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2020-07-12鲁学杰
鲁学杰
青岛大学
一、综合材料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关于运用材料进行艺术创作,20世纪的西方艺术家进行了早期的实践探索。20世纪初,从立体派领军人物毕加索和勃拉克开始,他们选择各种金属片、纺织物、木材、纸张等,结合绘画效果,创作了一些作品。其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艺术家劳森伯格、西班牙艺术家塔皮艾斯,以及法国艺术家杜布菲创作的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意义。他们的艺术创作打破了传统媒介,开拓了更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深远。
而中国则起步较晚,在20世纪末才开始逐渐接触综合材料艺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的综合材料艺术创作应运而生。1979年10月,由张仃、袁运甫、肖惠祥、祝大年等艺术家创作的首都机场壁画面世,改变了当时现实主义一家独大的状态,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阶段。
二、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典型表现
(一)安塞尔姆·基弗
安塞尔姆·基弗,战后德国著名艺术家,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之一。他通过绘画、装置、版画、摄影、雕塑等形式创作作品,表达了他对历史、战争、道德和人性的的探索与研究,体现了对本民族的精神和文明的理解和感悟。他的作品主要描绘了德国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带观者进入更广阔的世界。基弗运用了多种材料,这使得他的作品拥有独特的闪光点,进而把作品的精神内含表达的更加深刻。基弗的作品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是因为他经常采用巨大尺幅的画布来进行创作。在其中,观者能够深深地感觉到残酷的战争对德国造成的严重创伤。
在基弗的作品中,铅材经常出现,比如《书》、《炼丹炉》、《舒拉密特》、《玛格丽特》以及《容器的破碎》等。这些作品中不只有铅材,它和其他材料结合,共同出现在画面之中。铅材为画面增加了斑驳、破碎的肌理效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悲伤的情绪。铅材自带的属性让艺术家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它可以变成不同的形态,比如铅丝、铅皮等,依据艺术家不同的需要被运用到更多作品当中。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铅材拥有特殊的物质美感:重量感、坚硬感。他的作品《书》中描画的是海岸上一本用铅做的书,加入了油彩、乳胶、虫胶等其他材料。作品给人一种幽寂、悠静、寥阔的感觉。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智慧的怀疑之情。他用铅材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使得其物质性表现到最强,传达出作品深刻的意义。
同样,基弗也多次在作品中运用稻草。稻草的脆弱感和干枯的特质,像当时德国人的心中的压抑和哀伤一样易碎。稻草被用于基弗若干作品当中,丰富了其艺术表现语言,比如《纽伦堡》、《名歌手们》、《舒拉密特》、《从埃及起飞》、《玛格丽特》等。在《纽伦堡》中,画布上粘了一大片麦秸、稻草,没有具体的物象描绘。画面效果由近到远迸发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的透视线的安排,使得画面具有悠远的空间感。天空的下部分是广阔无边的田野,暗示着当大面积的稻草燃烧后将变成一片废墟,而这也象征着新的生机的出现。
(二)徐冰:《背后的故事》
除了日新月异发展的科学技术,普通的材料亦能创造出惊人的艺术作品。从作品《天书》开始,徐冰以语言文字类的作品闻名于世,而《富春山居图》则与以往不同。这件作品使用了众多干枯的材料、麻丝、鱼线、宣纸等日常可见的材料,经过艺术家的自我发挥,变成了一幅利用光影来投影造型的中国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观众只有看到半透明玻璃的后面,才能发现这些组成的材料。它的基本表现形式:表面看上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实际上却不是。
徐冰从2004年开始创作“背后的故事”这一系列艺术作品,《富春山居图》是其中进一步的推进。作品灵感来源于画家偶然一次在机场发现玻璃后面盆栽植物的影子。这让他想到郑燮“依竹影画竹”,郑燮在《画竹》中有,“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意为“只要是我画竹子,没有向老师学习,多是由纸窗、墙壁、日光和月影中受到启发的”。
在大英博物馆举办的个人展览上,徐冰创作了《背后的故事7》,这件作品将清初“四王”之一的王时敏的山水画立轴,转变为当代艺术装置。透过半透明玻璃,这些材料失去了本身的属性,只剩下了造型和影子。材料与玻璃之间的距离成就了它们的作用,当它们离玻璃远时,影子淡化,像水墨画中的晕染效果;当离得近时,效果又像清楚的笔墨用法。这一切都得益于光的作用,光影细致微妙的变化使得作品更加丰富细腻。综上,徐冰用这种方式展现的不只是一幅山水画,更体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他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激发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更加深层的理解,给艺术家们以启发,更加有利于宣扬中国文化。
(三)蔡国强:火药艺术
当代艺术的表现材料和形式多样,以火药为载体的烟火爆炸艺术也是其中之一。火药虽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但它在现代与艺术结合之中又创造了更多的人文价值。一千多年以前,中国人发明火药,用在欢乐上面。一千年以后,火药引爆世界,成了众多暴力的根源。无疑,爆炸是一种极致的暴力,能在瞬间摧毁一切,但是爆炸也是一种极致的艺术。因为艺术就是爆炸。几乎所有国人,在节日里都看过升空的焰火。但有一个人,他把历史当作线索,对火药进行无尽的探索。他的存在,完美诠释了:艺术就是爆炸。
蔡国强,世界顶级焰火艺术家。2008年,他把二十九个大脚印送上北京夜空,它们腾空走过了中国整整百年的奥运梦。除此之外,蔡国强用他的焰火,几乎默默点亮了近年来我们所有重大节日的夜晚。1989年,蔡国强开始了自己的“外星人”计划。历史学家房龙在1937年出版的《地球的故事》中猜想:中国的长城是太空唯一能看得见的建筑物。于是蔡国强动员了大量的游客和志愿者,用六十万克火药铺成一万米引线,用一场延绵不断的爆炸,把万里长城延长了一万米,企图用火药和宇宙对话。蔡国强的出现,并不是对过去的艺术进行归纳总结。而是将火药爆炸时能量的释放,直接成为了艺术本身。
无序的爆炸是破坏,而有序的爆炸是艺术,为了让焰火从无序到有序,蔡国强和团队研制了“像素爆破”,在每一颗烟花里都植入电脑芯片,让你可以以毫秒为单位,在指定时间、指定空间、指定的节奏,在空中绽放出你想要的图案。从20世纪到21世纪,蔡国强的绘画、装置艺术以及焰火表演,彻底引爆了当代艺术。二十年来,他不断尝试,试着用天梯,去寻找火药最初的“神奇感”。终于在他的家乡泉州完成了。2015年6月15日,蔡国强点燃了天梯的引线。焰火,一种与经典背道而驰的艺术,它无法被博物馆展出,无法收藏、无法拍卖,在摄像机都没有发明的年代,它甚至无法被记录。当你点燃导火线,能量积累,焰火冲向天空,在爆炸之前有那么一刹那的暂停。此刻,“火药”这种特殊的材料实现了与艺术的完美碰撞。在人文价值和科学技术的共同作用下,蔡国强的烟火实践用宏大叙事的艺术语言拓展了艺术表现方式,为当代艺术注入极大的活力。
四、反思综合材料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艺术家赋予了材料在艺术作品中的新的属性,创作者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并取得成果。中国的艺术创作应该广泛地引进国外艺术创作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实现自我变革。其中,材料的表现方式应与当代艺术进一步相互融合,使这种表现语言更适应中国的艺术创作,使其更有张力和表现力。对于材料的取舍和使用以及再创造都要基于对于文化、社会、历史等的深刻研究,才能更有力地彰显综合材料的价值。它改变了大众对于绘画的固有认知,极具革新意义,更有利于构建中国文化精神,会对中国当代艺术树立独特的时代特征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