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
2020-07-13雷秀文杨小梅
雷秀文,杨小梅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甘肃 张掖 734000)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术(PICC)经外周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主要用于重症患者、长期输液、化疗、早产儿等人群中[1]。PICC术穿刺创伤小,在床旁即可完成,且导管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适合肿瘤、长期输液、化疗等患者治疗中,能够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痛苦。但PICC术易引起相关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甚至肺动脉栓塞,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威胁生命安全[2]。分析影响PICC术后血栓形成的因素,有助于制定针对性预防对策,降低血栓发生率。本研究探讨PICC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2月~2019年4月河西学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PICC术患者498例,按照是否形成血栓分为2组,血栓形成的患者10例为血栓形成组,同期无血栓形成的患者488例为血栓未形成组。血栓形成组男6例,女4例;年龄24~77岁,平均年龄(52.43±10.24)岁;置管时间 15~29d,平均时间(20.78±3.65)d。血栓未形成组男 260例,女 228例;年龄 23~76 岁,平均年龄(48.73±12.64)岁;置管时间 10~18d,平均时间(14.18±2.36)d。纳入标准:①患者拔管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②治疗资料完成;③入组前无肺栓塞症状。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②合并血液系统疾病;③入组前提示有血栓阳性。
1.2 血栓诊断标准
①置管侧患肢有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局部肢体增粗等表现;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显示置管静脉管腔内有低回声,探头挤压静脉管腔未出现下陷,则提示血栓阳性,探头可完全压缩静脉且无低回声等则提示血栓阴性。
1.3 方法
PICC术患者按照是否形成血栓分为血栓形成组与血栓未形成组,收集2组患者年龄、性别、置管时间、置管部位、抗凝药物使用、活动度、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先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患者各个指标的差异性。而后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对影响PICC术后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做进一步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频数描述。多因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ICC术后影响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498例PICC患者中,发生血栓10例,发生率为2.01%(10/4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栓形成组与血栓未形成组比较,年龄、置管时间、置管部位、预防性抗凝、活动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1。
表1 PICC术后影响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2.2 PICC术后影响血栓形成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置管时间≥14d、活动少是影响PICC术后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使用抗凝药物为保护型因素(P<0.05)。见表 2。
表2 PICC术后影响血栓形成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3 讨论
PICC置管术具有安全、置管时间长、效果佳、能够避免反复穿刺的优点,在临床应用广泛。但PICC术后易发生相关并发症,包括局部组织感染、导管阻塞、导管渗漏、静脉血栓形成等,其中静脉血栓形成最为严重。PICC术相关性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为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PICC置管穿刺可对局部血管造成机械性损伤,静脉化疗药物可减少血管内抗凝物质,促进血栓形成[3-4]。留置导管过程中形成的刺激可导致血流减缓,而体质虚弱长期卧床,也会导致静脉血流瘀滞,促进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引发肺栓塞,致死率较高。
相关数据显示[5],PICC术后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35.0%,且以无症状性血栓形成为主。本研究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1%(10/498),发生率较高,可能原因在于本研究选取患者年龄较大、置管后留置时间较长有关。本研究对影响PICC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年龄≥50与<50血栓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是影响PICC术后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09)。原因可能在于,年龄越大血管内膜越粗糙,弹性越差,血管内膜一经损伤则血流阻力会明显增加,使血液黏度增高,而血液长期处于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性形成[6]。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血栓形成率60.00%显著高于女性40.00%,原因可能在于,男性抽烟、喝酒病例居多,血液中脂肪含量高,血液粘度大,血流较缓慢,因此血栓形成率高。置管后管道留置时间是影响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因可能在于置管肢体活动少,静脉血流缓慢瘀滞所致[7]。因此,活动少也会增加血栓形成可能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置管时间长、活动少是影响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显示,使用抗凝药物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未使用者。可见抗凝药物使用为保护性因素,与临床研究一致[8-10]。
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本研究提出几点预防对策:①置管前进行充分评估,如恶性肿瘤、高龄、合并心衰患者应加强置管后护理;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血管条件,尽量减少右颈内静脉置管。临床研究发现[11],贵要静脉可作为首选,尽可能避免股静脉穿刺。②规范深静脉置管护理流程,设置专业管理护理人员,制定护理流程,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培训。③加强患者教育,临床调查显示[12],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忘记“置管”是引发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知识宣教,叮嘱患者适当活动置管肢体,避免负重、挤压等,观察患者有无疼痛、发热等隐匿性血栓形成。④给予高危人群预防性抗凝治疗,抗凝药物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相关研究表明[13],预防剂量的华法林、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均无导管性惯性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PICC术后血栓形成率较高,高龄、置管时间长、活动少会增加血栓形成率,应加强PICC患者术后护理,制定预防性对策,降低血栓形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