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形态学视角下传统舞蹈的现代性重构
——以金秀坳瑶族“白马舞”为例
2020-07-12王玉珏
王玉珏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一、金秀坳瑶族“白马舞”概况
金秀瑶族自治县罗香乡横村屯坳瑶族的“白马舞”具有当地独特的风采,它体现了当地的民族心理、民族审美,是当地特色的舞蹈文化,也是当地政府与民众合力打造的民族旅游文化品牌之一,是当地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
“白马舞”在当地是为纪念名为“白马”的这一女性人物而起舞的舞蹈。因此,表演者皆为女性。相传“白马”是一位女将军。在战争年代,“白马”的哥哥在战场上不幸阵亡,“白马”替兄肩负了的将军职责,保护一方百姓安宁,因此“白马舞”中有许多类似于拉弓的手部动作,是为了纪念“白马”这一英雄人物,从而形成了“白马舞”。其背后包含了当地英雄崇拜与祖先崇拜一寓意。除此之外,“白马舞”与当地“还愿”仪式中的“跳社王”舞蹈动作相似,后经了解得知,“白马舞”为当地师公老艺人传授于村里面的女性,因此才会有相似动作的出现。
二、金秀坳瑶族“白马舞”的现代性重构
“白马舞”的现代性重构意为以“白马舞”为创作素材进行的舞台艺术作品创作。舞蹈是综合性的表现艺术,一部好的作品内容与形式必定是相辅相成的,舞蹈作品的内容包括舞蹈题材、结构、人物、环境及表现手法等等的选取。笔者以“白马舞”为创作素材,从舞蹈形态的角度结合现代人的视角来讲述关于传承的故事,一方面是想拓宽未来创作思路,一方面是想借以舞台艺术作品来对“白马舞”舞蹈文化进行传播。笔者以创作作品《远山的白马舞》为例,来对“白马舞”的动作形态、现代性重构进行分析。
(一)作品结构
一个舞蹈作品的形式具有“内外”之分:“舞蹈作品的内在形式是舞蹈作品精神内容的形象显现,即作品的结构方式、事件的发展方式;舞蹈作品的在形式,则是指使内容成为具体可感的物质形式,即舞蹈的表现手段——舞蹈语言。”从舞蹈结构形式规范来看,大致可分为时空顺序式结构和时空交错式结构两种类型在当地,“白马舞”是为作为展示舞蹈表演在观者眼前,它单一的舞动,表达当地对于母系氏族祖先崇拜的情感寄托。而《远山的白马舞》通过时空顺序式结构重构,讲述老艺人与弟子们之间教与学的故事。人物选择是编导基于现实真实人物进行转变的舞蹈人物,为区别民间表演形式,笔者以“人”为主线,为的是实现“白马舞”从表演性到表意性的情感表达。
(二)“白马舞”形态重构
“白马舞”受师公舞的影响,其特有脚步形态为蹲点步、踏步;特有手部形态为三元手、胸前平拉手、翻转手。其中,蹲点步纵向平拉翻手、踏步蹲交替内绕手动作形态为主题动作。以《舞蹈生态学》中舞畴分析方法来对“白马舞”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外部形态
(1)节奏型:镲:××××××× 0|××××××× 0
铜锣:×××××|×××××|××××××× 0
鼓:×0×0×|×0×0×|×0×0×0×|×0×0×
舞蹈:与音乐同步同行
动律:膝动律为主要动律,膝盖随节奏上下蹲起,两拍一次。
(2)手型:三元手(大拇指与中指无名指相扣,食指与小拇指伸直。)
(3)身体姿态
随步伐前进、后退,前进时以肩为点左右拧身,走纵向线路。
2.具体剖析
① “力效-形态”描述
A力效:
空间上:直接的垂直状态
时间上:平缓、均匀
重力:重力多呈现在脚下
流动:前进式流动型
B形态:
a.前进时
脚:小八字步微开,右脚前迈,重心随移。左脚跟右脚步伐前进上步,左脚脚跟对右脚脚心位置,呈左脚前丁字步状,左脚半脚尖点地,屈膝,反向交替。
膝盖:同脚趾尖方向,前进时向上直立,停住时去屈膝。
腿:随脚下步伐,前进
躯干:随步伐横拧
手:随步伐的前进进行动作,第一次前进双手从身体前方的下弧线画至胸前交叉,双手纵向平拉,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到位后手部内扣翻开一次。
②结构描述
空间:前进型运动路线,身体处于二度空间运动。
时间:节奏为四二拍 |× × × × |× × × ×| 1-2 拍,1的时候右脚前迈步手从旁落,2左脚随后跟上,双手位于胸前交叉,体态保存直立;3左脚再次前进,手从前落,4右脚跟上,双手打开至平行位;5-8与1-4节奏动作相同,重复。
《远山的白马舞》在原有动作形态上加入了生活化的元素在其中,并在原有形态基础上对其重构,以此来表现不同的具有当地特色属性的师徒们。例如:当地“白马舞”表演时是有规定的动作套路,而《远山的白马舞》中主要突出蹲点步纵向平拉翻手、踏步蹲交替内绕手两个动作,并在其原有基础上对其进行时间、空间的改变,使动作更加丰富,并且起到推动作品高潮舞段发展的作用。
(三)舞台空间重构
“白马舞”的现代性重构一方面也是对于其表演空间的重构,这是由民间表演空间到舞台化的表演空间的重构。舞台调度是依据编导的整体构思进行设计的舞台艺术,是编导实现舞台效果的一种手段,好的调度帮助舞蹈在舞台空间上的呈现。《远山的白马舞》主要讲述的是师傅与徒弟们之间教与学的传承关系,因此,在队形调度上编导需考虑如何突出师傅与徒弟们之间的独群关系。例如:开头师傅坐在舞台中央作休息状,舞台左侧的徒弟们斜排绕扇挡脸,一个一个上来探头,再到后面三人围绕师傅到是师傅身后扇扇子,这一系列的动作与调度是为表现出生活中徒弟们见了师傅的小心、谨慎、调皮的人物性格,并烘托师傅严厉的任务性格。再如:师傅责罚调皮徒弟,调皮徒弟一人在舞台上场口前区,其余土地与师傅在下场口后区,以调度切分开不同的空间,表现不同空间下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
三、坳瑶族“白马舞”现代性重构的意义
一部优秀的作品必定是完整的,这个完整就要站在上诉所说的基础上。除此之外,编导在创作作品时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艺术风格,创作的提取点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实践性。再者,演员的选择也是编导创作表达的关键。舞蹈演员在舞蹈的创作和传达过程中即使舞蹈的创造者,及审美信息的发送者;又是舞蹈形象赖以生存显现的物质材料,及审美信息的传播工具和手段;同时又是让观众获得美感享受的审美对象,是集创造者、创造工具和创造成果于一身的艺术家,是舞蹈美的传达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舞者是通过作品将观者及编导联系的桥梁,是帮助编导创作表达的助力者。最后,编导创作的终果通过舞蹈来呈现编导所要表达的情感。这种表达一是通过舞蹈来坳瑶族舞蹈文化,二是站在坳瑶族舞蹈文化基础上结合现实故事诉说编导心中情感,并借此开拓笔者未来创作思路。
三、结语
文化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摸不着,看不到,但它在我们其中,人们可能意识不到它,但却在无意识的使用它。“白马舞”作为当地推动经济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其日后的发展走向是否还能保留原有形态是笔者在田野实践中不断思考的问题。因此“白马舞”作为承载当地文化的产物,对其的舞台性重构是笔者实现传播与推广此文化的方式。笔者意在提炼“白马舞”风格元素结合编创技术技法进行创作,希望通过自身的创作作品和努力让更多人通过舞蹈这一文化传播媒介认识坳瑶族“白马舞”舞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