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说新语》中魏晋社会的风俗文化
2020-07-14徐晓红
摘要:《世说新语》反映着魏晋南北朝社会的风俗文化,主要体现是社会的两极分化和汰侈之风盛行,其原 因在于封建制度和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奢侈无度、上行下效;《世说新语》记载了一些特别的女性的言行,反 映出当时女子地位有所提高,因为女子受到教育的机会较多,女性在婚姻中更为重要;《世说新语》将孔门四科 放在卷首,说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虽然受到威胁,但作为官学依旧有着很大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世说新语》;风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K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9-0144-03
《世说新语》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志人小说集“笔 记小说”的代表作,记载了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 的言行与轶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社会风俗文化。它的三十六则故事分类,基本囊括衣食 住行、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从中能够窥探当 时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本文现就《世说新语》中魏晋社会风俗文化的体现作一探讨。
一、两极分化、汰侈之风盛行及其原因
《世说新语》中第三十章“汰侈”共有十二则故事 描写时人骄奢淫逸的生活,其中对王恺、石崇的描写笔墨 较多,尤其是二人争豪斗富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 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贵族官僚奢靡的生活习惯以及腐朽 的政治。这些故事中的奴婢、平民的生活就显得尤为悲 惨,他们沦为上层人士斗富的工具和牺牲品。
(一)奢靡汰侈的生活之风
《世说新语》中“汰侈”一章对石崇和王恺斗富进 行了详细、生动的描写,使得读者大开眼界。石崇、王恺 的许多行为,即使放在现代来说也颇为奢侈。如石崇家 的厕所里有十个婢女一字排开,侍奉客人如厕。厕所里 甲煎粉、沉香汁等物品十分完备,供客人洗手,还准备了 新衣服让客人换上,如此讲究,现代人也是望尘莫及。
王恺和石崇斗富更是令人咋舌,王恺作为晋武帝的 舅舅,看到石崇如此奢靡的做派,自然觉得不能输给他, 因此两人常常攀比谁的生活更奢侈,造成许多资源浪费。 如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就用花椒;王恺饭后用糖水 洗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无论王恺如何炫富,石崇总 是能打败他,于是晋武帝就在暗中帮助王恺,赐给他一棵 漂亮的珊瑚树,高达二尺有余,十分稀有。王恺将这棵珊 瑚树向石崇炫耀,结果石崇将其打碎,然后将许多更高、更 漂亮的珊瑚树拿到王恺面前让他挑选,使得王恺十分丧气。
(二)贫者举步维艰的生活
与贵族官僚这种上层人士奢侈无度的生活相比,下 层人民的生活就比较悲惨了,从《世说新语》描述的贵 族奢靡的生活中也能窥探到下层民众的凄苦。石崇和王 恺斗富过程中常常伤及无辜,如在石崇举办的宴席上,他 总会令美人劝酒,若是客人不饮尽,就让侍从斩杀这个美 人。石崇为客人做豆粥很快就能做成,并且在冬天也能 得到韭蓱虀。尽管石崇家的牛看起来无论如何都比不上 王恺家的牛,但就是跑得就是比王恺家的牛快,所以王恺 常常为此感到不平,为了解决疑惑,他买通了石崇手下的 管家和驾车人,得知缘由后,全都照做就争得了优胜,石 崇知道后很生气,把泄密者全部杀掉了。
由此可见,在上层人士眼中,下人只是物品、一样东 西,他们毫无尊严,可以随意杀戮。西晋末年爆发了“八 王之乱”,加之全国各地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天灾加 人祸,使得人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西晋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
西晋社会贫富两极分化除了制度原因外,一个重要 因素是皇帝奢侈无度,上行下效,皇帝带头,加之“临朝 宽裕”,对臣下多加姑息,故西晋一朝奢侈成风。尽管西 晋创立之初,司马炎一度抑制这一风气,大力发展经济, 使得国力强盛,统一了天下。到了太康年间天下太平、政 通人和,颇有盛世的气象,但这样的好景并没有维持太长 的时间,根据《晋书》记载:“平吴之后,天下又安,遂怠 于政术,耽于游宴。”司马炎十分好色,为了挑选美女,他 竟然禁止全国公卿以下家庭的女子结婚。在平定东吴的 过程中,司马炎将吴主孙皓后宫的五千宫女全部收入囊 中,导致后宫人数上万。
皇帝这么荒淫,大臣便更不用说,如当时的开国功臣 何曾也是一个汰侈十足之人。《晋书》记载:“然性奢豪, 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 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何曾每天在吃的上 面花费数万钱还说没什么吃的,有人向晋武帝弹劾何曾 “汰侈无度”,但司马炎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选择了纵 容,因此当时的奢靡浮华风气弥漫了整个上层社会。政 治上的腐败与生活上的腐败常常是相伴而行的。惠帝即 位后,“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 陵物。忠賢路绝,馋邪得志。”亦有时人撰文讽刺,对这 种行为进行揭露和批判,但士族官僚依旧如故。由于惠 帝没有执政的才能,统治集团内部开始了争夺实际控制 权的斗争,因此爆发了“八王之乱”。这场严重的内乱不 仅毁灭了人民的平静生活,也彻底动摇了西晋政权的统 治。人民的正常生产无法进行,死于战乱者无数,阶级和 民族矛盾迅速激化,统治者忙于内战,削弱了自身的力量 无力应付流民和少数民族起义,西晋统治分崩离析。而 此时全国各地几乎都发生了早、涝、虫、霜等严重的自然 灾害,饥荒与瘟疫相携而至。为了生存,民众被迫大流徙, 成了居无定所的流民,面对这一状况,西晋政府起初试图 略加控制,但随着灾害的发展、官僚的腐败,事态变得失 控,最终导致了政权的倾覆。
二、女子地位提高及其原因
《世说新语》第十九章“贤媛”共有三十二则。贤 媛指的是贤淑的女子,在本篇集纳了许多或德才兼备、或 温良贤淑、或相夫教子的女性形象,她们栩栩如生地展现 在我们面前,从中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地位的 提高。
(一)女子地位提高的体现
在魏晋以前,女子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正如叔本 华所说的那样:“在父权社会中,女人只是繁殖后代的工 具。”而到了魏晋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当时 士人风流洒脱,崇尚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这样的环境下, 女子多多少少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她们冲破礼教的禁忌, 勇于追求幸福的婚姻,敢于展现真实的自我。魏晋时期 的女子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道独特的靓丽的风景线。
《世说新语》“贤媛”章记载了一些特别的女性的言 行,如魏晋有名的才女谢道韫。谢道韫出身名门世家,家 中父兄都有成就,她的丈夫王凝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 儿子,因此在外人眼里这应该是门当户对的圆满婚姻。 然而王凝之是一个十分平庸之人,对此谢道韫愤然说道: “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在封建社會,这种直接指 责丈夫、表达对婚姻不满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女人善妒 是一件失德的事情,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妒妇”还不 少见,谢安之妻就是当时有名的“妒妇”。按理说,为了 自身家族的发展与未来,妻子应当支持丈夫纳妾,但是恰 恰相反,由于这一时期思想的解放,妻子们不能容忍自己
与妾的同时存在,这是当时“妒妇”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女子不认为男人是高高在上的主人,自己是低贱的奴隶, 她们能够一再批评自己的丈夫,争取家庭中夫妻的平等 地位,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赞颂的。
魏晋时期的女性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她们拥有 一个特殊的格局与文化氛围来展现自己。但是我们在审 视这一事实的同时,也需要看到这种自由并不是普遍存 在的,女性的从属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封建 社会中,无论女性如何德才完备依旧是男性的从属,这也 是古代女性的悲哀。不过和秦汉及以前的女性形象相比 较而言,《世说新语》里记载的魏晋时期的女性形象确 实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二)女子地位改善背后的原因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精神史上是较为自由 解放的,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使得原本居于 绝对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剧烈的冲击。随之而来 的便是玄学兴起,士人谈玄、喜服丹药、热爱打扮成为当 时的一大特色。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处于世家大族与 婚姻中的女性亦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魏晋时期的世人对 优秀女性的评判标准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女性在家 庭中受到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婚姻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也 产生了相应的改变。在这一时期,女性的才华、能力以及 美好的品德得到了较好的展示,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儒家 的规矩条框牢牢束缚。
首先,女子受到教育的机会较多,特别是士人家庭十 分注重子女的教育。据史书记载:“世人多不举女,贼行 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因此当时士人家庭对 子女知识的教育是相当全面的,不论男女都有接受教育 的机会。因此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聪慧有学识的女性, 最为著名的便是“堪怜咏絮才”的谢道韫。显然传统儒 学认为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在魏晋时期有一定的转 变,因为魏晋时期对女性才学的褒扬史书中随处可见。
其次,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和地位(与前代相比) 更为重要。由于魏晋时期特殊的门阀制度,使得婚姻愈 发功利化。为了保持门阀士族的长久的发展与利益,士 族之间的通婚(因为士庶不婚)成为获取政治利益的最 佳买卖,而当时的女性(由于从小的教育、社会的风气) 也都以家族利益为重,甚至为了家族利益可以不惜做妾, 只要能够攀上高门第。
三、孔门四科对时人的渗透
孔门四科指的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世说新语》 将这四则放在卷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魏晋南北 朝时期玄学之风盛行,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威胁,但 儒学作为官学,它依旧从方方面面影响着当时的人。
(一)儒学的曲折发展
德行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行。儒家提倡忠孝节义、仁 信智礼等道德规范,在《世说新语》中,对孝这一品行描 写的笔墨较多。《世说新语》中不少于二十条讲述了孝 的相关内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 强调“以孝治天下”。
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合 纵连横,游说之士大行其道,所以言语也是“孔门四科” 之一。魏晋时期士人盛行清谈,因此言语不仅是品评士 人才华高低的重要参考,也是士人跻身名流的重要途径。
政事指政治事务。士人要兼济天下,就必须从政为 官,因此士大夫处理政务的能力尤为重要。虽然为政之 法是因时而异的,但为政之道却是亘古不变的。官员勤 政爱民、知人善任等品质是自古以来的要求,亦是儒家强 调的重点。
文学原指礼乐制度,后泛指学术。社会大动荡时期 亦是学术思想大繁荣时期。自先秦百家争鸣后,魏晋时 期成为又一学术繁荣期。当时学术思想活跃,经学、老庄 哲学、玄学都占据一方地位,呈现出清新自由之景。
《世说新语》中孔门四科位列首位,说明儒学的社会 影响还是很大的。譬如儒学所强调的忠、孝、仁在故事的 主角身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在“至孝”这一方面尤为 体现:如王祥侍母、王戎丧母鸡骨支床。虽然儒学自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一直是读书人进入仕途的 法宝,但随着王朝更替、权力转移,皇室与世家大族一直 在进行博弈,显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占据了 上风。门阀政治的形成使得当权者垄断仕途之路,广大 读书人对学习儒家经典失去了信心,但儒学与政治是直接 挂钩的,读书可以步入仕途这一事实不会改变,因此儒学 依旧会向前发展,只是在玄学的竞争下,道路曲折了些。
(二)儒学持续发展不被替代的原因
首先是“以孝治天下”“孝先于忠”思想的盛行。此前, 在西汉时期,一直是“忠先于孝”的思想盛行(当忠孝 不能两全时,选择忠)。孝是对家長权威的服从,而忠是 对君主权威的服从,但随着世家大族的发展,皇室不得不 依靠他们的力量来稳固自己的统治。魏晋时期的门阀政 治使得宗族与个人利益紧紧捆绑联系起来,这一时期宗 族是一个人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的标志,宗族的命运决定 个人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取决于宗族的命运。因此,个人 依赖于宗族的力量是远胜于其他社会力量的,换句话说, 提倡至孝也是朝廷对世家大族权力的退让,因为这项政 策符合世家大族的利益。
其次,尽管玄学是当时的潮流思想,但是树大招风, 追捧的越多,贬低的人也日益增加。时人对玄学的评价 是褒贬不一的,事实上贬者更多些,这里面士大夫占据了大多数,他们常常会以儒学正统继承者自居,来批判玄 学,如葛洪评论东晋名士的日常生活:“蓬发乱鬓,横挟不 带……及好会,则狐蹲牛饮,争食竞割。”根据这一评价,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士大夫认为玄学不遵守礼法,使得整 个社会弥漫着一股纵欲放诞的风气。其实在魏晋时期, 许多人并不是真正的热爱玄学,他们只是效仿竹林名士 的表面行为,其真正的内在精髓并没有被学到。这一情 况在《晋书》中有所体现:“魏末,阮籍嗜酒荒放……其 后贵游子弟阮瞻、王澄之徒,皆祖述于籍……脱衣服,露 丑恶,同禽兽。”他们的狂放行为,除了遭受到儒家正统 人士的批判,也引来了玄学名士的讥讽。这些贵族子弟 学习当时名士的行为,不过是为了追求肉体方面的快乐, 他们与真正的名士是完全不同的。在这种真假名士鱼龙 混杂的情况下,尽管玄学风头正盛,但是也随着魏晋时代 的更替而逐渐削弱,儒学依旧占据上风,继续引领中国的 思想文化。
四、结语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魏晋时期的志人小说,从多个 角度反映了该时期的社会风俗文化,使得我们在今天也 能窥视到魏晋风流。本文从贫富两极、女子地位和孔门 四科对魏晋时期的社会风俗做了总结与评价。魏晋时代 作为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它的动荡给民众带来了 沉重的灾难与不幸;但于历史进程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 的推动,于我国的文化而言,无疑是极大的丰富。正是魏 晋时期天下的分分合合,造就了它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特 征,时人洒脱旷达、冷峻玄远的态度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 重彩的一笔。在笔者看来,魏晋时期是历史上最为奇异 的一个时代,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时代。
参考文献:
[1]( 南朝宋 ) 刘义庆 . 世说新语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11. [2] 徐震堮 . 世说新语校笺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11.
[3] 聂石樵 .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7. [4] 王文清 . 两晋史话 [M]. 北京 : 北京出版社 ,1987.
[5] 朱大渭 . 六朝史论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8.
[6] 陈长崎 . 两晋南朝政治史稿 [M]. 开封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1992.
[7] 徐斌 . 魏晋玄学新论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8] 王仲荦 . 魏晋南北朝史 [M].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9] 鲁迅 . 魏晋风度及其他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0]( 唐 ) 房玄龄 . 晋书 [M]. 北京 : 中华书局,1983.
作者简介:徐晓红(1996 -),女,汉族,江苏无锡人,单 位为苏州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专门史。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