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巴林特小组模式的护理管理对提高护士自我效能的意义
2020-07-14周瑛杨菲菲李娟英
周瑛 杨菲菲 李娟英
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发生冲突的概率较大,尤其是低年资护理人员[1],加强其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情绪自我管理能力意义重大。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多集中在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方面,但随着优质护理的开展,护理人员同样需要不断提高其情绪管理能力以及沟通能力[2]。本研究探讨基于巴林特小组模式的护理管理对提高护士自我效能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160名护士,纳入标准:均为医院正式员工;在院工作时间满1年;全程参与研究。 2018年1—10月接受常规临床护理管理,为实施前;2018年11月—2019年8月接受基于巴林特小组模式的护理管理,为实施后。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2.62±1.77)岁;平均工龄(13.62±2.68)月;职称:高级职称48名,中级职称85名,初级职称27名;大专88名,本科72名。均为同一组护理人员、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研究方法 实施前接受常规护理管理:由专人负责,加强对护理人员工作流程的管理和监控,制定奖惩制度。实施后接受基于巴林特小组模式的管理:(1)组建巴林特小组模式管理小组。选取高级职称2名、主管护师2名作为管理者,其余为小组成员,组成巴林特培训小组,培训前说明培训要求,包括保密原则、无批评指责原则以及自由联想原则[3]。由带教老师总结每次课程情况,并改善相应的管理条例或是工作流程。(2)案例报告。组织巴林特小组会议前,组长拟定一个课题,但不提前告知组员,会议开始后,随机抽取1名护理人员,讲述一个符合主题的,自身所遇到的护患关系案例。因这个报告是突然的,能确保讲述的想法、感觉、幻想以及躯体感觉的真实性。报告中需要隐匿患者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小组成员不可泄露患者的资料内容[4]。(3)组内、组间讨论。成员报告完毕,进行初期小组讨论,针对报告中描述的内容,寻找案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以及护患关系的处理重点,汇报的组员负责在讨论与汇报过程中针对盲区寻找新的观念、处理方式。(4)情景模拟。对案例深入了解和学习后,组长引导组员对报告案例进行情景模拟再现,初次的案例模拟,由进行案例报告的护理人员完全按照报告内容再现,着重重现报告中提到的细节,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案例中护理人员行为模式和带来的可能结果。然后,根据组员讨论内容,模拟讨论中可修改的措施以及关注重点,在不断的角色互换中,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行为变化等,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内心情绪的感知能力。若是涉及到医院管理流程,也可尝试提供一个更为适合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5)总结分析。各项讨论分析结束后,由案例提供者总结发言,分享和讨论学习感悟。结束前,由组长总结性发言,说明讨论需要面对的问题,案例处理措施是否合理可行,征求建议,记录总结过程。
1.3 观察指标 (1)使用情绪智力量表[5]评价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情绪智力,版本为王才康教授翻译版本,Cronhach’s α系数为0.83,分情绪知觉、他人情绪管理、自我情绪管理、情绪利用4个维度进行调查,每个维度满分25分,分数与研究对象的情绪智力情况成正比。(2)使用临床护士沟通能力调查表[6]对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评分,使用版本为医院自制调查版本,Cronhach’s α系数为0.978,基本语言沟通能力、情感支持能力、团队沟通能力、情感感知能力、基本非语言沟通、困难情景沟通能力6个维度进行调查,每个维度满分25分,分值与研究对象的沟通能力成正比。(3)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7]对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调查,Cronhach’s α系数为0.87,采取 Likert 4 级评分法,分值与研究对象的自我效能感成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或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 果
2.1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 实施后护理人员的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评分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
表1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分,
注:1)为t’值,2)为t值。
2.2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临床沟通能力评分比较 实施后护理人员临床沟通能力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
表2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临床沟通能力评分情况调查表(分,
注:1)为t’值,余为t值。
3 讨 论
巴林特小组模式是一种对医务人员进行医患关系处理能力进行培训的临床模式,通过相关措施,加强受训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以及医患关系处理能力等,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目前在欧美国家较为常见[8],国内针对其相应的研究时间较短,研究数据仍旧较为缺乏。
本研究中,实施后护理人员的情绪智力评分明显优于实施前,且实施后护理人员的临床沟通能力也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在巴林特小组模式管理中,不仅需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巧,更是集中护理人员的关注点,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理解,组长引导护理人员进行案例分析以及感知,在组内成员讨论过程中,引导报告者学习新的思路和行为模式,通过角色扮演、互换,更好地帮助组员把握患者的心理状况[9],进一步提高护患的情绪共鸣感,加强护理人员沟通能力,减少后续护理工作中出现冲突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人员对自身以及他人的情绪管理能力[10]。
实施后护理人员的自我效能感评分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是加强对自身能力的评价。自我效能感较低者,解决工作、生活问题时往往消极应对;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护理人员在面对生活、工作问题时,更倾向于积极的应对心态,在缓解压力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能更好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11]。在培训过程中,巴林特小组模式对于缓解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效果显著,也正因如此,巴林特小组模式管理不仅局限在对护理人员理论的培训管理,更注重实际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护理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和思考[12]。其是在一个团体情景下展开温暖、信任的团体气氛,在确保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认真性,帮助护理人员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出现的挑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3]。
综上所述,采取把林特小组模式实施临床护理管理,在提高护理人员情绪智力、临床护患沟通能力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工作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