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校设计服务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模式

2020-07-13刘秉贤大连工业大学

消费导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消费品升级工业

刘秉贤 大连工业大学

一、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中对设计服务的需求

消费品工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消费品工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生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正在逐渐优化。但是,和传统工业一样,消费品工业也面临着发展粗放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档次不高、品牌知名度不高。也就是说,我国消费品工业整体供给量虽然位居世界首位,但高端优质消费品的供给水平整体不高,这不仅会导致我国消费品工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阻力加大,而且会造成中高端购买力大量外流,近年来这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使我国消费品工业的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因此,消费品工业实施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在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除了核心科技的创新,设计服务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服务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它能够满足人们在产品使用性能之外的更加个性化的需求,例如情感需求、审美需求,这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趋势使然。作为消费品工业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使用性能会不断趋同,能够使产品之间拉开差距的核心要素就是设计,这也是未来消费品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设计服务业作为创意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业, 是提升我国消费品工业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产业。设计服务因具有“高知识、高附加值和强辐射”[1]等特点,是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推进设计服务与消费品工业深度融合,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是促进产品升级、服务创新、带动消费、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设计服务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需求的现状剖析

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高校。对于消费品工业来说,所需的创新人才很大程度上是设计服务人才。其原因就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品的使用功能,而是越来越注重消费品的附加功能,尤其是个性化、特色化、时尚化等功能。这些附加功能有赖于产品设计理念的转型和设计水平的提升。世界产业发展的历程和成功经验说明,优秀的设计服务人才需要具备良好专业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国际视野,需要对社情民意的深刻洞察,需要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怀,需要对所服务产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有明确认知。

当前,我国设计服务人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从人才培养数量上说,我国专门培养设计服务类专门人才的院校相对不足。一般情况下,设计类专业多是开设于艺术类、工科类院校中,不具有普及性;即使在开设计类专业的院校中,专门针对消费品工业的设计专业又非常少,难以满足消费品工业对设计服务类人才的需求。从人才培养质量上说,由于设计类专业对许多高校而言不是传统专业,学科积累相对不足,导致在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上更多是向国外学习,但是由于具体条件不同,致使很多看似先进的理念和模式无法在本校落地,反而成了空有其名的摆设,最终造成当前部分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少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同时,设计类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设计类相关知识和技巧,更需要多学科知识,例如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文化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工学、力学、计算机网络科学等理工类知识。部分学校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从相关学科保障上都难以满足需求。

三、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校设计服务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

一是秉持“全人培养”和“专才培养”相结合的培养理念。全人教育“倡导教育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其核心思想在于学生培养目标的转变,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2]。在这里,本文借用全人教育的理念,是想说明设计类大学生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各方面素质发展不均衡,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面素养的养成。设计类大学生是通过“艺考”进入大学,部分学生文化素质略显不足。入学后,由于艺术类主干课程的长期熏陶,培养了艺术生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体现于思维跳跃性强,但深度不够;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自我中心而缺少对他人的关注;热衷于时尚前卫的理念而缺乏扎根大地的精神。因此,全人培养的理念,对于设计类人才尤为重要。同时,面向消费品工业的设计服务人才还需要“专才培养”意识。不同省份的消费品工业有不同的优势,不同院校在消费品工业所涉及的学科中有不同的特色。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地域特色、学校特色,把二者的特色结合起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也更具优势。

二是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路径。一方面设计类专业应用性强,需要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相关企业也需要为自己储备后备人才,以满足本企业对设计服务的需求,完成企业转型升级。在这种情况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路径是校企双方的共同选择。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下,学生可以获得充足的实践平台、享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也为高校教师成长为“双师双能”型教师提供了条件,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培养。

三是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意识。如前所述,我国的消费品工业体量很大,但整体质量仍然存在短板,尤其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在许多领域更是有不小的差距。要弥补差距,迎头赶上,把我国从消费品工业大国变成消费品工业强国需要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小我融入大我的情怀,塑造自我、锻炼自我。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设计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教育内容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深入到价值维度。”

猜你喜欢

消费品升级工业
快速行动并治愈一切:医疗保健是如何演变成消费品的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工业人
回暖与升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发改委拟完善一次性消费品限用制度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PAHs将成消费品出口新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