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探讨
2020-07-14沈文晓
【摘 要】本文分析校企合作现状,论述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实施情况及改革对策,提出整合基础课程、精准组织实训、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融合企业文化等做法,以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校企合作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课程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校企合作得到了政策保障,各种校企合作形式广泛推行,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并承担社会教育责任已达成广泛共识。
由于现有职业教育与产业统筹不同步,我国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还普遍存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强的问题。同时,由于部分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力度不够、教师企业实践水平有限、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等原因,导致中职校企合作效率低下,毕业生能力素养与产业需求脱节。中职学校在校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相对较低,往往只能适应劳动密集型企业,校企合作效能不高。本文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论述校企合作背景下专业课程教学的存在问题及改革策略。
一、现阶段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实施情况
(一)课程实施背景。近年来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电子技术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产业领域和社会普通家庭。随着智能 5G 互联互通新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的生产、使用和相关服务等将会迎来新的发展热潮。如广西在 2019 年以南宁、北海、钦州、桂林 4 个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为引领,依托富士康科技、三诺电子、长城电脑、冠捷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电子信息行业年产值超过 600 亿元,产业投资增长率达到 38%。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也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学科的理论知识,培训学生参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其主要职业技能包括电子电路的装配、调试、检验、维修,电子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电子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职业岗位主要包括电子装配工、家电电子产品维修工、电子产品销售员、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员等。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以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要务。在课程安排中,从电子元器件、基本电路、制作功能电路等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依托技能比赛和技能考证等拓展环节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存在问题。具体如下。
1.专业基础课程偏深,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近年来,中职学校在教学诊断与改进中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专业基础知识在多门课程里重复出现的情况,导致学生参与实训、实践的课时受到压缩,教学效能低下。同时,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内容偏深,如放大电路的增益计算等理论内容让学生很难理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训组织不够科学,实训效率低下。在组织实训教学时,部分学校电子专业实训课程不做统一规划,教师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自行组织学生到实训室开展实训,导致实训课程内容不一、进度不一、标准不一、考核不一,最终让实训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实训室的使用与维护方面,一些学校采用预约使用制,没有在排课时充分考虑实训室的状态,导致实训室使用效能不高。
3.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学生职业能力不强。在现阶段的校企合作中,中职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多数处于尝试阶段,校企双方的合作还不够紧密。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师对企业岗位的调研、学习不够深入,以致其对电子行业产业新兴设备、核心技术和产品理念更新不够及时,进而导致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4.职业素养较差,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不高。职业学校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培养上,普遍存在重知识、轻技能,重能力、轻素养的现象,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安全、职业作风的培养仍然有待完善。在校企合作中,由于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不到位,使得部分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不够准确,对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无法达成共鸣,以致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在参加实习和工作时,存在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吃苦耐劳能力不足、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等发展瓶颈。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一)整合基础课程,提升教学效率。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随着学生参与企业实践课时有所增加,整合专业基础课程、降低基础课程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势在必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涉及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电工电子仪表与测量、电工基本操作、电子技术技能训练等。由于电子技能训练包含部分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内容,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可将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整合到电子技能训练课程中;同时可以将电工基础和电工基本操作课程整合为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使用项目教学法将电工基础的理论知识融入电工操作实训项目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属于信息技术门类专业范畴,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更应当广泛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如:在电工基础课堂上,教师使用多媒体软件演示电路的仿真模型,直观地模拟测量仪表,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性;在讲解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时,教师先录影实验视频并制作微课,分别测量电压、电流、电阻并填入表格,验证欧姆定律,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直观地了解欧姆定律的内在含义,使得在组织学生实训的时候能够做到迅速有效;在微课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平台的共享,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精准组织实训,夯实技能基础。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根据学生特点组织技能实训,打好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基础尤为重要。通过对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调研和分析,发现电子产品生产和使用维护过程大致有 10 个环节,分别为:根据要求设计方案、设计电路原理图、设计并制作 PCB、元器件的采购与检测、元器件装配与焊接、电路板调试、产品整机总装、整机测试、产品营销、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等。根据专业技能特点,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应当掌握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电子电路装配与焊接、电子产品的测试与维修、电子仪器仪表的应用、电子电路识图与绘图、PCB 的设计与制作等技能。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科带头人应当统筹规划本专业的技能实训,理清专业技能的递进关系,修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训组织中,采用实训项目作为教学单元,采用工作任务书的形式将关键知识点、基本技能融入项目教学过程中,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中,可采用以教学产品为导向的任务教学法,要求学生完成装配收音机、制作流水灯、调试看门狗等小作品,在实践中切实感受电子产品触手可及、电子世界并不遥远,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专业教研组合理安排實训室,明确实训室管理责任,规范实训设备维修维护程序,形成实训管理监督机制,切实提高实训效率。
(三)共同开发课程,传承工匠精神。在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合作进程中,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符合企业产品领域技术和岗位技能需求的课程。校企合作课程由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探讨并确定科学可行的授课计划,学校和企业双方协同组织校内授课实训和校外企业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结合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认知,结合企业跟岗实习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
在校企合作课程中,适当融入电工电子类特种作业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提高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参加技能和资格认证考试的通过率,让学生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具备岗位资格。在课程教学中,企业工程师指导学生开展教学实训,让学生耳濡目染工程师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使企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得以传承。
(四)融合企业文化,提高职业素养。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专业对应的基础课程充分融合企业文化内容,有助于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增强企业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学生实习、就业的稳定性。如把企业推崇的企业目标、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标准渗透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把合作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融入安全教育课程中,把合作企业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诚信观念融入中职生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中。
在制度文化上,学校把企业的 7S 管理引入实训室的管理中,学校引导学生社团与企业对接,通过社团活动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带到校园。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下,学生受到企业文化引导、教育、塑造和鼓舞,逐渐自觉同化到合作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和发展战略中。在企业化、社会化、开放化的校企文化氛围中,学生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安全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等职业素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 芳.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效性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1)
[2]郭训深,陈萌湖.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体系的革新思路[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
[3]卢 爽.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以洛阳师范学院会计系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11)
【作者简介】沈文晓(1987— ),男,汉族,籍贯广西北流,研究生,讲师,现就职于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技术。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