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荆浩“六要”中的“思”与“景”

2020-07-13周帅帅

河北画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六要艺术形象石涛

周帅帅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一、“思”与“景”的提出

“思”与“景”出自于五代荆浩《笔法记》中所提出的“六要论”。所谓:“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这句话是说画家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事物时,通过自己的主观构思,对从自然界所获得的材料进行概括取舍。“思”就突出了画家本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这句话意在指画家要根据时间、地点的变换去发现客观物象的改变,从而创造出真实的艺术形象,体现客观物象的精神实质。

二、山水画中“思”与“景”的体现与运用

荆浩是北方山水画派的开创者,长期接触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有着较深的认识和感受,他注重从绘画的创作实践出发,主张对外在世界中所获得的纷繁复杂的客观物象进行概括取舍,在概括取舍的过程中要加入自己的“思”,也就是要根据自己画面的需要对客观物象作分析、研究、取舍,最终使客观物象与主观意识达到统一,画面能够很好的反映思想感情,这样才是一幅好的作品。五代的关仝是荆浩的追随者,多描绘关陕一带的山水,写景也更为概括简练,使人看后如身临其境,给人深刻印象,被称为“关山山水。”

北宋期间山水画发展相对成熟,讲求章法,布局严谨,题材内容逐渐扩大,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也趋于多元化。范宽与董源、李成并称为北宋三大家。他从当地的真实山水出发来汲取自己画面所需要的艺术形象,经过自己的主观构思,精炼概括,将艺术形象典型化。郭熙也在《林泉高致》中强调艺术家要对真山水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要注意在不同季节、气候、角度下艺术形象所形成的变化,所谓“远近浅深,风雨明晦,四时朝暮之所不同,”他还要求艺术家必须以澄静之心去感受大自然中的山水,只有以这样的心胸才能纯化艺术家与客观对象的心理距离,创造出真境山水,达到“图真”。

元代水墨山水画极为兴盛,元朝后期最负盛名的元四家标志着元代山水画达到新的历史高度,他们在山水画中注重书画结合,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黄公望通过长期的观察游走,对自己所收集的素材不断进行提炼和加工,在创作《富春山居图》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将自己所收集的全部素材直接运用在画面中,而是不断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使画面更符合自己的创作需要,达到心与意的统一,《富春山居图》也被誉为山水画的典范。他还著有《山水诀》一书,在书中剖析山水画法不应忽视师法造化,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黄公望同一时期的画家倪瓒,他画山水主要取景于太湖一带的风光,他笔下的山石树木,不再是树木本身,而是经过画家的艺术构思,都赋予了生命、情感,它们给人以崇高的印象,通过山石树木,我们能够感受到画家的不屈的精神气质。

清初“四僧”是具有反清意识的遗民画家,他们重视观察自然,主客观结合。石涛是最具创造性的画家,他的艺术独出心裁。《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云游京师时所作,在构思布局上石涛一改传统的构图,打破原有的“三叠法”与“两段法”,笔墨纵横潇洒,意境生气奕奕,充满昂扬的生命力。石涛一生以自然为师,在其眼中山有生命,水有动感,万物皆具灵性。在《苦瓜和尚语录》中,强调“一画之法”,主张画家要面向生活,师法自然。“一画”则是指画家观察事物时应有联系统一的认识观,而不是纯客观和冷漠的。其笔下皴法的运用研究与形态的理解体现在画坛可称为独树一帜。目识心记,涵以神会,以有形似无形,写的是真境山水,亦是画家的真性情。

三、“思”与“景”的继承与发展

吴冠中深受石涛的《苦瓜和尚语录》的影响,他认为每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都是艺术家性灵的呈现过程,创作要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艺术家对于客观物象认识不同,审美体验不同,那么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也就不同,艺术形象是画家主观意识和客观物象的统一。他的作品《银杏》具有代表性。我们都知道,吴冠中早年留学法国,他通过银杏这一物象寄托自己思念祖国的情感。在画面中,银杏已经不再单纯的只是大自然中的植物了,而是加入了画家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将银杏这一艺术形象典型化了,思景相偕,很好的传达出吴冠中对于祖国的真挚的怀念之情。

黄宾虹经过自己的主观构思进行取舍删减所作的《山水图轴》,画面整体构图简洁,有笔而有墨,有墨而有笔,沉着痛快,灿然成象。观黄宾虹山水画作,多似信笔拈来,随意点染,却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四、结语

其实,对于思与景,我们也可以从哲学角度来看。我们都知道,外在世界存在的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感知,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能够主动地认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思的对象是景,景是外在世界才有的,景是思的基础,景构成了主体之思的客观内容,而思又是主体对景的(客观事物)的筛选取舍提炼的过程,每个人对于自然物象的认识,思考不同,那么所创造出来的真景也就不同。其次,古人讲求饱游袄看,目识心记,师法自然。当然,今人与古人生活的历史环境已是不同,师法自然的方式也在不断的丰富。但是,无论是目识心记还是对景写生,观照自然时,我们都需要用真心,真情才能得真“思”与真“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将客观物象与艺术家主观意识达到统一,主客合一,才可将其发之于胸,而授之于笔。

猜你喜欢

六要艺术形象石涛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做好班主任工作“六要”
初中生思想教育“六要”谈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遵循“六要”寿过百
试论广告艺术形象的伦理意义
《苍松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