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运动对新时代新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启示

2020-07-14蒋林秀宁德业

学理论·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五四精神五四运动文化自信

蒋林秀 宁德业

摘 要: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沉重而斑斓的一页,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印迹。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深切地缅怀五四先驱们深厚的爱国情怀和革命斗志,认真地总结五四运动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历久弥新的五四精神,能够进一步增强和坚定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新时代新青年的文化自信,从而使其顺利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使其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不辱使命、大有作为。

关键词:五四运动;五四精神;文化自信;新时代新青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5-0123-04

百年风雨百年潮。1919年5月4日,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一场“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1]在北京爆发,广大人民群众、工人、商人纷纷响应,以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罢课、罢市、暴力等形式对抗软弱无能的当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应时而生。这场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1]它不仅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也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社会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时代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只有牢记五四历史、弘扬五四精神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新青年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不辱使命、大有作为。

一、五四运动的革命本性

(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的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的形式是多样的,它包括改革和革命。当旧社会随着时间推移催发形成新社会的阶级基础的新生力量,条件成熟后通常以改革或革命形式得以爆发,以致其形成新社会。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五四运动以斗争形式爆发,并在中国社会进程中成为划时代性的标志。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进程由此开始发生深刻变革。这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变革:第一,加速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革。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文明古国逐渐沦为丧失独立主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第二,促进了中国社会存在的变革。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各个社会阶层新生力量发展,加速了旧社会阶层的瓦解。第三,不同阶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不同的思想阵营。

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1],也是中国伟大社会革命的起点。“一战”改变了世界格局,加速了中国社会的演化。梁启超谈及“一战”后“一切国家社会之组织”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2]。一方面,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陷入了任列强宰割的局面,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进行了前赴后继地探索民族独立之路皆未成功。这包括以农民阶级为代表进行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地主阶级为代表进行学习“器物”的洋务运动、以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学习“制度”的维新变法、以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这些运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社会进程,但都无法解决近代中国财富任人掠夺、文化任人摧残、人民任人宰割这一严峻问题。另一方面,在内忧外患的境地下,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于探索救国路中思想不断觉醒。首先是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学“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为起点,促进了初步的思想解放。其次,以青年大学生为中坚力量在1919年5月4日以现实斗争形式爆发,促进了文化的彻底觉醒。其中,在五四运动中出现了新的斗争形式。第一,学生罢课。大学生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等一系列爱国口号,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奋不顾身。同时,学生罢课的爱国行为也唤起了各大中国近代新生阶层的回应。第二,工人罢工。这是近代出现的崭新斗争形式,它建立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形成以工人为主体的新型阶层的集体回应,这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走上中国政治的历史舞台。第三,商人罢市。青年学生罢课后,以上海为代表的江浙商人迅速响应,率先罢市并发出抵制日货的口号,随后北京、山东的商人也以罢市纷纷回应。

五四运动的发生,不仅是近代中国内忧外患背景下救国救民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社会思想交锋过程中引爆的必然性结果。作为中国伟大社会革命的起点,五四运动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经验,最终使工人阶级作为一种独立力量走向历史舞台、使群众力量在中国社会革命发展得到逐渐凸显、使救国的正确之路逐渐清晰起来。

(二)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

思想革命的爆发是有前提条件的。它不仅基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还基于不同思想的激烈交锋和实践探索而形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1],蕴含深刻的精神内涵。五四运动的爆发以近代中国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为发端,在近代救国实践中表现为以思想价值观念为基础的激烈交锋。学者指出:“以‘五·四为始点的百年现代中国史是古老的中国苏醒过来,站立起来并走向崛起与富强起来的历史。”[3]五四运动作为中华儿女思想醒过来的节点,是掺杂着中华儿女大量的情感、意愿,融合了理论形态和心理形态为一体并被广大群体所接受的思想革命。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精神是思想与行为的凝结。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是思想的先行,并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历久弥新的五四精神。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即“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爱国精神是五四运动的核心及根本灵魂,民主与科学是五四运动的价值取向与实践需要,进步是五四运动的内在本质。

爱国精神是五四运动的精神核心及根本灵魂。爱国精神在中国具有长期的历史传统,它是根植于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灵魂”[4]。这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是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代表,面对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情况,以救国救民大任为己任,在制度、思想等層面进行积极地实践探索,同时在面临巴黎和会的耻辱外交时,凭借自己的爱国情、报国志,勇于担当对抗软弱当局的先锋,在斗争中用自己的爱国行动不断地唤醒中国近代社会的各大阶层不做亡国奴的行动号召!另一方面是五四运动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响应,以实际行动来对抗软弱当局,可以说,如果没有根植于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么就没有这样一场伟大的五四运动。

民主与科学精神是五四运动的价值取向与实践需要,这表现为具体内容与行动途径两方面。在具体内容上,第一,五四运动倡导自主的理性精神、崇尚个性解放,猛烈批判束缚人性、泯灭人性的封建旧俗、旧礼教及旧文化。第二,五四运动包含彻底地反帝反封建性内容,追求开放、进取、实用、科学的树人、树国理念。这些具体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彻底性的行动途径上。正如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中《敬告青年六条》所崇仰的那样: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并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5]在具体内容和行为途径上皆推崇民主与科学意识,体现出对民主和科学精神的价值取向。

进步精神是五四运动的内在本質。这其中表现为三方面,其一是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进步,如梁启超等一代人的前期思想探寻、以胡适为代表等具有留学背景人员以自由主义思想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初醒。其二是进步的思想被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阅读、翻译、接受并广泛传播,这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带领中国革命的胜利埋下了种子。其三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首次并肩共同反帝反封建所体现的彻底性,这映射出五四运动的进步精神。正如李大钊所说:“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6]青年发力,知识分子与劳工阶级结合所体现出的不竭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实践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五四运动中体现的思想、文化、政治上的进步所需以及知识分子与青年群众的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进步意识,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事实也证明,“五四运动以后二十年的进步,不但赛过了以前的八十年,简直赛过了以前的几千年”[7]。

二、五四运动对新时代新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一)总结五四经验,有利于新时代新青年更好地把握“继承”与“创新”关系

任何一个运动爆发大都是立于本国的历史传统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将制度、文化等以继承和创新的方式的改革或革命。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中国自古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封建传统文化思想及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当时发展,儒学遭遇困境使文人学者们尝试从本国非儒学思想中找到合适的救国路径。胡适在《先秦名学史》提道:“中国哲学的未来,似乎大有赖于那些伟大的哲学学派的恢复,这些学派在中国古代一度与儒家学派同时盛行……我认为非儒学派的恢复是绝对需要的,因为在这些学派中可望找到移植西方哲学和科学最佳成果的合适土壤。”另外,钱玄同、梁启超、吴虞、易白沙等人也在书信或文章中对继承与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有类似的思想表达。因此,新时代新青年的文化自信,要“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了解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态势与基本特点,取西之长,去其糟粕,“继承”西方优秀文明果实与“创新”利用当代西方优秀思想的关系,时刻保持新时代新青年有中国文化之先进根、中国文化自信之持久力。

(二)总结五四经验,有利于新时代新青年更好地厘清“物质”与“精神”关系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划上如此浓墨重彩的一页,正因其逐步形成的社会物质基础和社会思想基础。若没有资产阶级在中国土壤的发展,就没有五四运动中新的工人阶级等社会力量与革命的结合;若没有青年知识分子们浓厚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就没有近代史上无数青年们屡经磨难、不畏生死奋斗的实践基础和思想基础;若没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被青年知识分子所接受、传播,中国的革命胜利道路的轨道也会由于没有理论基础而渐行渐远。事实证明,国家的实力与经济和文化水平息息相关。一个文化上自信的大国往往都是经济发达的大国,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国往往也有一大批文化高度自觉、自信的人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为青年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物质和精神保障,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越来越近。因此,从五四运动中汲取营养,厘清“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对新时代新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五四经验,有利于新时代新青年更好地厘清“青年”与“时代”关系

首先,时代是青年生根发展的前提环境。五四青年们被动生于时代、主动识于时代,为新时代新青年提供了时代借鉴。其次,青年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缔造者。一代人成就一代历史。五四运动这段历史,成就的是这些中华儿女们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救国志的时代精神。他们响应时代号令,为了国家存亡、人民利益冲锋在前,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不惜牺牲生命;他们的青春所昂扬的爱国底色、奋斗支点、处事态度和世界眼光,对新时代新青年厘清时代建设之需、坚定文化自信之本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因此,新时代新青年要在时代中展现作为,必须要厘清“新时代”与“新青年”的关系。一方面,新时代新青年应依附于时代,并在所处的时代找到前进方向与目标,并在时代中实践奋斗。另一方面,面对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国内的物质和文化的现实情况,新青年应在新时代背景下奉献青春、在时代目标中建设家国、清醒地认知所处的新时代使命。

(四)总结五四经验,有利于新时代新青年更好地厘清“世界”与“民族”关系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西方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时下的历史环境。在近代中国,全盘西化或改良制度等救国路皆不能将中国从水深火热的境地中抽离,这体现出由于各国的文化环境、地理环境、历史环境不同,尽管运用同一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结局却大相径庭。因此,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而先锋要兼备理性和进步的世界眼光和民族合力。新时代新青年作为当今时代的先锋,如若要在当今世界中有所作为,就必然要厘清“世界”与“民族”的关系,深刻了解当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样才能真正为坚定新时代新青年文化自信奠定科学而理性的世界眼光和民族合力。

三、五四运动对新时代新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一)牢固理论建设的根本主线,是新时代新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

一方面,牢固理论建设的根本主线,就是始终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时代新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理论武器。百年革命和建设历史表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解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救亡图存的契机,带来了思想的曙光,从此中国的革命道路、中国社会发展轨迹、中国政治关系及国际格局都与马克思主义结下了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道路的指引,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支撑。另一方面,牢固理论建设的根本主线,就是始终要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作为新时代新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本质要求。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不少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入侵,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因此,新时代新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要清醒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不仅是社会制度的对立,也是核心价值观的对立,并且能自觉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入侵。

(二)筑牢群众路线的根本路径,是新时代新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不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主体,筑牢群众路线是新时代新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立足点和落脚点。五四运动之所以能蕴含巨大的精神价值,原因之一是五四运动体现出“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的广大社会各界参加的空前群众性”[9],这场运动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还包含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反帝反封建的主体由势单力薄的知识分子救国青年扩大到工人阶级、青年学生、商人群众等众多力量的参与,这使得五四运动焕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同时,在时代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及培养青年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充分发挥青年知识分子作用,因为他们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中坚力量。一方面,青年知识分子是先进思想的吸收者、先进思想的先行者、知识的创造者,他们代表的是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是引领社会思想风尚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青年知识分子是时代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推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未来的接班人。此外,青年知识分子朝气蓬勃的身心特点让其更有能力担当时代大任。“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朽腐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5]因此,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人民群众,离不开青年人,离不开知识分子。

(三)立足优秀文化的历史依据,是新时代新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决定因素

立足优秀文化的历史依据,就是始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新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精神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新时代是中国优秀傳统文化“双创”发展的现实土壤。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一度陷入文化自卑的情况,这使得当时的中华儿女身心备受煎熬。“探求中华民族之精神,建立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础,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恢复文化自信,建立民族自信力。”[10]可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要以文化自信为重要前提,要立足于当今时代与社会基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造性、创新性发展。

(四)投身时代建设的切身实践,是新时代新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保障

投身时代建设的切身实践,就是始终要将切实提升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实践作为坚定新时代新青年文化自信的根本道路与根本保障。深厚的物质基础是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是文化的强国,更是有深厚物质基础的强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在实践上建立深厚的社会基础是实践的产物及归宿。只有通过提高国家硬实力的切身实践,才能建立深厚的物质基础以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从而坚定新时代新青年文化自信。因此,坚定新时代新青年的文化自信必然要求国家硬实力实践与文化软实力实践齐头并进,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提供深厚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

五四运动,蕴含着对报国之志、爱国之意的深厚情感,包含着“民主、科学、进步”的现代精神。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对中国近代社会的重要推动作用,更在于其在今天所展现的超越百年的独特价值,是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缅怀五四英雄、弘扬五四精神是对文化自信的践行。作为青年一辈,应当自知吾辈有所可为、有所要为、有所必为,这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五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781.

[3]林剑.百年中国主流文化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77-80.

[4]肖建国.“五四精神”嵌入“新”青年培养的价值维度与实践向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7(2):101-106.

[5]陈独秀.敬告青年[J].青年杂志(创刊号),1915-09-15.

[6]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22.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3.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9]石仲泉.五四精神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N].天津日报,2019-04-29(009).

[10]钟天娥.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自信及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5):149-158.

猜你喜欢

五四精神五四运动文化自信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养浩然正气 为青春导航
“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