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漂流”阅读指导及反思

2020-07-14俞顺良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分享推进整本书

俞顺良

【摘 要】閱读整本书对培养当代高中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可开展整本书的“漂流”阅读活动,通过初读指导、研读推进、精读分享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让他们在读与写的体验中提高鉴赏与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整本书;漂流阅读;指导;推进;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081-02

当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但由于他们课业负担较重,没有太多读课外书的时间,所以他们获取的信息呈现“碎片化”和“粗浅化”的特点。再加上语文教学一般以单篇文章为主,比较少涉及整本书的阅读。这样,学生对阅读的体验不够深刻,阅读视野不够开阔,阅读能力不断下降,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变得浮躁,心静不下来,书读不进去,无法体验生命的深刻意义。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旨在“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适应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言,青少年时期多读整本书,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发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在为学生终生的发展“打底子”。

笔者在高一年级开展了整本书的“漂流”阅读活动,在此就这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谈谈自己的收获与反思,以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初读指导

初读指导是整本书“漂流”阅读的准备阶段。

(一)制定阅读方案

根据高一年级的班级数量和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本年级共十八个班级,每个班级四十五到五十五人),笔者准备了二十册图书,每册六十本。这二十册图书是从《新课标》推荐书目中选定的。开学初,每个班根据本班人数向图书馆借阅图书,在每周一下午的阅读课和每晚九点之后的晚自习时间阅读。根据书本的内容和难易度,笔者要求学生在半个月至一个月之内读完一本图书。读完之后,学生将书还给图书馆,再借阅另一本图书。这就形成一种“人不动,书在动”的整本书“漂流”阅读活动。

(二)激发阅读兴趣

正如庄学培老师所说的:“一切要从好玩说起,先有意思,再有意义。”如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笔者从“宝玉挨打”“宝钗扑蝶”“黛玉葬花”“香菱学诗”等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推测可能存在的前因后果,再让学生对比文中相应的内容。此外,笔者还下载了《红楼梦》的影视作品,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提出阅读目标

活动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要符合学情。如带领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时,笔者原计划从“苦难”“奋斗”“成长”等主题切入,使学生把握小说的主旨。但是后来笔者发现高一学生更喜欢有关“爱情”的主题,于是换了一个切入点,将“孙兰花和孙兰香的不同婚恋观”作为第一个阅读主题,以此带动学生对其他主题的把握,从而实现总体的阅读目标。

二、研读推进

研读推进是整本书“漂流”阅读的助推阶段。

(一)限时限量抓落实

整本书“漂流”阅读不同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可以是“消遣性、休闲性”的阅读。很多时候,学生是否走进文本、是否读懂文本、进度如何等情况,教师不得而知。而在整本书“漂流”阅读活动中,因为每本图书在班级内停留的时间有限,所以,笔者要求学生按时按量地完成阅读任务,进行像温儒敏教授所说的“连滚带爬”式的阅读。当然,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研读书中的内容,共同讨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但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二)书里书外解文本

高中生阅读某些学术著作如《乡土中国》时,起初会有新鲜感,但是因为书中概念较多,理解难度较大,所以有些学生可能无法坚持读完。遇到这种情况时,笔者就指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理清概念的关系,概括要点,从而化解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的困难。笔者还利用阅读课时间,带领学生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以及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再整合与这部作品相关的阅读资料,如名家点评,以便学生融会贯通,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1]。

(三)线下线上促交流

正如张少杰所言:“我们可以将阅读生态和新媒体下的阅读生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读书学习中发挥各自的优长,为每个人的精神成长助力。”为了解决“漂流”阅读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笔者除了利用阅读课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之外,还要求学生在“市书香校园智慧阅读”平台上注册账号,利用课余时间登录平台。在平台上,师生可以进行阅读文本、交流心得、答题闯关等活动,这样就弥补了学生因某些书“漂流”时间过短而无法充分阅读的遗憾。

三、精读分享

精读分享是整本书“漂流”阅读的收获阶段。

(一)展示阅读成果

潘新和教授曾说:“不能外化为言语表现和创造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是浪费生命。”为了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在他们读完一本书后,笔者首先要求他们撰写读书心得,并自评和互评,以提高他们鉴赏与评价的能力。其次,笔者会开展读书会、演讲会、手抄报比赛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笔者鼓励学生撰写书评,并将优秀的书评向有关刊物投稿。一年来,有两篇学生书评在《海峡读写》上发表,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热情。

(二)分享阅读方法

笔者要求学生每次阅读完一本书后都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一年来,学生对读书方法有了许多独到的见解[2]。如《论语》需要诵读,这样才能体会到圣人的睿智;《活着》需要对比阅读,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阅读《乡土中国》时要将理论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将书中的概念理解得更透彻。通过交流与分享,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不断增加,经验也不断丰富。

总之,整本书的“漂流”阅读活动以书本的“流动”为基本特征,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通过“漂流”,学生有了阅读的意识;通过“漂流”,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阅读体验;通过“漂流”,不同班级学生能够一起交流阅读心得,分享阅读成果。这种活动让整本书阅读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和推进,成为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四、教学反思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用来表述整本书“漂流”阅读活动的效果是比较准确的。因为每本图书在班级里传阅的时间有限,而阅读目标又比较具体,所以学生要抓紧时间阅读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当然,学校统一购买图书,即使笔者在阅读指导中避免了因为图书版本不同而烦恼,也使学生的阅读成本降低了不少,这是整本书“漂流”阅读活动中的有利条件。

“欲度人者先度己。”阅读整本书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考验。教师在开展活动之前,要自己读完所推荐的书籍,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制定阅读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阅读活动。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2]潘新和.不写作枉为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分享推进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完善司法责任制度
孩子,我们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