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时代中医药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创新路径探讨

2020-07-13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医药新冠疫情

雷 威

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会议、重要活动提及中医药,并就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国中医药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中医药早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在患者救治、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作用,显现出独特优势。但由新华网《经此一“疫”,再看中医》调查问卷数据[1]可知,中医药发展还存在传承推广难、中医药应急储备不足等系列问题。由此,如何破解中医药发展的现实困境,实现守正创新发展,如何提升中医“治未病”预防为先的能力、在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中的中医药创新能力、中医药疫病的研究能力和转化能力等成为新时代中医药发展需要重视的议题。本文在分析新华网《经此一“疫”,再看中医》调查问卷数据的基础上,以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的使用情况为研究起点,系统分析了中医药在恢复身心健康、防控疫情扩散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疫情时代中医药在中西医结合、中医素养社会化、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中医能力代际传递、媒体正向引领等全方面的发展路径,以期为中国乃至世界疫情时代及更长期的中医医疗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

1 中医药优势,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作用

根据新华网《经此一“疫”,再看中医》调查问卷分析[1]可知(有效样本94 190例),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同感较强,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精华(88.11%)、对治疗很多疾病有优势(84.85%)、具有养生保健功能(77.81%),这也使得中医药在抗疫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氛围将更有利于中医药发挥更大效用。实际上,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也的确优势明显、作用巨大。见表1。

1.1 有助于患者恢复身心健康

新冠疫情不仅扰乱了国民生产生活秩序,在网络媒体的持续发酵下更是使得全国人民失去了正常的情绪调控能力。对于患者而言,情绪低沉会增加治愈难度,而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2],《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疗疾病的第一步。疫情期间,众多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甚至居家隔离的居民均采用中医心理疗法,使患者能有积极心态应对病毒。不仅如此,中医认为锻炼身体,能提升正气,降低疾病发生率,华佗发明“五禽戏”就是一种中医锻炼身体、提升正气的方法,武汉方舱医院医护人员带领患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对病情治愈大有裨益[4]。

1.2 有助于防控疫情扩散蔓延

在此次全民抗疫战争中,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明显。中医立足于预防,引导群众进行心理疏导、调整作息、开展食疗、强身健体,这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治未病”的作用[5]。此外,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的成就与我国具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息息相关[6-7],张伯礼认为“服用中药能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不仅如此,72.80%的受访者认同“中医药能降低轻症转为重症的概率”这一观点。见表2。

表1 民众对中医药的印象(%)

表2 民众对中医药抗疫的了解程度(%)

表3 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中医药使用情况(%)

2 中医药困境,疫情期间中医药显现的发展难题

2.1 中医推广、传承受阻

主动参与问卷调查的群体主要集中于36~50岁(41.78%),20岁以下的群体只占1.87%,横向来看,20岁及以下的人群对中医药接触较少或从未接触过,足以见得年轻一代对中医药的认同度不够,认为中医“过时”的观念仍然存在,“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社会氛围形成还任重道远。年轻一代的中医认同感缺乏,也会使得中医传承困难[8]。见表3。

2.2 中医药应急储备不足

一是中医专业人才不足,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为50万人,现在只有近30万人。而与此相反,西医则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今天的175万人,增长近20倍。中医传承受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储备量的增加。二是中药药材储备不足,中医药调配方式单一,很多医院只能提供中药配方,无法满足患者所急所需,也无法满足长期预防的需要。对此,人大代表张荣珍建议,要提升中医院中药服务能力,提供多元化临方制剂。鼓励应用现代制药技术开展超微末、胶囊剂、浸剂、中药提取颗粒剂等新剂型的临方制剂,为病人提供个体化个性化中药用药服务,进一步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瓶颈问题[9]。

3 中医药发展,推进中医药治疗能力、发展体系现代化

笔者认为,应从中西医结合、中医素养社会化、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中医能力代际传递、媒体正向引领等方面推进中医药治疗能力、发展体系现代化,推进中医药体系守正创新[10]。见图1。

图1 中医药创新发展体系构建示意图

3.1 加强对外交流,中西医结合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中医药也走出国门,造福世界。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11-12]。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向国外输送了众多医疗队、医疗物资,其中中医药疗法也被积极采用,中医药在研究创新疗法的同时,也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新模式。

3.2 做好中医传播,推进中医素养社会化

推进中医素养社会化,意指营造“全民中医”的社会氛围,掌握一定的科学的中医知识,在情绪调节、锻炼身体、中医食疗、普通治疗等方面有基本的自我“治疗”能力。具体而言,一是着力提升公众中医药素养,媒体应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普及。在营造中医药良好舆论环境的同时,职能部门也应围绕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联手制定相应中医药科普与传播计划,提升民众的中医素养和认知水平[13]。二是更好传承中国中医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个社会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张伯礼院士指出,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不是为中医“争得名分”,而是把中医药呈现在“应有的地位”上,使之在“健康中国”战略中,为维护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发挥更大作用[14]。

3.3 加强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振兴发展中医药的思想,明确了中医药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不断加强高水平、强能力、应用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才能使中医药高等教育为中医药事业实质性输出专业人才、破解目前高校输出“人数多、人才少”的窘迫难题。具体而言,中医药院校及专业要以实践能力、知识水平等多重标准对培养人才进行综合考量,形成评估考核体系,严格把握人才培养关、输出关[15-16]。

3.4 加强中医能力代际传递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要从青少年抓起,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近几年,虽然北京、天津等地区已经有一些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相关的少年儿童读物面世,例如,天津中医药大学在张伯礼院士带领下,于2019年出版了全国首套共五册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其中就包括《中医药文化精选读本》(中小学版),但是总体看来,中医能力及意识的代际传递效益弱,许多年轻人对中医文化了解甚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的意愿较弱,中医能力的代际传递受到阻碍。因此,一定要加强中医的社会化、代际性教育与传递,例如,要在公众中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使中医文化厚植入公众内心。在“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氛围中加强对中医的传承性保护[17-18]。

3.5 加大媒体正向引领力度

一是新闻媒体应当充当事实的传播者,抓住中医药特点,以传统中医理论及其科学性作为重点报道内容,结合疫情不同阶段的客观事实,实现动态发布,及时通过媒体向公众介绍相关信息,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理性认知和认同;媒体可以利用大数据或与数字平台合作,推出个性化报道方案,以满足不同受众对中医药知识、信息的需求。二是官方报道应充当舆论的引导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社会和媒体持续发酵,使得社会民众接连受到疫情相关信息的“轰炸”,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官方网站发布信息等,一方面引导社会媒体的舆论走向,另一方面给公众吃下“定心丸”,在很大程度上给整个社会营造了一种有序的氛围。

4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医药发挥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为国际抗疫提供了典型经验和示范样本。中医药独特的优势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使得中医药发展具有稳固的根基。在辩证看待疫情时期中医药独特优势和发展困境的同时,要稳步推进中医药体系守正创新,在新的历史时代更高质量推进中医药治疗能力、发展体系现代化,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新冠疫情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战疫情
新冠疫苗怎么打?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聚焦新冠肺炎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