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
2020-07-14姚慧
姚慧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基础的人文学科,其对学生文学素养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对学生语文学习与能力习得影响深远。另外,其还能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利用好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提问的形式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结合,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和教师共同构建高效课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望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现状,以及对在课堂上巧妙实施提问、激活学生思维内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教学策略展开初步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有效性
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标》)中,明确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近年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被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师所接受。课堂互动教学改变了教师一人讲、学生被动灌输信息的单向交流,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互动型双向交流。与此同时,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有效性是极具研究价值。
一、当前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弊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些弊病,归纳下来:即碎、空、浅。
1.“碎”是提问设计的通病。教师课堂中提问多而杂,缺少连贯性和系统性。过多地纠缠于各种细节处,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中,老师会大量地进行文本分析。细而琐碎地去分析鲁迅先生的措辞,偏离了单元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外紧内松”,表面热闹,实际松垮。
2.“空”是提问设计的大忌。语文教学中,有时往往会将其问题设计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混淆。过多地设计中心思想的提问,缺少实打实的语言训练点和连贯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导致教师的主导性难以体现。例如,《军神》一课中,可能会强调刘伯承的顾全大局,没有有效落实语言训练点。这会让学生误解语文课的出发点,使其所适从,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理不清思路,语文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3.“浅”是提问设计的隐忧。课堂中的问题设计需要循序渐进,要避免形式化的提问。“有疑而问”本是学生的真实写照,“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教师的本职。有些问题设计得学生能对答如流,在授课中尤其展示课上教师不仅不以为虑,反以为喜,这样的现象引人深思。
二、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必要性
1.顺势而生 课改之需
近年来,“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研究进入人们的视野。“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也称为课堂教学的流派之一。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思考,让其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得以有效学习。
强调学生参与的学习形式,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有效提问的必要性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关注点由传统的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课改的方向之一。
2.以生为本 育其思维
前面提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标》也提到要“充分激发他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发展其各种思维能力,教学提问艺术在其中地位重要。
问题是思维的表征,是个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主客观要素的缺损和障碍而使活动中断时所派生的一种需要。”教学中一个有效的提问,常常可以帮助他们突破学习的瓶颈,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把握住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疑问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次次思维能力的锻炼,这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三、提升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序列性提问 提升思维力
据小学语文课标凝练,小学语文学习重点集中体现在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思维发展力和文化感受力上。这四种能力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语言表达力即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其为语文学习的外显体现,在这表征之下内隐的则是学生思维逻辑能力。也可以这么说,语言即思维。《课标》中曾多次提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要“发展思维”,前提到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也存在“碎”的现象。这样的“碎”会导致思维的碎片化。据此,我们在平时提问时,要有序有列,环环相扣,提升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例如,在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之后,出示学习任务单,即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随后又是怎说怎么做,给出一段固定的语言格式,让学生通过序列问题学习,指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依据认知的先后顺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于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有序的提问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开放性提问 增强想象力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从传播学上可以理解为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可以给予我们少许的启示——文本解读都有个人的色彩,有些问题何必只有唯一答案?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教学中围绕“我的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展开学生交流会。多数学生形成了“严父慈母”论,但有一个学生却说:“我觉得这是假的,妈妈才严厉!”的确,当学生的经验与作者的表达内容相悖时,开放性提问便能有了用武之地。这个问题看似与课文学习无关,但细细读一下就能品出联系来。无论“严父慈母”还是“慈父严母”,在我们的成长中,父母总是“红白脸”搭配好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去细细体会作者在结尾处想要表达的情感时,学生恍然发现父母的严厉都是一种爱,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然后,我又把这种严厉和鼓勵都是爱的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仿写一段话。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思辨思维,提高学习深度。
3.深层性提问 激活学习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提升学生思维逻辑能力,提问的设计举足轻重,有效的提问能促成学生深层思维,从而激发潜能。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深层潜能的问题,如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不止于知道本体和喻体是什么,要搞清楚在语境中为什么使用喻体,他表达的功能是什么?这对训练高年段学生的思维逻辑很重要。
《少年中国说》为什么要选择红日、鹰隼、大河这些修辞格呢?这些喻体是将那些蓬勃朝气的形象赋予了中国少年,表现了中国少年这样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相反《威尼斯小艇》一文也用到了很多喻体:如汽车、独木舟、新月、像蛇、像沙发,在这里为什么这样表达?因为威尼斯小艇对于外国读者来说是陌生的事物,作者要拉近别人对陌生事物的理解,往往要调动他们已有的认知的事物,使用这些熟悉的事物隐喻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小艇的形态、功能等。同样比喻发挥的语言功能不一样。因此,小学阶段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并不是记住知识概念的本征,而是通过在语言环境中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能够理解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考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力。
四、提升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方式
一节课三十五分钟,进行有效性的提问则显得极为重要。有效性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节奏、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以问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起浓浓习兴趣,学生会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動学习。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要考虑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启发学生思考,“新”而“激趣”。
比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教学中,揭题以后,我让学生辨析一下课题取题怎么样?让他们做一做点评家,从“专家”的角度去看命题。 从而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去找寻文中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追问深化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学习,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课堂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追问能让教师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中,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
例如,在五上《少年中国说》这一课中,学生体会到梁启超用“红日”“黄河”“鹰隼”等物借喻少年中国的蓄势待发,对祖国的前景充满憧憬后,可以追问“为什么‘红日是‘初升,‘鹰隼是‘试翼……‘初和‘试说明了什么?”进一步探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梁公对祖国前景充满憧憬之情,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能力。
3.精问增效
“精问”指所设计的问题要精而准,直击学生内心存在的疑惑,形成一条问题链,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也可以通过一组循序渐进的问题将所学的内容由浅及深整体把握学习内容,串联起整个教学环节,形成体系,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增加学习的效能。
如,在教学《红楼春趣》中,第一遍阅读帮助学生梳理人物关系后,第二遍让学生列出哪些人放了风筝,放了什么风筝,第三遍阅读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再来感受那些风筝有哪些寓意。这样的提问不仅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层进行,还能训练其思维的广阔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教师需改变教学理念,设计课堂教学提问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学生的思考过程。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教师的思考过程拟合起来,顺着学生的思考过程安排、组织和调整教学,关注读和写的转换。教师在课堂中,要将文本解读背后的思维过程还原出来,将思维过程转换成课堂教学的提问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当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课堂上适时适度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锋.校园哩咯楞 逃避提问[J].聪明泉(少儿版),2004(08):15.
[2]邢介进,王小青.提问“六度”[J].小学教学研究, 2004(03):58.
[3]范强.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 1995(12):17-18.
[4]何世峡.提问语的设计与训练[J].云南教育, 2000(14):43-45.
[5]宋秋前.课堂提问行为的“临床诊察”与改进[J].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4(06):4-6.
[6]张晓琦.课堂提问的方式和类型简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4(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