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生猪散养户非洲猪瘟防控策略

2020-07-14梁福明

乡村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非洲猪瘟防控

梁福明

[摘 要] 农村生猪养殖以农户散养为主,除家庭喂养,还包括小型养殖场,养殖数量在80~120头,规模相对较小,加之散养户缺乏科学养殖技术的指导,不重视疾病防控,给基层兽医站非洲猪瘟的防控造成了很大阻碍。本文结合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对农村生猪散养户非洲猪瘟防控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 生猪散养户;非洲猪瘟;防控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4-111-2

2018年8月,在辽宁省沈阳市发现了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至2019年下半年,受非洲猪瘟影响,全国猪肉价格明显升高,对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农村生猪散养户在防控非洲猪瘟方面处于天然劣势,需要地方防疫部门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其制订有效的防控方案,提升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效果。

1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法定呈报动物疫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因最早发现于非洲而得名,能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软蜱叮咬等途径进行传播,无明显的品种、性别及日龄差异。非洲猪瘟由非洲猪瘟病毒引发,具备高接触性、高热性和急性特征,发病过程短,但是死亡率可达100%[1]。病猪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绀,同时在脾脏、肾、淋巴结及胃肠黏膜可见明显出血现象。无论是家猪还是野猪,对于非洲猪瘟病毒都缺乏免疫力。非洲猪瘟在我国的传播原因并不明确,可能是因为在国际机场或者港口接触了未经处理的感染生猪制品,或者接触了感染家猪的污染物、粪便,或者投喂了污染饲料。自1921年,非洲猪瘟在肯尼亚首次确认至今,其先后在非洲、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多个国家及地区暴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 非洲猪瘟临床症状

非洲猪瘟的自然感染潜伏期在5~9 d,发病时病猪体温会升高至41 ℃,持续4 d,直到死亡前48 h,病猪的体温才会开始下降。最初发热三四天内,病猪食欲废绝,蜷缩在圈舍角落不动,即便强迫赶起,也几乎不愿行走,后期脉搏加快,出现咳嗽状况,呼吸困难,存在有浆液或者黏液脓性结膜炎,个别还会出现下痢便血、呕吐情况。发热后7 d左右死亡,急症发病一两天就会死亡。概括来看,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有三点:一是发病时体温升高,可以达到41 ℃;二是患病后极度脆弱,后肢几近瘫痪,伴随有呕吐症状;三是对病猪进行解剖,可以看到其脾脏部位肿大,呈暗红色且易破碎。

3 农村生猪散养户养殖现状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猪肉作为百姓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食材,对于百姓的生活影响巨大。而最近几年,随着生猪养殖污染问题的显现以及生猪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即便是农村生猪散养,也呈现出了一定的规模,但受认识水平、专业能力和经营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生猪散养存在一些问题。

3.1 卫生条件差

农村生猪散养户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一般都是在自家门口或者附近的空间建设猪圈,养殖场地的采光条件和通风条件差,而且多数都没有建设配套的沼气池或者三级化粪池,无法实现对粪便的有效处理,卫生条件差。

3.2 饲养不科学

多数农村生猪散养户饲喂生猪时,依然停留在剩菜剩饭喂养阶段,随意搭配饲料,没有考虑营养成分的均衡性。虽然政府部门对生猪养殖环境进行了大力整治,部分养殖户开始转入偏远地区养殖,养殖场设施简陋,同时利用饭店餐馆的剩饭剩菜进行饲喂,食物来源不卫生,饲养缺乏科学性,降低了猪只的免疫力。

3.3 认识不到位

农村生猪散养户缺乏系统性的生猪养殖知识和疫病防控技术,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低,在养殖过程中很少主动采取防疫措施。虽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一般都会在每年春季和秋季组织集中强制免疫,但是许多散养户对此感到不以为然,甚至存在强烈的抵触心理。直到出现病症后,才急于求医。而在医治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减少经济损失,甚至存在销售或者屠宰病猪的情况,而且随意抛弃病死猪,没有进行深埋处理。这样不仅会造成病源扩散,还会引发恶劣的社会影响。

4 农村生猪散养户非洲猪瘟防控策略

4.1 做好卫生管理

非洲猪瘟病毒有囊膜,对于脂溶剂敏感,因此选择消毒剂时应选用洗涤剂、0.8%烧碱、3%邻苯基苯酚或者碘消毒剂等,要求散养户定期对圈舍地面、墙壁和食槽进行消毒。同时,应加强对于养殖场人员、车辆和物料的出入管控,确保物料在进入养殖场前先进行消毒,比较常用的消毒方式有雾化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等,相比较而言,雾化消毒的优势更加明显。对于运载生猪和饲料的外来车辆,应避免其进入养殖场。内部车辆外出后,需要进行全面消毒,在消毒区域停放24 h后才能返回。有关部门应帮助农村生猪散养户做好圈舍建设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借助沼气池等措施来对粪便进行处理。

4.2 实现科学饲喂

喂养泔水等餐厨剩余物是导致非洲猪瘟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发生的数十起非洲猪瘟疫情中,超过62%与饲喂餐厨剩余物有关。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饭店、机关食堂餐厨剩余物取向的监管工作,避免其流入农村生猪养殖户。同时,需要加强对农村生猪散養户生猪喂养食物来源的监管,如果发现使用餐厨剩余物喂养生猪的情况,需要进行严厉惩处,从食物源头切断非洲猪瘟的传播。

4.3 做好疾病防控宣传

考虑农村生猪散养户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对于非洲猪瘟的危害和防控措施不了解,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借助电视、网络等平台对非洲猪瘟防控知识进行宣讲,张贴宣传挂图。同时,进一步强化对于生猪养殖、经营等相关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借助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在社会中营造出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如果发现疑似非洲猪瘟致死病例,散养户需要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报告,不能私自对病死猪进行处理,这样能帮助防疫部门做好防疫工作,避免疫情的扩散传播。出现确诊病例后,需要及时划定疫区,对疫区内已经感染的生猪群进行扑杀和深埋处理,以防止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4.4 做好登记备案

对于农村生猪散养户而言,应配合地方动物疫病预防机构,做好疫病监测排查工作,对于一些特殊事件,如疫苗失效、不明原因死亡等,需要及时上报地方兽医部门。为了保证散养户的生猪养殖效益,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应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管理工作,乡镇政府需要将自身的职能作用发挥出来,指导防疫部门做好辖区内散养养殖户的登记备案。基层地区畜牧兽医人员应通过上门服务的方式,向散养户传授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发放关于禁止使用违禁物品饲喂生猪的告知书,加强与养殖户的交流,使得其能充分认识非洲猪瘟防控的重要性,做好散养户登记备案工作,与之签订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承诺书,尽可能将散养猪感染非洲猪瘟疫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2]。

4.5 关注生物防控

在防控非洲猪瘟的过程中,应及时消灭有害生物,如软蜱是非洲猪瘟传播的中间宿主,农村地区生猪散养户需要做好对于包括软蜱在内的各种寄生虫的防控工作,严格依照猪场常规驱虫程序,定期向猪群投喂驱虫药,同时应在体表喷药驱虫。

4.6 强调全程监管

在对非洲猪瘟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的同时,有关部门需要做好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的引导和监管工作,落实防控期间的生猪及相关产品调运管理规定,结合相应的生猪运载车辆备案制度,做好运输环节两证查验和验证查物工作,确保生猪屠宰环节的检测、屠宰检疫及车辆消毒等措施都能得到严格有效的落实。

5 结语

在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中,应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政策,要求结合农村散养户的实际情况,构建其具备良好可行性的防控方案,借助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来防范非洲猪瘟疫情的传播与蔓延。农村散养户在基础设施的完备性方面远远不如大规模养殖场,疫病防控意识淡薄,要求地方畜牧兽医部门做好引导工作,提高区域疫病诊疗水平和防控水平,尽可能降低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张志平,王云平,拉华,等.青海省非洲猪瘟防控主要风险点调查与评估[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9(6):43-47.

[2]袁志良.生猪散养户的非洲猪瘟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10):29.

猜你喜欢

非洲猪瘟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公众通用新冠肺炎防控指引
公众通用新冠肺炎防控指引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对非洲猪瘟的担忧是否合理?
非洲猪瘟影响有限 短期猪价小幅震荡
双汇遭遇“非洲猪瘟”
我国东北首现“非洲猪瘟”,食用患病猪肉会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