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陇山林区低质低效林改培经营技术

2020-07-14李俊明

乡村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成因

李俊明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低质低效林的形成原因,如林分立地条件较差、人为因素干扰、經营管理粗放等,并根据低质低效林现状制定划分标准,提出低质低效林分改培经营技术。

[关键词] 低质低效林;成因;经营技术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4-76-2

低质低效林是指林木个体质量低劣,自然生态效益及社会经济效益低下的林分,大多出现在用材林和防护林中,主要是由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1]。其具体表现为低产林、低质林和低效林3种模式。低产林是指立地条件优良,灌木丛生,林况较差,出材量较低的林分。低质林是指人为大量砍优留劣、砍直留弯造成木材质量差的林分,其经济价值和利用价值远远低于同等立地条件的其他林分[2]。低效林是指受到人为因素的直接作用或诱导自然因素的影响,系统性和稳定性衰竭,林木生长呈退化趋势,结构混乱,密度和郁闭度相对较低,失去生态保护功能,表现为水土保持能力差、丧失自我恢复和环境保护能力的林分[3]。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一期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处于大规模采伐利用森林资源阶段。当时的森林经营是建立在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经营理论基础上,部分森林遭到长期过量采伐,加之自然因素、立地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林分结构组成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出现部分低质低效林。如何对低质低效林进行科学合理的改培经营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以小陇山为例,就林区低质低效林的改培经营措施进行探讨。

1 小陇山概况

小陇山林区位于我国大西北甘肃省,处于甘肃省南部104°22′~106°43′E、30°30′~34°49′N,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兼具我国南北方特点的典型天然次生林区,也是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区。小陇山林区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季无酷暑,冬季无严寒。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得该区域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共有野生动物61科、357种。区系组成具有明显的温带属性,植物具有明显的南北特点,共有植物224科、945属、2 7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800余种、草本植物约10种、珍稀濒危植物95种。

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经历了从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逐步转向资源保护与多种效益的综合利用,特别是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森林资源状况不断改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明显增加,森林的综合防护功能日益显著。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前,森林经营以木材生产为主,即以经济效益为主、其他综合效益为辅,造成相当一部分森林采伐过度,加之林农交错,林区及林缘区100余万农业人口的采樵伐薪,使优良林木遭到过度采伐而保留下低劣林木,致使林区出现低质低效林。低质低效林林相杂乱,结构不合理,林分稳定性、抗逆性差,病虫害蔓延,林下草灌衰退,综合防护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区域森林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因此,选择在小陇山林区开展低质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提出低质低效林划分标准,总结低质低效林经营改造与高效培育的优化组合技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和示范带动作用,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小陇山低质低效林的成因

2.1 林分立地条件较差

小陇山林区接近秦岭山脉,山高坡陡,土层瘠薄,大部分地区土壤厚度不足30 cm。此地区虽然分布着大量的乔木树种,但是萌生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成熟早、寿命短的丛状灌木分布广泛。

2.2 人为因素干扰破坏

人为破坏是形成低质低效林最广泛且深远的原因。由于小陇山林区地理位置特殊,加之人口众多,天保工程实施前,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如过度砍伐甚至反复砍伐超出了森林系统的承受能力,导致形成低密度林分。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法则相反,人为破坏活动相对频繁,且往往是采优留劣、采直留弯,致使形成低质低效林。人为因素在低质低效林形成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

2.3 天然次生林树种固有属性影响

天然次生林多为中幼龄林,树种组成复杂,结构稳定性差,常见阔叶树种占优势,但多次遭受破坏后易天然萌生,易生徒长枝,树干矮生,甚至呈灌丛状,演化逆变成低质低效林。

2.4 经营管理粗放,投资不足

天保工程实施前,注重经济效益,对林分生长管理粗放,投资不足。一方面,缺乏对天然次生幼龄林和人工幼龄林实施必要的抚育措施,或抚育不及时、不彻底,没有对幼苗幼树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致使两极分化严重,要么林木稀松、长势衰弱,要么林木密度过大,严重影响林分质量。另一方面,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或对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病害肆掠、食叶或蛀干害虫蔓延,树木生长量明显衰退,林分中出现大量枯死木、病倒木。

3 小陇山低质低效林改培经营技术

由于低质低效林固有的复杂性,在进行具体改培经营时,不能采用单一措施,而应根据林分现状采取相应的营林措施。

3.1 改培经营原则

为了使现有低质低效林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效益,应坚持以下改培经营原则:①在保护的基础上,自然修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②因林制宜确定次生低质低效林改造方法;③多目标经营,发挥森林多功能效益,兼顾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④充分发挥乡土树种优势,尽量选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⑤改善树种组成,提高针阔混交林在林分中的比例;⑥充分发挥森林自生恢复潜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力。

3.2 改培经营目的

低质低效林改培经营的目的是在现有林分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实施各种营林措施,培育森林,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生态防护功能,转变低质低效林现状。在树种组成上,将单一的树种组成变为抗病强的混交林,将单层林变为复层林。改变林木密度,转变为适宜林木生长的密度,疏林变密,密林变疏。经过恰当改培,恢复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环境稳定性,提高林地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借助森林群落自生恢复能力,达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的。

3.3 改培经营方法

低质低效林改造的根本任务是将那些林相残败、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功能低下、生长量较同地类相比低下,或遭受病虫害或其他自然灾害严重的林分,经过人工适度干预,改变林木生长环境,促使达到人们对森林经营的要求。低质低效林改培应在坚持“因地制宜、因林施策,综合应用”原则的基础上,做好林分调查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做好森林改培工作,促使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蓄积,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森林培育目的。依据低质低效林现状,可把低质低效林的经营模式分为改造型、抚育型、封育型三大类。

3.3.1 改造型。该经营模式适用于立地条件较好、生产潜力较高的林分,包括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或遭受火灾等自然因素形成的疏林地,现实林分密度偏低、林分生长量小,从树种组成来看属于阔叶混交林,灌丛茂盛。其改培要对林地上原有的目的树种全部保留,按照自然修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的原则,引进适生的针叶树种或阔叶树种、优良乡土树种,进行适当补植或直播,以改良林分结构,充分利用林地生产潜力,营造以速生丰产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对林木密度小的林分进行改造,树冠下补植和补播是主要措施,树种选择是改培成功与否的关键。

3.3.2 抚育型。林分处于山地缓坡,土层深厚,林地具有较高生产潜力,大部分低质低效林属于此类型。抚育型经营模式适用于林分密度过大,林分两极分化严重,生长量明显退化的林分,包括人工幼龄林或荫生力强的天然幼龄林。通过合理砍杂,调整林分密度、结构,改善其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林分。抚育经营要本着“五砍五留”的原则,伐除过熟木、霸王木、分叉木、弯曲木、折损木、病虫害木、衰弱木及过密、无培育前途的林木,保留生长健壮、经济价值高的中小径木、幼苗、幼树,通过抚育、引进适生针叶树种或阔叶树种,增加林分密度,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提高林分生长量及林分质量,使低质低效林逐步向顶极群落原始针阔混交林转变。

3.3.3 封育型。对立地条件较好的疏林地和萌生能力强、有培育前途的灌木林地进行封育型改培,促进天然更新;或通过在林中空地进行补植、直播,调整树种组成,促进林分自我恢复。对于立地条件较差、土壤瘠薄的陡坡(坡度一般大于26°)、江河两岸、生态区位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林分,以及人为活动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林分,采取全封形式,保持现有林相,促进天然更新,进行自我恢复。

4 结语

低质低效林改培是切实提高现有林分质量、改善林分生长环境、促进林分蓄积增长的有效途径。进行低质低效林改培时,应尽量保持原有植被,以恢复近自然林为目标,结合适地适树原则及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低质低效林加以改造,最终达到增强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流失的能力,提高现有林分生态效益和社會效益。

参考文献

[1]罗晓华,何成元,刘兴良,等.国内低效林研究综述[J].四川林业科技,2004(2):31-36.

[2]徐起.次生低效林优化培育技术[J].林业科技,2003(6):18-19.

[3]马阿滨,尹淑清.次生低产林分改造:低产林的评价及改造效果[J].林业科技开发,1998(1):57-59.

猜你喜欢

成因
雾霾产生原因及朝阳市雾霾成因初探
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在地面塌陷成因分析中的应用
浅谈冬奥会前期朝阳市空气质量及细颗粒物变化及成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论高血压、低血压的成因、危害与治疗方法
怀化市城区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