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族审美教育下少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开发与舞台实践

2020-07-14袁理娜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少儿舞蹈课程开发

袁理娜

【摘要】少儿少数民族审美教育在当代具有重要价值。作为校外艺术阵地,如何结合原有少数民族舞蹈课程构建全新少儿特色民族舞蹈课程新模式,积极传承优秀传统艺术的同时激活民族艺术美育教育,是校外工作者的使命与重任。以《少儿鞭鼓特色课》为例,基于民族审美教育下少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开发与舞台实践。

【关键词】少儿舞蹈 艺术传承 民族审美 课程开发

一、课程背景

(一)传承民族艺术是少儿民族审美教育的使命担当

我国的民族艺术浩如烟海,而民族民间舞蹈在我国舞蹈艺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达了人们最真实、最纯朴的感情。这也是我国舞蹈艺术兴旺更迭、绚丽多姿的重要原因。

鞭鼓作为山东青岛当地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充分体现出山东地区文化艺术的审美取向,真实的映射出山东胶东半岛人民质朴的精神品质。引导少年儿童传承鞭鼓技艺,弘扬民族艺术,意义深远。

(二)激活民族艺术是少儿舞蹈教育的情怀升华

鞭鼓是山东鼓子秧歌专家老师于20世纪70年代,将鼓子秧歌和花边鼓两种艺术形式进行整合、提炼、发展,开创出新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

青岛鞭鼓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年轻一员,虽然极具地方特色,但由于缺乏资源整合,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系统的训练教材,而且实操难度大,练习氛围枯燥单一,仅仅流传于青岛胶州当地的专业院团,少数老年广场舞团队也有学习,可是在技艺和观赏性方面欠缺艺术性。如何将鞭鼓技艺充分深入挖掘,打造出一套适用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鞭鼓课程,激活鞭鼓技艺存在的艺术价值,使少年儿童充分了解本民族地域的优秀传统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是舞蹈教育者对待艺术的不懈追求、更是教育情怀的精神升华。

二、课程理念

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其存在的价值就是用艺术的手法反映不同的民族性、地域性,越突出自由风格,独树一帜,其艺术价值越高。所以我们应传承我们的民族藝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少年儿童树立“小小传承者”的思想意识。

所谓传承,不是保持不变,而是要挖掘原有精髓,结合时代,在传承中创新。立足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结合当今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思潮,进行课程的整合、开发、提炼、创新,赋予传统艺术新的内涵与活力。

提升内涵,融合共享。

打破只以学习技能训练为主的教育理念,融入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的教授,充分挖掘鞭鼓这一传统艺术的艺术价值和蕴含的文化精神,使学生接触民族审美教育的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套好的课程体系或是教材可以惠及全国的少年儿童,同时也是对舞蹈艺术的极大贡献,在今后舞蹈艺术的推陈出新及理论研究等方面,给予了技术和理论层面的支撑。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山东半岛的风土人文以及鞭鼓的创作发展历史。

2.掌握鞭鼓动律的风格特点及花式击鼓的动作规格和动作要领。

3.提升肢体在舞动过程中手眼的协调性、灵活性、准确性,提升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教师的引导示范,积极学习练习,树立阶段目标,养成勤奋练习、坚持不懈的良好行为习惯。

2.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协调配合能力,增强肢体的控制力和表现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民族自豪感,具有传承意识,发扬中华传统艺术。

2.通过学习,意识到传承民族艺术的重要性,对民族传统文化充满意,主动担负起振兴民族艺术的重要使命。

3.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四、课程设置

(一)学时

本课程分为2学年开设,其中基础训练为1学年,作品打造为1学年。每学年分为春季、秋季学期,每周一次课,全年共34次课,每次课1.5小时;夏季、冬季集训,每周两次课,全年共16次课,每次课1.5小时。2年共计100次课,150小时。

(二)教学对象

本课程适合9~10岁,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少年儿童(女孩)。一个班招收25名学生。

五、课程实施与框架

六、课程实施建议

(一)贴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本课程是将鞭鼓这一民间技艺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整合提炼后,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在动律上进行了改进与创新,仅适合少年儿童,不适宜成年人学习。

(二)强调切身感受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鞭鼓这种表现形式,加之鞭鼓类的舞蹈作品少见,所以需要为学生提供外出采风的机会,使学生亲身观摩,现场感受,才能更好理解掌握。

(三)注重舞台实践锻炼

鞭鼓作为一门舞蹈课程,舞台实践是舞蹈教学的关键环节,将日常的单一练习经过精心编排之后,形成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小作品,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将心里素质、艺术能力、鞭鼓技术三者有机的整体提升。

七、课程评价

本课程是将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与舞台实践三者有机结合,遵循多元评价、多主体评价、质性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的原则,具体采用师生互评、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舞台实践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一)师生互评

制定日常课堂表现评价表格,设置参与度、完成度、熟练度三个维度,由老师岁学员进行简单评价总结。

(二)过程性评价

每次课后布置作业,在第二次上课时对作业进行检查,评选出“最佳勤奋小学员”,使学生养成坚持练习的学习习惯。

(三)形成性评价

每学期进行学习汇报,根据汇报的情况,在全班集体投票中评选出“优秀学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能量,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四)舞台实践评价

通过参加各类比赛展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为学生树立舞台目标,弘扬传播民族艺术。

参考文献:

[1]张昱瑾.隐形的跑道:少年宫教育课程设计案例集.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赵铁春,韩萍.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胶州秧歌.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少儿舞蹈课程开发
少儿舞蹈编排中创新问题的探讨
浅谈少儿舞蹈的创作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浅谈少儿舞蹈的编排与训练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少儿舞蹈培训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
少儿舞蹈编创创新思维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