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 多维立体
——评赵书峰《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阐释——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为例》

2020-07-12刘宏亮牛雅晴

河北画报 2020年22期
关键词:音乐学瑶族少数民族

刘宏亮 牛雅晴

河北师范大学

一、《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阐释》的主要内容

该著是赵书峰先生多年田野考察与学术研究的阶段性学术思考与总结。该书集合了作者多年学术研究成果,收录了作者发表在《音乐研究》、《人民音乐》、《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民族艺术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等十余篇文章,主要以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主线,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民族音乐学、语言学、符号学与结构主义理论、民俗学、文本理论等多学科的知识对我国少数民族仪式音乐进行剖析与阐释。全著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上篇是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二部分中篇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科问题研究、第三部分下篇是瑶族音乐专题研究。

在上篇中,主要是从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来进行阐述,收录了作者6篇文章,从历史民族音乐学、符号学与互文性、口述文本、音乐民族志、田野考察、区域音乐研究等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阐释。前三篇主要强调的是方法论的运用,强调历史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不光要注重横向的共时性还要注重纵向的历时性研究,在对某一音乐进行研究时要回归其历史语境对其进从局内、局外进行关照与审视。后三篇在民族音乐学理论中强调实践地重要作用,有音乐民族志电影发展展望、田野考察以及区域音乐研究。作者强调在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学习中不能丢失音乐民族志电影理论方面的专业学习,以及提出音乐民族志电影的发展前景以及社会价值并呼吁学界开展相关的学术活动等。 田野考察实践是民族音乐学专业的立身之本,作者详细的介绍了田野考察的具体方法、选点以及后续的工作,对可能在田野考察时出现的问题做了进一步描述。在跨界以及区域音乐研究中介绍了其国内研究现状以及回顾,强调了历史与认同、跨界与区域音乐的关系。

在中篇中,主要是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科问题研究来进行阐述,收录了作者3篇文章,从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现状、后现代思维以及研究问题的纵横谈来进行详细阐发。作者以博士论文选题为例对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现状在学科发展、乐种研究、专题性研究给予深刻的解释。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后现代思维中以比较音乐学时期的本质主义转变为后现代反本质主义的学术观念,并以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进行反本质主义的思考以及对族群音乐研究的后现代思维进行系统阐述。 在少数民族音乐研问题纵横谈中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进行多维立体的剖析,提到了学界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现状以及呼吁学界对少数民族音乐史开展研究。

在下篇中,主要是对瑶族音乐专题研究进行阐述,收录了作者4篇文章,从国内瑶族音乐文化研究到国外学者对瑶族音乐研究、从传统音乐文化受到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到研究“躲避在山里”的湘粤桂过山瑶族性歌腔文化隐喻研究。从不同时期对国内瑶族传统音乐研究的问题进行反思与回顾,并运用对学科交叉视野看待当下中外瑶族传统音乐研究,从多元语境反思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当代传统音乐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以及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已经有许多传统音乐被慢慢的“空壳化”,只剩一副皮囊,内在的传统文化内涵在不断地缺失。正如作者在文中提到瑶族“style”表演,这个表演说白了就是表演瑶族传统的舞蹈,不听音乐在服装以及动作上都看不出来任何问题,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个音乐上,传统的音乐伴奏是用唢呐,而这个伴奏竟是用了江南“style”,成了所谓的“潮流”。这种现象的出现在现今是屡见不鲜的,但是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问题是需要深刻的反思。

二、《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阐释》的写作特点

在写作中作者有其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以及前沿的视野,能够时刻紧抓学界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洞悉少数民族族性以及族性歌腔的文化隐喻,能够运用跨学科交叉理论对音乐本体进行多维立体的研究,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以及扎实的田野考察基础。通读全著后引发笔者诸多思考。

(一)“集文成书” 的学术思考

首先从传承与发展角度来看,《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阐释》从早期比较音乐学的理论发展不断吸收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知识,逐步形成当代的民族音乐学学科构建。是从单一的对比音乐研究逐步发展成为发散、以点到面、多元的研究方法,这是对早期比较音乐学的继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全球化的影响,西方的民族音乐学传进中国并对中国的民族音乐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早期的比较音乐学就是受西方音乐学的研究产生的。当下的民族音乐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冲击,不断地吸收借鉴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是对传统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比如《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问题的新思考》、《仪式音乐文本的互文性与符号学阐释》、《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后现代思维》等均吸收借鉴了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诸如后现代思维、历史学、解构主义符号学等。值得一说的是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一定要立足本体,也就是强调本民族特色,不能只学习西方的或者他学科的方法论,而丢失了自我遗失了本民族的瑰宝,切记不能为了“捡个芝麻,丢了西瓜”。总之,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在当下多重文化互动交叉的背景下,在继承先辈开创的优良的学术传统基础上,要不断吸收与借鉴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后工业化、后殖民主义、跨文化等带来的诸多新观念与新思想。

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认同角度看,《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阐释》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音乐审美、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等角度进行深刻剖析。比如《国内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多学科交叉视野下的瑶族传统文化研究——2015年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的歌谣与仪礼国际研讨会”述评》、《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思考——由“瑶族style”表演文本所引发的系列反思》等都体现了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认同。站在一个文化大背景上来看,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一直是少数学者关注的对象,不向汉文化音乐现象那么受到学者们的青睐。所以随着不少学者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关注,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二)“不拘一格”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工具。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要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是非本专业的比如跨专业,但最终只要能够把这个研究对象弄清楚就是达到了最终的目的。郭乃安曾说:“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创作它的是人,享用它的也是人,音乐的意义和价值皆取决于人,所以音乐研究总离不开人的因素” 一切都围绕着人。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主要研究是人,可以说不管研究何种音乐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正如郭乃安先生提到的那样,人是创作音乐的主体要享受音乐。所以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一定要以人为中心,反对孤立静止的看问题。伍国栋老师说过“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主体观就是以人为本”。

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阐释》这本书中作者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来研究音乐本体,体现其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作者充分吸收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语言学、民族学、后现代主义等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拓宽了研究的可能性,开阔了眼界。作者充分运用西方解构主义符号学的理论方法对传统仪式音乐文本进行研究,其没有完全照搬互文性与符号学理论,而是结合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文本作为研究基础,并结合其大量的田野实践并对其文本作互文性与符号学研究。其旨在解释传统仪式音乐中内在的文化现象的存在,运用西方的文艺学理论拓宽了研究思路,使作者更好的解释传统仪式音乐的文化内涵。

(三)“开阔、前沿”的学术视野

该著无论是研究方法、写作特点以及研究对象都充分体现作者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以及开阔前沿的的学术视野。在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作者紧抓学界研究的前沿,其对过山瑶“族性歌腔”的文化隐喻研究,体现了作者对少数民族音乐族性的前沿认识。该著主要运用民族音乐学理论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分析研究,在方法论的使用上不断吸收新成果探索新的领域,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对传统音乐展开多元立体的研究。比如利用后现代思维以及历史民族音乐学理论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反本质主义的思考、又用多重语境以及多学科交叉对传统瑶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何国外瑶族音乐的研究进行分析与反思、还从音乐民族志电影的发展与前景来反思当下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的现状分析,并呼吁对当今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不仅局限在文字书写上,要基于民族音乐学研究视角下,充分结合现代多媒体手段,对非遗音乐进行多方位、立体化的传承与保护。

三、结语

总之,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等诸多新理念新观点的冲击下,如何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在吸收多学科的知识并不丢失本民族本专业的研究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既不能照搬照抄他学科的知识,那样就成了“四不像”,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但是反之若固步自封的一直沉浸在传统的研究中不吸收当代的研究方法,那就成了“闭关锁国”,这样其会掉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要权衡各个学科发展特色掌握好这个“度”,在不失本民族研究特色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多学科交叉理论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分析解读。总之,该著让读者开阔了眼界,发散了思维,告诉我们要用知行合一,多维立体的学术态度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

猜你喜欢

音乐学瑶族少数民族
瑶族织锦
音乐学人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