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博士练习曲》演奏分析
2020-07-12陈清茹
陈清茹
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钢琴演奏专业2020级
一、《博士练习曲》练习曲创作背景
《博士练习曲》是德彪西在1908年创作的钢琴套曲《儿童园地》中的第一首作品。整部《儿童园地》一共包括《博士练习曲》《小象催眠曲》《洋娃娃的小夜曲》《雪花飞舞》《牧童》六首小曲,是德彪西献给当时自己年仅5岁的女儿巧巧的。德彪西作为过来人,深知学琴之路上的漫长、枯燥与不易,必须练习很多类似于克列门蒂的《名手之道》中那些旋律单调的练习曲。于是站在女儿的角度,德彪西创作了《博士练习曲》一边讽刺着某些缺乏音乐性的机械性练习曲,一边鼓励作曲家们要增添自己的钢琴练习曲作品的趣味性。
二、《博士练习曲》曲式分析
《博士练习曲》从曲式结构上看,属于复三部曲式。其具体曲式结构为——“A(a+b+a')+B+A(a+b'')”。
A段(1—32)小节,对应a(1-12)b(13-21)a'(22-32)三部分。整个乐段开头为C大调,以典型的钢琴学院派织体——连续而反复的密集型十六分音符跑动作为主题乐句,形象地体现出了孩子们练习传统练习曲时的厌烦、麻木的心理;在第3-4小节时,右手以四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把第一个十六分音符设置为了跳音,表现了孩子们在乏味之余偶尔的调皮、不想墨守陈规的心理;从第7小节开始,织体变成了双手的十六分音符跑动,并且全程是pp弱奏,刻画出了孩子们无聊得快要睡着了的状态;直到第12小节sf突强之后,可能是打瞌睡时被外部环境的某个声音所惊醒,从13小节开始,孩子们又开始缺乏激情地弱奏练习着钢琴曲……
B段(33-44)小节,调性由降B大调转为了降D大调,织体是从A段主题织体的十六分音符跑动拉宽一倍变成的八分音符连奏,乐谱中标记着音乐术语“expressif”,意为“有表达性地”,加上强弱的渐变记号,把孩童练琴时呼吸声音大小有变化的“打着呼噜”深度睡眠的状态体现了出来。
C段(45-76)小节,是复三部曲式中的再现段落。在第45小节、57小节、67小节对应着三次逐渐递增的速度标记——“Tempo I”——回到原速、“En animant peo à peo”——逐渐活泼、“Tres anime”——“非常活泼”,表现了孩童迫不及待想要结束枯燥无味的练琴,渴望练琴后自由玩耍的心情。
三、《博士练习曲》演奏技巧分析
(一)断奏
断奏也在全曲中出现过,但出现的篇幅不大,如再现部的68小节(见谱例8)左手低音部分。弹断奏时要注意,以下过程:先把手型摆好,接着是手臂自然提起,之后手臂自然下落,最后指端肌肉垫着力触键。这四个动作过程是一个自然连贯的有机整体,重点在于音与音之间的断开。
(二)音量
全曲在音量上,以p开头,持续了六个小节。在这六小节里,演奏要注意手臂放松,手腕可以适当降低高度,指腹触键,配合呼吸,以达到弱音的效果。但这六小节中有一个难点,如上文中谱例2,右手四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第一个音是跳音,后三个音是连奏,奏法不一样,还要求都要弱奏,这确实需要努力才可以控制,因为多数时候为了达到短促的跳音效果,演奏者大多会使用一点爆发力,这个爆发力需要适当地调控,千万不要因为跳音打破了这种"p"弱音的效果。
(三)速度
全曲从速度上来看属于快速,但各个乐段有细微差别。在开头时,谱面上有速度标记,四分音符=144-132(见谱例1)因此演奏过程中十分考验手指的耐力。除了B乐段(33-44)小节,A乐段(1-32)小节和再现乐段C(45-76)小节全都是快速而密集的跑动,尤其是再现乐段,整体要比A乐段速度更快,还有三个不同的快速,逐渐递增。如此多的快速跑动还要有音量变化的控制,确实是一个难点。演奏者很容易出现开头很快,到了后面手指疲劳了就放慢了速度的情况。因此练习过程中最好用上节拍器,并且不断强调自己要放松手指,适当减弱纵向的发力,加强横向旋律的变化力。
(四)踏板
全曲虽然有大量的连奏乐句,但主要还是靠手指奏法的控制以达到连贯目的。毕竟不属于浪漫派抒情的风格,因此延音踏板可以少用。在B乐段(33-44)小节,标记了“expressif”的部分可以适当加入延音踏板。另外整首曲目跨度不大,但长期的快速跑动很容易使手指疲劳,因此在某些弱音效果的乐句或者部分乐句中,可以加入左边弱音踏板,一方面可以增加弱音效果,一方面能减轻钢琴琴键的重量,使长期快速跑动状态下的手指能够得到休息,巧妙地完成全曲从头到尾的长篇福快速运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彪西的《博士练习曲》是一首考验演奏者手指耐力、跑动力、弱音控制力等技术的练习曲。与传统的机械性练习曲不同,《博士练习曲》有着生动形象的音乐画面感,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从孩子的角度进行形象扮演,把他们的“开始枯燥练琴的不耐烦”——“练琴过程中偶尔的调皮”——“练琴开始打瞌睡”——“醒来之后迫不及待结束地练习”的心理变化通过音乐的方式演绎出来,但演奏者需结合踏板运用、演奏方法、呼吸、速度变化、音量控制等方法,才能达到最终的生动形象表现音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