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监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狼疮性肾炎患者治疗全过程中的临床价值

2020-07-13李文哲李莹莹范明华邢广群

临床荟萃 2020年9期
关键词:淋巴细胞抑制剂计数

张 铭, 李文哲, 李莹莹, 范明华, 邢广群

(1.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肾病科,山东 青岛 266555;2.日照市人民医院 肾内科,山东 日照 276800)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慢性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肾脏是其最常累及的器官[1]。无论SLE的活动期还是缓解期,感染均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3],在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易感状态、早期应用敏感的抗生素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CD4+T淋巴细胞可作为监测SLE活动的指标[4-6],但CD4+T淋巴细胞是否可预测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患者的感染风险及不同临床阶段CD4+T淋巴细胞变化的意义尚不可知。本文从LN患者初诊时、诱导治疗后和维持治疗期3个时间节点来探讨CD4+T淋巴细胞在不同治疗节点不同的临床价值,为疾病的早期预防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收治的初诊LN并于初诊时、诱导治疗后均检测过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LN患者共38例,其中20例于维持治疗期再次完善了第3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所有纳入的LN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院制定的SLE分类和诊断标准,以SLEDAI评分作为评价SLE活动性指标[7],其中SLEDAI评分<5分为疾病稳定,5~9分为轻度活动,10~14分为中度活动,≥15分为重度活动。以出院诊断为SLE、LN为纳入标准,以出院诊断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肾移植状态、妊娠状态、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肾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既往曾长期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为排除标准。

1.2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初诊时、诱导治疗后和维持治疗期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发病年龄、随访时间、临床表现、感染部位等基本资料,血清肌酐(SCr)、血清白蛋白(ALB)、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白细胞计数、血淋巴细胞计数及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尿红细胞计数、尿白细胞计数、尿管型计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补体C3、补体C4、ds-DNA、病原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并通过阅读病历和实验室检查计算每例患者各时期的SLEDAI评分。运用CKD-EPI公式计算每例患者各时期的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

1.3感染诊断标准 参照2009年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共同颁布的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中感染和传染性疾病部分来定义感染的发生,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预后综合评价感染的严重程度,包括:1级:症状轻微,无需抗生素治疗;2级:局部治疗,需使用抗生素;3级:需静脉应用抗生素、抗病毒或抗真菌药物或需手术治疗;4级:危及生命,需紧急治疗;5级:死亡。仅收录2级以上的感染。

2 结 果

2.1一般资料 38例LN患者,其中女性31例,男性7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年龄(36.89±17.92)岁;初诊时eGFR低于60[ml/(min·1.73 m2)]共有22例,初诊时平均eGFR 47.63±31.56[ml/(min·1.73 m2)];初诊时平均SLEDAI评分(16.34±4.33)分,重度活动者24例。8例患者完善肾脏穿刺活检,其中LN-Ⅳ型4例,LN-Ⅴ型2例,LN-Ⅲ+Ⅴ型1例,LN-Ⅱ型1例。

2.2LN患者初诊时与诱导治疗后临床指标比较 LN患者初诊时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eGFR、ALB、血小板计数、补体C3和C4均低于诱导治疗后,初诊时SLEDAI评分、SCr和感染率均显著高于诱导治疗后(P<0.05),见表1。初诊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见图1。

图1 SLE患者初诊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2.3LN患者维持治疗期与诱导治疗后临床资料的比较 在以上38例LN患者中,有20例患者在维持治疗期完成了第3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检测。LN患者维持治疗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血淋巴细胞计数、SLEDAI评分低于诱导治疗后,维持治疗期感染率、补体C3、C4、ALB、CRP高于诱导治疗后(P<0.05)。见表2。

表1 LN患者初诊时与诱导治疗后临床资料的比较(n=38)

表2 LN患者诱导治疗后和维持治疗期临床资料的比较(n=20)

2.4LN患者维持治疗期感染事件的发生及特征 以20例LN患者维持治疗期是否发生感染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见图2。当监测时程(诱导治疗后至维持治疗期的时间)分别为第3、6、12、18个月时感染发生的例数和感染率分别为3(15.6%)、9(56.2%)、10(63.5%)、12(81.7%)。其中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最常见(13人次,54.2%),其次是尿路感染(5人次,20.8%)和皮肤感染(5人次,20.8%,其中带状疱疹3人次,单纯疱疹1人次,蜂窝织炎1人次)。

2.5维持治疗阶段SLE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进一步根据LN患者维持治疗期是否发生感染将维持治疗期的LN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两组年龄、ALB、eGFR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却低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的累积量及监测时程均高于非感染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维持治疗阶段的临床资料比较

注:CTX:环磷酰胺;MMF:吗替麦考酚酯;FK-506:他克莫司

2.5CD4+T淋巴细胞计数预测LN患者维持治疗期感染发生的效能 以维持治疗期LN患者是否发生感染为状态变量,分别以CD4+T淋巴细胞计数、血淋巴细胞计数、CRP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AUC分别为0.833、0.815和0.774,3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图3。

表4 不同临床指标在LN患者维持治疗期预测感染的ROC曲线分析

图3 LN维持治疗期患者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CRP水平在预测感染的曲线下面积

3 讨 论

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量自身抗体的产生是SLE的主要特征。尽管目前对SLE发病机制、病原学检查和抗生素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感染,包括机会性感染仍是导致SLE患者死亡或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8]。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尤其是环磷酰胺的应用,是导致SLE患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2, 9]。所以,在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感染的发生、早期应用敏感抗生素、及时减少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SLE的发病和疾病的进展依赖于CD4+T淋巴细胞[10]。Horwitz等[11]证实经CD4+T淋巴细胞特异性抗体处理的小鼠可避免SLE的发生;HIV感染可降低SLE的活动性[12];SLE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的活性增强[13],运用二甲双胍和2-脱氧-D-葡萄糖抑制CD4+T淋巴细胞的代谢可使SLE的特异性标志物转阴[14]。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发现,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可能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4-6]。本研究中,LN患者初诊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并且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与以上研究结果相一致。推测SLE初诊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下降可能与SLE活动时CD4+T淋巴细胞异常凋亡及针对CD4+T淋巴细胞自身抗体的生成有关,是免疫异常过度激活和免疫失衡的结果;同时,CD4+T淋巴细胞由外周血向肾小管间质的迁移也是导致SLE活动期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的原因之一[15-16],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还有文献报道SLE患者疾病活动时CD4+T淋巴细胞的减低还可能是SLE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并与多脏器受累相关[17]。综上,LN患者初诊时下降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恰恰是SLE活动的表现。此时不能因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下降而放弃积极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经过积极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诱导治疗后,感染率反而随之下降。

本研究中,LN患者维持治疗期再次出现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下降,却与疾病活动无关。CD4+T淋巴细胞作为T淋巴细胞中的一个亚群,在机体抵御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8],可作为监测机体免疫功能的指标。长期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直接或间接抑制机体T、B淋巴细胞[19],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受损。有研究证实,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降低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重症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0-21];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其感染的发生率与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累积剂量相关[9, 22-23]。本研究中,LN患者在维持治疗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再次下降,评估此时并无疾病活动,感染率却明显升高,达70%(14/20)。我们进一步将维持治疗期的LN患者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发现感染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显著低于非感染组,感染组患者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总量、监测时程高于非感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ROC曲线分析发现CD4+T淋巴细胞可作为预测LN患者维持治疗期感染发生的指标之一,并且其预测价值高于血淋巴细胞和CRP,其预测维持治疗期感染发生的临界值为276 cell/μl。在本研究中有半数以上的LN患者在诱导治疗后的6个月内发生感染,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在LN患者的诱导治疗后的6个月内,对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的患者,要格外警惕感染的发生。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本中心诊治的SLE患者较多,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研究人群却较少;本研究纳入的多为重症LN患者,存在一定的入院率偏倚。这可能会对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后期仍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LN患者治疗全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规律如下:LN初诊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考虑与SLE的活动,免疫紊乱、免疫失衡有关;经诱导治疗后,免疫紊乱被纠正,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维持治疗期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与免疫抑制有关。当CD4+T淋巴细胞低于276cell/μl时,尤其是在诱导治疗后的半年内,我们需格外警惕感染的发生。通过监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了解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LN治疗过程中动态变化的意义,识别疾病活动及易感状态,在疾病活动时不要因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下降而惧怕应用免疫抑制治疗,而应积极合理地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调节失衡的自身免疫;在维持治疗期,通过监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早期识别易感状态,适当减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在控制疾病的同时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肾脏及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猜你喜欢

淋巴细胞抑制剂计数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SGLT2抑制剂对血尿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
选择性Bcl-2抑制剂ABT-199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放疗增敏作用
脑啡肽酶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及高血压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