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7-14翟亚萍
翟亚萍
摘 要: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而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发展速度均高于城市,农村养老服务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基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围绕“健康、参与、保障”三大维度对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重视农村老人身心健康、积极构建社会参与平台、完善农村养老生活照料保障和物质保障的对策,从而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解决农村养老服务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农村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5-0074-02
人口老龄化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严峻的社会问题。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4 94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7.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 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①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并且“城乡倒置”现象严重,农村老龄化程度和发展速度均高于城市。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农村家庭结构空心化问题凸显,农村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这就产生了农村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与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滞后、水平低下之间的矛盾。
解决农村养老服务问题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
一、理论基础
(一)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2年出版了《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一书,书中将积极老龄化定义为“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积极老龄化打破了老年人为消极被动的待抚养群体的传统观念,而是将老年人视为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强调老年人要在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同时,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积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贡献社会,实现晚年自我价值,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老年人的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
(二)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
健康、参与与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理论的三大支柱,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健康”指的是老年人的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健康”是积极老龄化理论的基础,保持健康的身体、心理状态和自理能力是老年人参与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
“参与”指的是在老年人退休后,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依据个人意愿和特长,积极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家庭、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继续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理论的核心。
“保障”指的是人们在年老过程中的需求和权益能够得到全面的满足与保护,包括老年人的权利保障、经济保障、医疗保障、照料保障、安全保障等。“保障”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根本保证,只有免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
二、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老人身心健康缺乏关注
1.农村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农村老人健康意识淡薄,缺乏疾病预防和医疗保健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多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此外农村老人就医意识不强,患病后只是去买廉价药品或寻找土方法来缓解病痛,因此往往小病拖成大病,形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2.农村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水平低下。农村老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农村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首先乡镇医院基础医疗卫生条件差,医疗设施陈旧简陋,药品设置有限,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其次乡镇医院缺乏一支专业的医护人员队伍,医疗人员技术水平滞后,有时甚至会出现误诊错诊等情况。此外,乡镇医院无法吸引留住年轻有为的医护人才,医护人员补给不足,这使得农村医护人员队伍建设难上加难。
3.农村老人缺乏精神慰藉。首先由于城镇化的影响,农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外出谋生,留老人独守空巢。长期独自生活的老人缺乏儿女的陪伴、亲情的温暖,心情抑郁烦闷,却又无处诉说,老年人心理健康会受到严重影响。其次农村老人的文化水平不高,日常休闲娱乐方式有限,生活单调乏味。因此,农村老人迫切需要亲情陪伴、语言交流和文化生活来满足精神需求。
(二)农村老人社会参与程度不高
1.缺乏积极养老理念的引导。农村老人深受传统的消极养老观的影响,年老后将自己划为被照料、待抚养的弱势群体,终日只求安闲度日。积极老龄化的观点则是化被动养老为主动养老,旨在使老年人更多地参与社会、重塑自我、发挥价值。因此应该大力倡导积极老龄化理念,鼓励老年人充分利用毕生的知识积累和阅历沉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发挥人生余热。
2.社会参与渠道单一。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需求,而农村老人的社会参与途径往往只有单一的文体娱乐活动,并且农村文化建设还严重滞后。一是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文化娱乐活动举办场地大多露天破旧,健身器材多生锈破损,却无人维修更新。二是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少,内容单调,一般只是打牌聊天,难以满足老人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农村老人缺乏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物质保障
1.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由于我国农村深受“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养老的主流方式。但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家庭规模趋向于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减弱。此外,由于城市拥有更多优质的资源,大量的农村青年选择在城市谋生安家,而留在农村的老人缺乏子女的陪伴照料,尤其生病时,更是难以得到子女长期的悉心照护。因此如果继续只依赖家庭养老模式,那么农村老人的养老质量将难以得到提升。
2.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低。农村老人从事农业劳动一般只能获取维持基本生活的微薄收入,大多沒有积蓄,经济较为困难。并且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要长期依靠药物维持健康,由此产生的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保障水平较低,仅仅能起到生活补贴的作用。
三、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农村老人身心健康
1.提高农村老人的健康意识。首先,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应该定期为老人举行健康教育讲座,科普医疗保健知识,引导老人树立健康老龄化观念。其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提供晨练、跳广场舞的场地,对健身设施进行及时的维修更新,调动老年人锻炼身体的积极性。
2.推进农村医养结合模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首先,政府要发挥职能,整合农村的养老和医疗资源,协调养老与医疗服务,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其次,加大对农村医疗资源供给的财政投入,提高乡镇医院设施建设标准,引入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善医疗卫生环境。最后,要加强乡村医生队伍的建设。一是定期对农村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素养。二是改善农村医务人员福利待遇水平,吸引更多年轻优秀的医护人才加入乡村医生队伍,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3.丰富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首先,政府需要为老年人打造文化娱乐平台,如老年活动中心、棋牌室等,满足农村老人的日常活动需求。其次,开展类型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村委会可以定期组织一些符合村情民俗的文化活动,如戏曲晚会、民俗知识大讲堂等活动,丰富充实农村老人的文化生活。最后,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号召社会志愿者、爱心团体多去看望留守老人,为他们送去温暖和慰藉。
(二)积极构建社会参与平台
1.大力推广互助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模式利用亲缘、地缘等情感联系,将老人们集中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照顾、抱团养老,充分发挥了農村爱老敬老助老的传统风尚。这种以老助老的方式不仅破解了农村空巢老人无人照料的困境,还提高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完善配套制度,确保互助养老资金充实,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农村互助养老事业的发展。
2.发展老年教育,增加健康低龄老人的就业机会。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发展老年教育是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有效途径。政府可以结合当地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开办老年大学,对老人进行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和互联网技能培训,充分挖掘农村人力资源,鼓励健康低龄老人参与乡村建设活动或社会工作,继续发挥自我价值,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三)完善农村养老生活照料保障和物质保障
1.强化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首先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德孝文化的宣传,培育孝贤家风,使儿女能主动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给予父母更多的生活照料和情感关怀。其次是对照顾家庭的成员给予一定的补贴,弥补其因照顾老人而损失的机会成本,缓解其经济压力。
2.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养老体系。首先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投入,根据物价水平,灵活调整养老金标准,切实提高保障水平,保证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其次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解决农村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最后在农村推行长期护理保险,满足失能、半失能、失智、高龄老人的照料需求。
3.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机构。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增加农村养老院的数量,完善农村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其次,要积极推进农村养老机构经营体制改革,要借助社会资本,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农村养老机构由公办公营向公办民营的转变,为农村老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
[2]申喜连,张云.农村精神养老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