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思政视域下易班建设的透视与反思
2020-07-12雷仲萍
雷仲萍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2020年12月,据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9.89亿。其中,学生网民最高,占比为21%。无疑,在“互联网+”时空场域下,各类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便捷性的信息技术新媒体层出不穷,已然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学习的生态,成为最具粘性的生活载体。高校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其思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然受网络信息媒介的深刻影响,并在行为上体现出来。网络信息技术新媒介的出现,必然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如何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对于如何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国家层面抑或是高校层面都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意见和指示。中共中央相继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网络新媒介建设”。可见,在“互联网+”时代,建设与大学生思想需求、生活世界、学习需求、网络生活等相匹配的新媒体平台已然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武器。“易班”诞生于2007年,自诞生之日起,“易班”围绕思想教育、教务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四大功能,突出教育资源、网络互动、文化传播等价值,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显著。[1]故而,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深入实施‘易班’推广计划”。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实现“易班”进驻,“易班”已然成为大学生覆盖面最大的网络互动社区之一,彰显其强大的理论教育与思想引领的功能和价值。然而,在审视高校“易班”建设时发现,一些问题不容忽视,诸如:网络界面的亲和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源整合度不够、网络社区可迁移性较低等,消解了易班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量,因此,如何更好地推进易班建设,使其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媒介、新载体,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网络思政视域下“易班”建设的现状透视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易班”为载体,因“易班”具有理论教育、思想互动、互动学习、意识形态宣传等强大的育人价值,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密切相关。然而,在高校“易班”建设中,由于各种原因,一些问题不容忽视,消解了“易班”的价值和功能。
(一)“易班”平台自身的运行局限
在“互联网+”时空场域下,各类网络媒介新载体层出不穷,包括QQ、微信、微博、微视、抖音、B站、今日头条等,已然成为网络的集散地,无疑,“易班”在于该类网络新媒介的竞争中,因内容推送机制、互动交流机制、内容更新速度、资源海量程度等,显然处于不利局面。同时,“易班”在运行过程中,只运行高校师生以实名制身份注册认证才能使用,这与其他网络媒介相比较而言,又增加了门槛,相比于其他网络新媒体的匿名登录,师生难免产生被监管的顾虑。[2]同时,其他网络新媒介因其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支持,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对“易班”建设带来较大挑战。
(二)“易班”资源整合的有待优化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坚持“三全育人”的思想,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联的不同部门、不同主体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构建“大思政”的局面。这就需要“易班”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平台的优势,将教务教学、学工管理、招生就业、后勤服务、思政理论课程教育等信息化平台与“易班”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实现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3]然而,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易班”与高校内部各院系、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平台打通的程度不够,存在各自为政的“孤岛效应”,因此,如何通过“易班”实现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易班”内容建设的粘性不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无论是纸质媒介时代抑或是数字化媒介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内容大于形式”的原则,“易班”仅仅是一种网络互动交流的载体,而如何做好教育内容的组织建设,以满足大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网络信息获取、情感困惑解答等方面的获取需求,才是“易班”建设的根本价值所在。[4]然而,在审视“易班”内容建设时,存在文化内涵建设缺乏、信息服务缺位、内容可迁移性较低等问题。因此,如何做好“易班”的内容建设,增强“易班”的使用粘性度,成为网络思政视角下“易班”建设面临的现实课题。
二、基于网络思政视域下“易班”建设的路径选择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必须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针对“易班”建设中的存在的具体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育人为核心,不断创新“易班”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念、机制、内容和载体,坚持贴近学生需求,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发挥“易班”在理论教育、思想互动、互动学习、意识形态宣传等强大的育人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增量,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一)贴近学生需求,强化思想引导
如何坚持贴近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知识能力增长需求、情感困惑解答需求、生活现实问题回应需求等内容,开展具有针对性、亲和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重要方面。针对“易班”平台运行的自身局限性问题,高校必须要完善顶层设计,更新育人理念,积极加大“易班”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构建基于“易班”平台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在“易班”建设中,积极嵌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坚持用户之上的理念,强化用户粘性和用户体验,将“易班”平台与学工、迎新、第二课堂、就业服务、教务、后勤管理等系统对接打通,让“易班”平台成为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凸显“易班”思想教育、生活服务、资源推送、文化娱乐等功能,发挥面向大学生生活世界、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匹配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优势,同时,针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术科研特点,在网络社区中进行思想互动、话题讨论、资源共享,并推进“易班”与高校官微、微博之间的媒体协同互动,形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体矩阵。[5]同时,无论是易班班级抑或是学生个人,均可在易班界面进行班级动态或个人动态更新,进行思想分享或情感宣泄,以便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针对性辅导。无疑,“易班”建设必须要满足大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等发展的需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观走向,进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期彰显易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传播主流话语,提升公共理性
近年来,受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多元话语主体、去中心化以及复杂嬗变的话语在网络虚拟空间广泛传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较大的挑战,并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观迷失、道德失落、思想困惑等不良局面。对此,在“易班”建设中,必须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将推进“易班”优质网络文化创作、高质量话题讨论设置、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网络作品开发、“易班”萌宠设计大赛、“易班红色文化”“易班微党史”等作为“易班”内容建设的主要内容,做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把如何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并提高话语传播力和说服力,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易班”通过构建微社区、网络党建专题、优客平台,并打造“易班+思政教育”“易班+教务教学”“易班+学生工作”“易班+传统文化”“易班+生活服务”等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走向、就业困惑、学习生活等进行全面覆盖,并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时政热点等内容进行宣传渗透,引导大学生从辩证的方法、逻辑的视角、历史的层面等来认识世界,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用大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的诠释、解答、解读,最终达到凝聚共识、提高思想意识、增强公共理性的效果。
(三)突出互动交流,营造良好氛围
“易班”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开放性、包容性的功能和价值,针对传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孤岛问题”,“易班”通过开放轻应用、网络勾连、自媒体APP等不同类型新媒体的接口,实现易班与网络新媒体的兼容,为大学生就业、迎新、教育教学、生活服务、财务缴费、后勤服务等提供了更多便捷和可能。同时,“易班”通过搭建高校之间、班级之间、学生之间的教育教学资源互动、共享、互通平台,为大学生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就业考研、创新创业等方面提供互动交流平台,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的深度融合,在互动交流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社会热点关注、实际困难、价值观问题等进行互动和交流,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无疑,易班与微信、微博、抖音等商业性网络媒介存在较大区别,在易班“纯净”的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开展育人工作,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三、结语
总之,“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谋势而动、顺势而为、顺势有为,积极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不断创新思想传播载体以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对此,必须要善于运用“易班”这一网络互动平台,通过贴近学生需求,强化思想引导;传播主流话语,提升公共理性;突出互动交流,营造良好氛围等方式,彰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