息化课程设计。另外针对信息化教学成果,我们还要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以激发老师的业务提升积极性,鼓励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并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营造出科学、健康的学习环境。
(三)注重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大资金和社会资源投入
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是我们进行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渠道。在近些年,很多地区和学校也在自行开发建设信息化教育平台,虽然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全面研发的结果是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面对这样的窘境,需要以政府为主要倡导者和督导者,将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进行统一化管理,特别是相关的数据要有一个共享的机制。首先将每一个学校都看成是独立的个体,统一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标准,并对数据信息共享,让所有学校的教学经验可以相互借鉴和参考,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偏远地区教学资源不均衡的现状。其次,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为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和硬件,以保证教学的普及性,还要注重引入社会资源,可以在政策上对一些企业进行倾斜,让更多的企业在一些农村学校建设上提供帮助。最后是教师要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力量,不断拓宽教学路径,借助信息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与健康环境,在保证学生的安全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必须要跟得上时代,当前的信息化教育应用具有开创性意义,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改变原有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不足之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愿。通过老师将体育知识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可以让教学更加直观化、系统化,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有着显著的意义,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我们要积极地学习信息化技术,并促進教学方案的融合,为现代化教育发展不断拓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鸿国.关于推进初中体育教育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名师在线,2019(24):79-80.
[2]陈永刊.信息化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3):249.
[3]晁恒,杨永虎.试论初中体育学科教学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9(11):111-112.
[4]马墨广.体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20(2):103.
[5]何屹锋.信息化教学融入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8(48):185.
[6]钱星宇.初中体育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困境与突破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9):163-164.
作者简介:
张晓聪,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诏安县梅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