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2020-07-14梁根琴

乡村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农林院校乡村乡村振兴

梁根琴

[摘 要] 201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包含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六大任务中,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建设,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农林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及农林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农林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政府、农林院校、乡村3个层面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

[关键词] 农林院校;乡村振兴;政府;乡村

[中图分类号] F320;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4-49-2

近年来,党的多份文件提出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两会期间,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抓手,同时对农林院校服务农村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因此,高等农林教育应纳入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高等农林教育的投入;拓展学科专业,打破农林界限,使高等农林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扩大招生规模,加快高等农林教育发展速度;增加高等农林院校的办学自主权,积极推动科学及民主管理,加快现代化教育管理进程;重视高等农林教育自身特点,使其应用到实践中,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 农林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

1.1 文化育人作用

文化育人作为当今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林院校在培养专业的农林人才、传播先进的农林科技的同时,也起到了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质水平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农林院校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构建文明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1]。

1.2 科技研究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农业科技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科技手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二是科研队伍地区分布不合理,三是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因此,农林院校必须尽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可以通过实地实验来帮助农民树立科技强农意识,尽快实现增产增收;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形成农业产业集群。

1.3 技术推广作用

农林院校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为乡村提供了大量的农林人才和科研成果。同时,应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将农林院校的科研成果、文化优势等结合起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高速发展。一是大力转化科研成果,将最新、最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二是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农林科技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农林院校的生产、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发展[2]。

2 农林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几乎是每个高校均存在的问题,大量的农林科研成果被研发出来后被束之高阁,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少之又少。一是由于农林科技成果推广面临的风险较大、社会收益较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教师主动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二是农林院校、政府、乡村三者之间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服务投入机制;三是高校教师本身的科研任务、教学任务较为繁重,考核机制偏向于论文及课题考核,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2 经费投入不足

农林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是一项艰巨的长期工程,投身其中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但由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时间较短,并未出台配套的扶持政策,政府对农林院校的投入不足。同时,农林院校对于高校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机制、考核制度不够完善,一方面使得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教师的科学研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2.3 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

农林科技成果的推广依赖于农林院校与政府之间形成的合力,目前农林院校与政府之间没有形成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一方面,政府没有高度重视农林院校在科技推广、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没有及时反馈给农林院校,也没有搭建好农林院校与乡村发展直接对接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农林院校教師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不强,农林院校也没有主动向政府寻求帮助。

3 农林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

3.1 政府层面:完善农林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各项政策制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策划者、引领者应该是政府,因此,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作用极其重要。繁重的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特点之一,如何有效引导农林院校教师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压力下仍然投身于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政府完善各项制度,以激励农林院校科研人员投身其中。一是制定有利于人才向乡村流通的政策。单纯依赖市场机制为农村发展选拔优秀人才明显是不够的,需要政府出台人才宏观调控政策,鼓励更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扎根农村、为农村服务[3]。二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费用投入机制。农林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农林院校本身的资源渠道问题,使得资金问题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拦路虎,政府应在合理利用各农林院校自身资源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制定相对完善的费用投入机制,以此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3.2 农林院校层面:完善师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各项制度

一方面,由于农林院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难以全身心投身乡村振兴;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乡村服务工作环境等较差,如果不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自动投身乡村振兴的农林院校毕业生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乡村市场需要。因此,需要农林院校出台各项配套政策,鼓励真正热爱乡村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乡村。一是完善教师的晋升考评制度,二是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服务机制,三是建立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激励机制。

3.3 乡村层面:提高对农林院校的重视程度,主动寻求长效合作机制

一直以来,由于农林院校与乡村社会发展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农村地区认为高等农林院校只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对农林院校的职能了解不够全面。因此,乡村需要加强对农林院校的认识,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同时提高对农林院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村委会、镇政府等应主动与农林院校专家进行接洽,形成产学研联动合作机制。另外,应提高目前各乡村干部的文化素养水平,进而不断提高整体农民的文化水平,不断促使农民从生活脱贫升华到文化、思想脱贫,真正融入21世纪的现代化生活。

参考文献

[1]焦翠丽,李光普,董淑湛.对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5):133-135.

[2]雷儒金.论地方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月刊,2006(12):165-167.

[3]刘在洲,汪发元.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地方高校的神圣使命[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8-130.

猜你喜欢

农林院校乡村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农林院校本科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农林院校本科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农林院校本科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高等农林院校植物解剖学实验报告册修编研究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