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的涵化特征
2020-07-14周子正
周子正
同一件事实被不同的记者报道,文字或图像的表述不完全相同,是由于我们的记者把某些因素加工到了新闻中,这种普遍特征被称作新闻涵化,包括技术涵化、专业手段涵化、语言涵化和框架涵化。新闻涵化是记者的报道意图或痕迹暗藏于新闻中的一种现象。有时,新闻涵化实际是媒体在新闻中有意渗透一定的思想,用以引导受众的观念,但又不直接地说出来。西方传播学将此称为涵化理论,有的又称之为教养理论或培养理论。
新闻信息都是被记者加工过的事实,其表现形式不再是毫无雕琢的生活原型,把关人把某些因素加工到新闻报道中,使新闻涵化了。必须承认,世界上存在着未经报道的新闻,但却不存在不做加工的新闻。对于受众而言,他们接受的新闻都是被涵化过的制成品,这是所有新闻的特征。
一、新闻的技术涵化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加工事实,赋予新闻某种思想意蕴,称作新闻的技术涵化。技术涵化表现为报道手段对陈述事实的作用,是技术表现力的有机部分。
技术对事实的加工不是改变事实,而是机械工具再现新闻事实,使其具有某种意念,把记者的思想巧妙地加到新闻中去,但客观报道的风貌仍然保留着。技术涵化的痕迹在新闻中经常显露出来,比如摄像机的角度、彩色和非彩色印刷文字、图像与图片的光线和录制印象的差别等等,都蕴含着记者的不同思想倾向,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的涵化,更多地表现为镜头的距离和图像的选择,如特写还是大景以及其他摄像的技术手段。当记者想突出特定的事物或人物时,要用特写镜头或停留的时间长一些;如果想贬低一个人物或事物,尽量推远镜头的距离,用大景或少给镜头。 若非给镜头不可,也可给特写镜头。在同期声画面的处理上,让哪个人物向观众讲话或使他沉默,都表明新闻人物被涵化了。很多受众不会注意这类技术手段突出的细节,但却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记者强化的事件。在同样的两条电视新闻中,不同电视台的记者把摄像机较多地对准哪个人物,报道的内容可能有完全相反的意味。
新闻涵化有时并不是记者有意安排,而是传播技术把新闻容置于传播者的仓促控制下,往往使涵化产生盲目性。先进的传播技术设备及其技术手段提高了新闻媒介的运作速度,时效性极强的现场直播,使导播在瞬间做出镜头切换,导播者的思索、选择极为迅速,瞬间的理解决定了新闻的倾向。观众将看到什么,在几秒钟内由导播作出决定,许多错误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所以,技术手段的涵化有时是记者难以驾驭的,甚至出于记者意料之外。
二、新闻的专业手段涵化
在处理新闻稿件时,用特有的非语言符号表达对事实的评价,这被成为新闻的专业手段涵化。新闻专业手段又简称新闻手段。版面安排、报道体裁、内容的详略、广播和电视新聞的排列顺序,以及是否报道提要等,都属于新闻的专业手段涵化。对一条新闻透露的思想是否正确、是否重要、是否有意义,通过以上专业要素表现出来,隐蔽地表达记者的态度。越是重要的新闻,越具有专业手段涵化的痕迹。
编排手段构成报纸版面布局和新闻节目的要素之一,包括顺序、空间、符号、线条、色彩等。不同的顺序、版面位置、线条、色彩可以作为一个专业技术手法,具有不同的倾向,对读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充分认识编排手法的特点,恰当地加以运用,是纸媒体专业手段涵化的主要方式。报刊的版面符号有两类,一是字号、线条、插图、色彩;二是版面空间,包括栏、区、版、空白等,形成特定的版面结构,表现出编辑对新闻内容的评价。
广播电视新闻不像报纸以版面空间的变化体现媒介意图,而是以排列顺序、内容提要、向公众提示某个新闻的意义及重要程度来涵化。广播电视新闻从后期制作到播出之前,把若干条新闻按照一定主题组成有机的次序或撰写评论,让整个节目达到最佳的听觉或视觉效果。内容提要使重要的新闻突显出来,从而引起观众注意,如果对某条新闻产生兴趣,受众可以接下去视听详细内容。新闻把关人确定的广播电视的“头条”新闻,正如报纸一版的头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编辑人的思想倾向。
专业手段涵化在广播新闻中还表现为播音的形式。播音的各种方式透漏出编辑的不同旨意,表现出对新闻的媒体评价。一定的思想感情成为播音的支配主线,用不同音调、不同播音方式(直播、插播、对话、录音报道、现场报道)能表达记者的不同态度。由于各种语境表现不同内容,以及重点语句的独有分量,主持人会通过一定的气流、腔调表达与语言内容相应的思想。以此来影响听众对报道内容的理解。
三、新闻的话语与语体涵化
用什么语言、运用哪些概念和词汇表达记者对事实的立场,是涵化新闻的重要手段,称作新闻的话语和语体涵化。
在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下。记者对同一事物特别是政治性事件,往往以不同词语给事实打上意识形态烙印,公开表达媒体的立场,叫话语涵化。记者陈述时间使用的异化性词语,公开或暗示自己对新闻事实的主张,叫作新闻话语,包括态度话语。符号话语和高频话语。新闻话语不是“说话、演讲和论述”,而是附加演说者的意图,“不是在说事,而是说记者对事实的看法”。比如“他笑了”和“他诡秘地笑了”或“他和蔼地笑了”,前者是语言,后者是话语。
新闻的态度话语对事物作出褒贬,引导人们的认识,而一般的新闻语言(非话语)知识指称事物,没有褒贬或爱憎的判断。“美帝”是态度话语,“美国”是语言。符号话语是对事物或人物的明喻、隐喻,象征某种特殊意义。比如花木兰象征巾帼英雄,大庆精神比喻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敬业品格。高频话语是指在一个新闻中多次进行重复的词汇,用以表达自己某种设计意图,让受众记住并形成一种稳固的观念。
话语在本质上并不客观,记者的运思在投诸重大事件时,都尽力在话语中附加意义。它是记者的理性、文字修养、主观态度、亲身体验,以至社会观念的产物,通过记者的灵气和职业技能涵化新闻。新闻还借助语体的选择与转换,表达记者的意图,使受众收受新闻时对事实有异样的感受。记者选择特殊意味的语言描述新闻事实或巧妙地解读新闻事实,让受众不知不觉地接受记者的思想,这叫做语体涵化,记者的态度往往隐蔽在语体里。语体涵化决不直白地说明事实是什么或怎么样,而是用倾向性的语句陈述事实的状态,把事实的性质告诉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