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化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
2020-07-14李细娥田烨李颖芳
李细娥 田烨 李颖芳
胫骨平台是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的接触面,是膝关节重要的负荷结构,且血供良好,周围有软组织及韧带附着,骨折后极易发生骨质缺损、软组织损伤、关节内积血等,术后早期疼痛、肿胀明显,影响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1-2]。因骨骼组织的特性,骨折后愈合慢,恢复期长,术后还需持续进行康复训练。本研究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实施基于多元化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旨在探讨其对患者患肢疼痛、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76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符合《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与膝关节功能相关性分析》中分型诊断标准[3];术后意识清醒,可正常交流;年龄≥18岁;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多发性或陈旧性骨折;合并交叉韧带断裂、半月板损伤或合并重要器官功能损伤或大出血;合并膝骨关节结核、关节炎、骨肿瘤、痛风;并发严重骨质疏松;存在精神疾病、精神病史或认知、听力、语言功能缺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23~64岁,平均(42.39±8.61)岁;损伤部位:左下肢18例,右下肢20例;Schatzker分型:Ⅰ型26例,Ⅱ型12例;骨质缺损范围2.60~5.10 cm,平均(3.59±0.63)cm。研究组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21~65岁,平均(42.48±8.53)岁;损伤部位:左下肢19例,右下肢19例;Schatzker分型:Ⅰ型25例,Ⅱ型13例;骨质缺损范围2.60~5.30 cm,平均(3.62±0.60)c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Schatzker分型、骨质缺损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术后护理。加强患肢创口、肿胀度等方面的监测,术后1周要求患者卧床休养,并帮助患者进行床上体位调整,疼痛耐受后患者主动进行简单床上肌肉拉伸活动及关节活动,术后2周应用辅助器具下地行走,患肢不负重,术后3个月进行X线片复查,若愈合良好则指导患者使用辅助器具下床进行简单床边活动、关节活动、行走训练,之后逐渐进行独立行走、日常自理活动,期间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调整活动量、时间及强度,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要求患者定期复诊,记录患者关节恢复情况,并指导患者相关康复训练技巧。
1.2.2 研究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多元化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1)多元化心理认知干预。积极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并通过一对一交谈、播放PPT或视频等方式进行胫骨平台骨折、康复相关内容的宣教,并建立微信群,提供实时咨询服务,定时分享相关资料。(2)多元化功能康复干预。术后麻醉消退后,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每天500~1000次。术后1~7 d进行直腿抬高训练、静力性肌力训练、踝关节屈伸训练,每天做4~6组,术后2 d开始护理人员对患者患肢进行按摩,从近端向远端进行,并揉按膝眼、委中、阳陵泉、鹤顶等穴位,每穴15 min,每天1次,按摩后再进行康复训练。术后7 d~3个月开始进行患肢膝关节主动屈伸训练、坐位捶腿、伸膝、伸髋、俯身腘绳肌拉伸训练等,初始膝关节活动角度不超过30°,之后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增加活动度,每次增加5°,每个动作训练10~15 min,每天训练2~6次,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术后2周应用辅助器具下地行走,患肢不负重。术后3个月X线片检查患者关节愈合情况,若愈合良好应用辅助器具进行床边活动,包括站立、主动膝关节匀速屈伸训练、负重训练、阻力对抗训练,之后逐渐进行行走训练、步态训练、上下坡及上下楼梯训练。术后4个月支持患者从事家务及低能量体育活动,整个康复过程确保连续性、渐进性及可行性。(3)多元化膳食管理。骨折患者术后1~2周饮食以蛋类、鱼类、蔬菜及豆、乳制品为主,且饮食清淡,禁刺激、辛辣、油腻及滋补之物,术后3~4周增加维生素A、维生素D、蛋白质及钙的摄入比重,并用田七、当归等入食,术后5周增加钙的补充,且根据患者营养状况适当补充铁、锌等微量元素,可食用滋补植物,并可用枸杞、苡米、骨碎补等药入食。(4)多元化健康教育。住院期间护理人员通过一对一干预或团体教育方式进行认知、康复锻炼等干预指导,出院后则通过电话、门诊、微信远程交流及上门访视等实施多元化康复干预指导,确保详细了解患者康复进程,并根据其康复情况实时调整康复方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6个月疼痛程度、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1)术后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评价,用标有数字0~10刻度的标尺量化评估疼痛程度,评分越高则表示疼痛越重。(2)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5]评价,包括关节疼痛度(0~25分)、不稳定度(0~25分)、肿胀度(0~10分)、闭锁感(0~15分)、跛行(0~5分)、蹲姿(0~5分)、爬楼梯情况(0~10分)、支具使用情况(0~5分)8项内容,评分范围0~100分,评分高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6]评估,从穿衣(0~10分)、如厕(0~10分)、修饰(0~5分)、小便控制(0~10分)、大便控制(0~10分)、洗澡(0~5分)、进食(0~10分)、行走(0~15分)、床椅转移(0~15分)、上下楼梯(0~10分)10项评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6个月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当天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6个月疼痛程度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当天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当天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骨折术后持续进行功能锻炼是促进骨折处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关键,通过收缩受损处肌肉可改善骨折周围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促进骨折愈合,使受伤处尽早恢复至骨折前状态[7-9]。因胫骨平台属于关节接触面,骨折后内外平台受力不均匀,若术后负重过早则易因内踝及骨外塌陷,加剧术后疼痛,影响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而术后活动延迟又易导致关节僵硬,影响关节灵活度,不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10-11]。
在骨折术后常规护理干预中,因患者早期疼痛及骨折愈合需要,多仅进行基本的床上活动,之后根据患者疼痛、局部肿胀消退情况逐渐进行康复活动,虽然可避免过早活动导致的软组织损伤及关节面塌陷,但会影响骨折处血液循环,不利于软组织修复及骨折愈合[12]。此外,常规护理多强调肢体功能的恢复,忽视患者主观能动性对术后康复的影响,不利于康复训练的贯彻落实。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Lysholm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多元化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及膝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高雅杰[13]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实施基于多元化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疾病认知,减轻疼痛程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此结果与本研究相似,进一步证明多元化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康复模式干预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部分,且随着康复医学理念的革新不断发展,能够协调应用多种措施对患者进行反复训练,以减轻致残因素对患者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造成的影响[14-15]。多元化康复模式护理强调康复护理措施的综合性、个体性及多元性,注重影响恢复的多元因素,从多方面实施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更好的恢复[16]。本研究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实施多元化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通过多模式、持续性的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有效纠正患者不良认知及心理状态,促使其积极配合康复干预,利于术后恢复,配合患肢穴位按摩,能够进一步缓解患肢术后疼痛。本研究根据胫骨平台骨折特点及患者耐受情况,在骨折术后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不仅能够避免训练不当导致的关节疼痛,还能够满足患者骨折愈合不同阶段的训练需求。同时配合合理的、阶段性膳食补充,更是为软组织修复、骨折愈合提供营养基础,加速软组织修复及骨痂生长,增强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此外,本研究在患者出院后采用微信、电话及上门访视等方式进行院外干预指导,促使护理人员能够全面掌握患者康复训练情况及恢复情况,并能够确保康复干预措施的贯彻落实,促使患者尽早适应、参与病后日常自理活动,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实施多元化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缓解其术后疼痛,增强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有利于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