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山水画画意美学在设计中的运用
——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2020-07-13辛子龙

河北画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王澍象山校区

辛子龙

河北美术学院

王澍在对传统文化与建筑类型学融合的路上并不是独自一人,早在20世纪,同济大学教授冯纪忠先生的杰作何陋轩就给后人开展了追求本土化设计的先河,大多数建筑师的常态是以哲学、人类学等概念套用给建筑,以为可以解决建筑问题,避而不谈建筑本身如何扎根在中国这片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何陋轩不仅创建了新的建筑语言,并且使中式画意美学在建筑上的运用也做出了突破。它作为实验性的建筑,在“以古为新”上冯纪忠先生赋予何陋轩“宋的感觉”,更准确的应该是南宋绘画,南宋山水画注重章法,含蓄凝练,简洁且富有诗意,大片的留白都有其独立的意义。何陋轩废掉了传统的粗大梁柱的体系,改用纤细的竹制结构颠覆了传统建筑语言,细柱被概括为线条,这种线条延申到墙体、屋脊、梁架和座椅,茅草大棚刻意压低的视线,视野低垂配合着南方炎热的天气,光被细柱分割照射下来,在里面休息的人看着池塘有一种睡意磅礴的感觉,“古味”扑面而来,如同马元的《华灯侍宴图》很有宋代文人心中院子的感觉。王澍与冯纪忠的观念不尽相同,追求画意美学、创新本土的设计语言。看王澍的作品多数也是以实验性的建筑设计为主,从传统绘画上提取设计语言去营造中式画意画境的建筑,在处理象山校区建筑和景观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绘画线条的美,零落在景观中“回”字性结构的建筑有着独特的平面肌理,把传统与当代演绎得淋漓尽致,而普利兹克奖是世界对王澍思想和作品充分的肯定。

一、以画为师

(一)传统元素在山水画中提取的意义

近些年,传统山水画中的元素在各类设计当中的运用层出不穷,中国山水画的绘画艺术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历史性的文化传承,更是给本土化设计指明了一条方向。在不断被挖掘的文化资源中,传统山水画资源储备丰富,在各个朝代都有其鲜明的特点,隋唐山水画是工笔山水,多以设色、青绿山水为主,主表现人物,画面中山水多为背景,人物取游历形式,山水画气势磅礴,景色壮丽。宋代山水画“院体派”注重刻画细节,追求形似;“文人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到元代强调抒发个性,强调绘画的娱乐性与笔墨趣味性等。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传统山水画窥探历史,抓住我们文化的根本,还可以从中提取传统元素用于设计。大到章法构图、意象画境,小到具体山水形态都可以用于不同的设计之中,为我们在设计创作中传统文化的表达,为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元素的提取

传统元素从各朝代山水画的提取,要注重其风格特征和特点即程式化。“程式”概括来讲是程序、式样、法则。各朝各代的程式都有其鲜明的特点,用设计的语言总结提取方式有几大分类:(1)空间布局:从山水画的山水与房屋组合、路径设置、景观分布等空间序列上进行提取,除了空间序列应注意空间层次与高差分段,以用来塑造大的情景意境。(2)山石水系:山石水系元素提取时不仅要关注形态,更要注重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泼墨山水中的山石、宋代现实性的山水中的山石、元代写意山水中的山石有着其形态上差异,其表达的意境和展现的视觉效果不同,如果不把握其中的差异性就没办法准确进行元素的转换。(3)建筑房屋:山水画中建筑房屋的外在形式分为外在形式(屋身、台基、屋顶)、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的空间结构与构图方式。(4)园林:山水画对中国的园林的风格营造有着直接的影响,文人造园虽说形态师法自然,但不是简单再现自然,而是造心中的园林,提取元素时应把握好空间序列与空间组合,要用遐想与遨游的方式去体验人在园林里的活动与感知。

(三)元素的发散与演绎

按照现代设计方法以元素提取作为元素原型,通过对元素的分解、重构、组合等一系列设计手段,将其作为设计语言的主体语言,以逻辑思维作为指导,通过对主体元素按照一定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称为语句,例如,按照伦理性四合院的空间序列或用古人横向的、平衡的空间观念进行建筑组合以达到传统群组空间流动之美。语言加语句等于语汇,这是构成自己的设计语言的基本方式,也是发掘本土文化,做本土设计的一个设计方法。

二、以古说新——王澍对传统元素的运用

王澍的作品在获得普利兹克奖之后引起了中国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其作品已影响到设计界的各个领域,对人们做本土化设计尊重传统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代不乏有人将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以生硬的方式流于设计表面,仅是将元素堆砌、叠加在建筑、景观等设计上面,只重表面,略显肤浅。王澍对传统元素的挖掘,以现代设计手法进行重塑产生新的设计语言,对中式空间的探索使得其作品骨架完整。不仅是形式上的演绎,更是从内核上对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更加契合现代人的审美与行为活动。

中国传统建筑通常与传统的绘画艺术一样,以群组的方式出现,其组织空间的营造追求连续性以满足人们观赏、居住和游弋的作用。王澍的建筑空间组织紧密结合传统空间的连续性、虚实对比,对建筑与环境的结合给人以强烈的园林的意象。

(一)空间的连续性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绘画大多是用散点透视,它决定了遐想与遨游成了品画的主要方式,画卷展开目光随着篇幅一点点推移,仿佛置身于画中山河,寄于画中林园,行走于林野山间小径,品味作者塑造的情景画境。这种在画面上展现的连续性间有着很强的叙事性,并且让寄情于景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它与现代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现代建筑往往是由各个功能模块组成,其功能决定了形态,往往建筑群中的建筑略显孤立,而中国传统的建筑是梁柱体系,两个柱子之间的空间成为“间”,两个梁之间的空间称为“进深”,开间进深的存在使得传统建筑形成空间连续性的特征,也有助于建筑群空间组织形成连续性,而王澍所设计的象山校区将连续性做到了极致。

象山校区每一栋建筑单体的屋檐都做了水平延伸的处理,遵从传统的建筑结构,分为屋身、台基、屋顶三个部分,从建筑整体设计上注重隐藏整体建筑的体量感,连续的屏风式的窗棂和水泥制作的立面网柱使得建筑界面更加灵动富有变化。在中国绘画中格外注重线条,线条不仅是构成画面的元素,还是表现塑造形体的技法,象山校区建筑造型也注重用线,用线勾勒建筑轮廓,外挂的曲折蜿蜒的走道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美,整体校舍的线条不是琐碎的拼接而是绵延贯穿的线,从传统绘画中二维的线转化为三维的线性步道穿插在建筑中,高低错路连接屋身、地面甚至贯穿在屋顶之上,让人有种在园林山野游弋的体验。

(二)空间的虚实对比

对比跟戏剧中的核心“冲突”有着相同的意味,“冲突”带来矛盾,矛盾展开叙事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清明上河图》围绕着冲突与矛盾展开叙事,宋代山水中的留白的灰度及其相邻物象黑白对比冲突承载意象,“画家对留白布局处理的好坏显示着他意境构图能力的高低;对留白的大小、形状、疏密、参差等“不齐之齐”的意象之间关系的处理能力,代表着他笔法和造型功夫的高下。”在郭文伟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留白与对比对画意的重要性。延伸到建筑、园林上,这种对比就要结合着空间、材质、光影、颜色、形态来说:空间的虚与实、光线的暗与弱、形态的简与繁,使得建筑与景观的重点得到突出,其抒意得以强化,意境得以明确。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表达对建筑空间的认知“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体现了虚实之间并不是绝对,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转换的辩证统一思维。建筑如果没有实体营造的实,也不会有空间的虚,这一虚实对比体现在传统建筑群和景观园林中其表现就是院落与房屋的虚实结合,叠山造景与白墙或是池塘的虚实结合。在建筑单体上所体现的是梁柱下开间、进深分割出室内空间与屋檐、柱体、墙体的虚实对比关系,而连廊承接着由室内到室外的过度空间是中式独有缓步空间。开敞的院落空间、私密的室内空间、隐晦的缓步空间使得传统建筑空间呈现出多样性,这正是传统空间的特色所在。

在王澍的象山校区中对虚实的塑造有着鲜明的特点。立面开窗在形式上不仅是对程式化的表现,通过长宽不一、方向各异的窗来塑造丰富且轻盈的立面,同时兼顾了室内采光,做到了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彰显出独特的中式韵味,与厚重的屋顶和台基形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加上线性连廊的勾勒,画意油然而生。

(三)传统符号的运用

传统符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近些年在设计的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中国符号化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彩陶,距今有7000多年的历史,当时人们描摹自然,在彩陶上绘制鱼纹、蛙纹、鸟纹、网纹等作为装饰,后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岁月文化累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传统符号。作为传统符号有着时代特性、地域特性和稳定性,除此之外,民间传统符号有着通俗性,其符号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做“中国性”的设计直接把传统符号拿来用显得肤浅,流于表面。用冯纪忠先生的话来说“模仿不是复制”,在象山校区里随处可见传统符号的影子,但仿佛又未曾见过像是新的符号,是因为它们同出其源又并不相同。王澍通过现代设计方法把自己的理解注入其中,把传统符号进行抽象提取、解构、重组,形成独特的符号但又不脱离传统。以象山校区的“太湖房”为例,它的原型是园林景观中的太湖石,通过对原型的自然形态简化、变形,形成新的符号运用在建筑形态和门窗形态上,以园林入注建筑,使建筑形态有了独特的中式韵味。

从空间形制上看,象山校区里有大量的传统空间符号化的意象,校舍有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或方形土楼形制的意象,管理办公楼为制高点,与其他院落一起,共同成为中国传统的“塔院式”格局。

三、以形画意

中国传统山水画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老子提出的“道”,自然之道追求“天人合一”,庄子的“禅”的“清静无为”使得山水画艺术不仅追求自然之美,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山水画在诗境、画境、禅境表达中,将远、静、虚、空发挥到了极致。

王澍的大多数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对自然形态的描绘和文人通过画卷表达意境或是传统园林的形式制式,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对自然形态的凝练和对屋舍、庭院的编排是文人将自身情感寄托于其中,并将其当作可居、可游之地,是文人精神世界的外现。象山校区以“平远”的视角作为设计追求,视野平阔,建筑、景观、道路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步行在与建筑景观相穿插、形态丰富的线性廊道,感受建筑景观在不同角度的变化,一步一景,正如评论家史建所说,“如同中国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步移景异,层层递进,同时表达了一种长卷式绘画边走边看的全景感受。”在形式上象山校区充斥着以传统园林中太湖石为原型的传统元素,以自然为叙事追求自然形态的思想贯穿了整体设计。

四、结语

普利兹克评委会对王澍这样评价道:“在打开新的视野的同时,又与场所与记忆产生共鸣。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参照历史。具有强烈的文化延续性并使传统焕发生命力,在这方面王澍的建筑就是典范。”王澍在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充斥着大量现代主义建筑,没有随波逐流,保持本心,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练与建筑类型学的结合,创造出其独特的现代设计语言,对“中国性”设计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同时又为我们开启了如何从传统山水画中取意,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凝练并创造,以古为新的一条大路。

猜你喜欢

王澍象山校区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象山无象
狂妄与谦恭
狂妄与谦恭
天下无敌手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TheStudyofGen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