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联合穴位贴敷在眩晕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07-14缪志敏
缪志敏
(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江苏 无锡 214194)
眩晕病在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确定为“13种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之一[1]。眩晕多因情志、饮食内伤、体虚多病、失血劳倦所致,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血亏虚,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呕吐痰涎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肾、脾。原发性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均属于本病范畴[2]。穴位按摩和穴位敷贴均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等理论指导下以刺激穴位、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扶正强身治疗疾病的一种内病外治的方法[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50例眩晕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5例。其中,观察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36-69岁,平均(51.5±6.5)岁,病程5-20年,平均16.5年;对照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39-69岁,平均(53±3.8)岁,病程7-22年,平均13±3.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2)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眼疾、耳水不平衡等可引起眩晕的疾病;②脑部实质性病变者;③贴敷部位皮肤有伤口者;④怀孕期与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护理,用药护理、健康宣教等。
观察组除给予上述的常规西医治疗外,给予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取穴凤池、百会、太阳穴,首先进行穴位按摩,采用抹法,用力均匀柔和,轻而不浮,重而不滞,频率为100-120次/分,每次每穴2分钟。穴位按摩完毕后予穴位敷贴治疗贴应用,治疗膏含有远红外发射物质,通过远红外效应和经络穴位效应发挥作用,每24小时更换一次。注意保持贴敷处皮肤清洁干燥,贴敷处活动量不宜过大,观察贴敷处皮肤有无过敏现象发生。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眩晕症状改善情况、疗效、护理满意度。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分为:临床治愈,治护后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恢复正常;有效,治护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治护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在加重。总有效率=(临床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眩晕症状改善情况采用中文版眩晕症状量表(VSS-C)进行测评,VSS-C共22个问题、34个条目,总分0分-136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测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护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SS-C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3 讨 论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是内科的常见病,一种由于人体对空间定位出现障碍所致的动性或位置性的错觉。头痛、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是该病主要的临床症状[4],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可出现天旋地转感,无法站立,伴有出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穴位按摩、穴位贴敷是常用的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疼痛、无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通过刺激穴位、温经通络从而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作用[5]。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效果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护理。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对眩晕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实践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