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舆论的影响
——以晚清清议下士大夫的政治选择为例

2020-07-13

河北画报 2020年20期
关键词:士大夫林则徐曾国藩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一、清议综述

(一)清议的概念和由来

清议一词从词的角度来看其本意为公正的议论,在《南史宋武帝记》中提到:“其犯乡论清议、赃污淫盗,一皆涤。”在这里清有纯洁的含义,也含有高尚的姿态在其中。讲到清议则不能不提及与其相应的“清流”,“清流”这个词语的来源悠久,它的原本的意思指的是清澈的流水。发展到后来被用来比喻那些品德高洁,并且在社会上负有盛名的士大夫们。这类人身处封建社会当中统治阶级内部,但是他们敢于评议时政,上疏言事,弹劾大臣,以及指责呵斥宦官。美国的汉学家易劳逸认为,清议一词指的是那些清流派人士和爱国传统与抗议当权的统治者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清议的行为经常发生在一个王朝要衰弱危亡之际。如发生在东汉末年的汉桓帝,汉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事件。当时的汉桓帝,汉灵帝为政昏庸无能,使得宦官把持着朝政大权。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官场变得腐朽,政治黑暗,百姓生活悲惨。就在这个时候在朝大臣李膺和在野的太学生郭泰、贾彪等一批有爱国的士大夫挺身而出,力图激浊扬清,对当时的宦官集团进行有力的抨击。王位江先生在考证“清流”的时候就对中国传统的清议做出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论述。“清”这个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与高尚、德行以及政治的操守有所联系。从屈原的诗句“举世皆浊我独清”“沧浪之水清兮”就足以证明其在战国时期就有此含义。在古代的中国“清”字代表着洁身自好和直言敢谏的意思。国外的汉学家易劳逸对清议做了严密的研究,他认为清议从字面上来理解,它的就是指“纯洁的讨论”,从西方的角度来看不是很容易理解这个概念,但是翻译成“公共的意见”或者是“士大夫的意见”就会便于他们的理解。这样的翻译却不能够准确突出清议的含义而且容易产生误导。汉学家琼贾吉认为这些翻译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清议当中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精神,并且清议主要指的是那些在朝和在野的中国传统官僚系统中的官员的议论,所以清议其实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见。因此她将“清议”一词翻译为“righteous elite opinion”即“正义的精英舆论”,这个翻译相对来讲是最为严密和合理的翻译了。

(二)清议的特点及其发展

“清议”自东汉末年出现到晚清的再次兴起,在这其间中国其他传统王朝的也出现过“清议”。如在后汉、南宋时期。当时的学生提出要抗击外敌,收复国土。在明末以东林党人为首的太学生也曾站出来,为危机四伏且摇摇欲坠的明王朝做出努力。他们与汉代的太学生们之间有着同样的关系,即为爱国传统。林语堂也曾提到公众批判会在国家危亡之时出现,南宋时的学生要求朝廷抗击外敌,朝廷在面对舆论之时犹豫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利用舆论还是压制舆论。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也感觉他们与当时的太学生有一种纽带式的关系存在。由此也可以看出“清议”的出现是跟爱国联系在一起的,是士大夫们在王朝危难之际所做出的努力。王维江在对清议考证时从范晔的《后汉书·党锢列传》的记载中得出清议不仅仅是指朝的言官的谏讽,同时也包含了在野的士绅的评议。东汉的清议最终被以“党议”的罪名所扼杀,清初则大兴文字狱。以至于后来“清议”经常与朋党,党争等联系在一起。因此王维江认为“清议”在中国传统历史上面是一个可做贬义可褒义的词语。它褒义的一面指的是士大夫在王朝危难时刻主动的爱国行为,而贬义则是其别动的行为。汉学家玛丽兰金则提出了清议是断断续续,而导致这种原因的是中国帝王的专制。在王朝在兴盛之际,皇帝是不允许这种被放大的公共政治舆论出现的。同时统治者也经常利用这种舆论去打压在朝的高位的权臣。这使得“清议”成为统治者控制朝政维持其专制的工具。从清议的特点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其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之中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有好有坏的。

二、晚清清议下士大夫的政治选择

孙立涛认为“清议”是一种社会性质的约束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士大夫们主动承担“清议”赋予他们的社会责任。通过“清议”的方式发挥了舆论对国家政治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影响,并且采取实际行动来验证这种判断,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规范我们的民族心理。

“清议”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影响到的不仅仅是政治事件,甚至社会组织结构的改善、民风民俗以及文献创作等。因此一些在朝的士大夫或者是在野的官员都受到其影响,这个影响导致了他们在政治事件上面所做出的选择。

林则徐是晚清的名臣,现在的人们一想到林则徐都是他勇于禁烟的高大形象,以及他让人翻译西方书籍、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然而在“清议”的影响下,他害怕清议的弹劾或者说他自己本身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士大夫卫教的思想当中,以至于他未能够进一步向前提倡西方的文化。当林则徐被贬至伊犁时,曾致书给友人,提及中国武器大大落后于西方,士兵素养低,与西方更是无法相比。这是林则徐在道光二十二年九月所写的私函,并要求友人保密。从这封信我们可以看出林则徐是完全知道我们与列强的巨大差距的,如果二者交战我们是不能得胜。然后在明面上他所表现的则是完全自信,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战胜英国,他曾经讲过英国人的战斗力也不过如此,请求与英国一战。

通过这件事情,学者蒋廷黻认为当今社会对林则徐评价是过于拔高了,他认为当时国家的发展受阻跟林则徐这类人有一定关系。而这时道光皇帝因战争的接连失败,害怕战火烧到北京以及烦于战争中所消耗的大量的军费,对林则徐的信任减少,转而任用琦善。此人在近代历史上的名声向来不好,在当时也是名声很糟糕的一个人。清末他主张扶夷,是因为看清楚了中英两国的实力悬殊,但却遭到“清议”派士大夫们的猛烈攻击,琦善的主张确有不太可取之处,但也的确清醒地看出了我国的衰弱之势。然而却没有人相信他,当时整个社会都对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被贬,以至于许多的“清议”士大夫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因为道光皇帝未能重用林则徐,但却没有看到我国与别国的巨大差距。道光三十年五月,名为曹履泰的御史上书请求召林则徐回京办公,认为英国人其实是害怕林则徐的,只要让林则徐回京来处理夷务,则可以顺利完成。由此可见林则徐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来看是无可奈何的行为。

同样受到清议压力的还有号称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曾国藩本人以打压太平天国起家,并且创办了湘军。他的名声也颇受争议,具体体现在其办理天津教案上。在天津教案发生之后,朝廷委派曾国藩前往天津处理。时人认为曾国藩定会将教堂拆毁,并且将传教之人赶回原地。而曾国藩却做出了绞杀流放中国军民的行为,并且让当时担任三口通商大臣的崇厚前往法国,向法国国王道歉,并向法国赔款。发生此事之后,可谓举国震惊,时人责骂曾国藩此举是卖国媚洋,当时清议的士大夫也站出来纷纷谴责曾国藩的行为。在各方的责骂声中,曾国藩曾在家信中写道:“吾此举内负神明,外得罪于清议,远近皆将唾骂。”由此可见,就算是中兴名臣曾国藩做事前也要考虑到清议的舆论影响。

名声好的林则徐在清议的舆论压力之下做出了无可奈何的选择,名声不好的琦善在这种强大的清议舆论之下被视为一个完完全全的“坏人”,并且大家一致认可琦善的观点当然是完全错误是不可取的。名声有争议的曾国藩在处理政务之时也得考虑到清议的压力,迫使他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反思。由此可见清议的舆论影响之大,“奸臣”受到影响,同时“明臣”也受到了清议的压力。在不同的情况下,清议可能带来好的影响,同时也可能带来坏的影响。由此可见,舆论下的清议就像一个赌局,其结果是不稳定的。

三、清议的评价

对于“清议”这种机制,古今中外的学者们都对其有着各自的看法。郑峰在谈清议时认为,从清流派官员的言行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士大夫们虽然热衷于提倡他们所推崇的经世致用事业,但这样的事业并不能顺应时代的需要。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基本上不了解,不了解西方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仍然将西方各国视为蛮夷,不承认西方在这时候已经优于中方。因此他提到不管前清流的“清议”在历史上产生怎么样的积极作用,它都折射了传统士大夫共有的弱点和局限。这种情况下的舆论是好是坏可想而知,清议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消极作用。

陈勇勤认为清流派在“清议”时受到这几种思想的影响:一是“尊王攘夷”的传统民族思想,二是“维持圣人之道”的传统卫道思想,三是“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的传统谏诤信念,四是“为政,爱人为大”的传统“民本”意识。陈勇勤这样的分析是相对客观公正的。

蒋廷黻在他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中提到,由于受到清议的舆论影响,一些士大夫们因为害怕“清议”的指摘而做出了一些为了保护名声且违背本心的政治选择。在这里他对“清议”看法是完全持消极态度的,并且认为对个别士大夫的历史作用有夸大嫌疑。蒋廷黻做的出这样的评价虽有道理却不是完全客观的评价。

汉学家易劳逸研究认为“清议”是中下层官员的一种政治工具,并且参与“清议”活动可以给他们带来诸多利益,比如,官职的晋升,发泄其私欲以及满足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汉学家玛丽兰金指出“清议”是下级的官员反对上级官员的政策的舆论工具。并且这种带有批评性的舆论有时是盲目的或者是不负责任的。

以上的学者们对于“清议”的观点和分析,各有见解。但大都肯定“清议”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分析出了在这种公共政治舆论下,在政治上产生的影响不能对其完全的否定,但也不得不承认其不好的一面。

四、结语

结合国内外对于“清议”的定义特点和思想观念,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点;(1)“清议”受到儒家思想强烈影响并带有浓厚的道德批判精神。(2)“清议”的发展逐渐成为一股政治力量并且影响到了士大夫的政治活动。(3)晚清的“清议”受到时代的影响有其独特的时代内涵。(4)“清议”的初衷和思想观念有积极的一面,也发挥了其积极作用的一面。但其也因为思想的落后,让“清议”大打折扣。“清议”的影响深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重要影响,这些都值得去研究和深思。

猜你喜欢

士大夫林则徐曾国藩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跟曾国藩学修身
曾国藩的“愚笨”
中山君有感于礼
曾国藩吃牢饭
阅读拙著需要回到历史现场
曾国藩背书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
杨文仁连环画《林则徐》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