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的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之路

2020-07-12苏逸

河北画报 2020年22期
关键词:传承者群体受众

苏逸

江苏海洋大学

工艺美术(art and craft)是指制作手工艺品的艺术。这类艺术品通常装饰精美,具有实用性或目的性。其使用的各种手工技术包含了金工、木工、编织、裁缝、塑料造型,以及雕刻、版画制作和绘画的技法。我国的工艺美术产品具有音韵美、气势美、严谨美的特点,是我国工艺美术者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的工艺美术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相继出现了陶瓷、青铜器、丝绸、刺绣、玉器、漆器、珐琅、金银制品等各种雕塑工艺品。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始终有大量工艺美术作品在海内外市场流通,一度形成盛况。我国工艺品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其中很多作品具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与当地的社会风俗紧密相连。不同的地区孕育了各自的流派,每一类工艺美术作品都有其自身魅力。

一、新媒体环境下工艺美术文化传承的问题与难点

工艺美术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冲击下,面临许多传承难点。在传播的各个环节,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的传播环境产生冲突,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承陷入僵局。

(一)互联网行业冲击下工艺美术从业者群体的缩小

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使得许多传统技艺开始落寞,工艺美术亦是如此。现如今,大量年轻群体走向了互联网领域,拒绝进入传统的工艺美术行业。从业者群体不断缩小,从业人数持续降低,从根源上减少了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承量。同时,工艺美术传承者的理论知识欠缺也是当前较严重、较明显的问题。我国的工艺美术理论一直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大量传承者文化水平低,仅有小学和初中的学历,不具备深刻的理论认识。而实践的成功离不开理论指导,理论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工艺美术的传承,不利于相关理论的整合和完善。

(二)高于网络流行文化的审美与从业门槛

正如大众流行音乐能流行于大众一样,门槛越低的艺术形式越易于传播。欣赏工艺美术本就需要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而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则需要更长期的学习和揣摩。经由数年的时间去磨练一门技艺,并非一朝一夕、一日之功。长时间、大精力、高水准,多个条件限制的高准入门槛会筛去一定比例的跃跃欲试者。例如学习青铜锻造技术,除需要熟悉美术知识外,还需要钻研青铜锻造的原理和方法。仅从这一层面而言,无论是受众群体还是从业群体,都会因门槛的限制而人数减少,这是工艺美术自身的特质所致。

(三)新媒体传播渠道的限制与传播环境的混杂

新媒体环境下,工艺美术作品的传播形式较为受限,主要依靠图片和视频,而平面化的传播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传递工艺美术作品的美感。与此同时,除现场直播的形式外,大多数的传播行为非实时进行,将传播者与收受者进行了时空割裂,不具有“临场感”,降低了传受双方的互动性。且非实时的传播活动有别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传播者不对收受者进行实时占有。传播环境混杂,收受者解码的环境不纯粹,噪音干扰过多,会直接影响传播的效果,降低收受者对工艺美术文化的兴趣。

(四)“流量至上”价值取向导致的受众群体萎缩

新媒体环境中弥漫着“流量至上”“短平快浅”的风气,在消费主义和网红经济的刺激下,大众偏爱浅显易懂的新型文化,拒绝那些需要受众深入钻研、静心感受的深沉厚重的文化类型。工艺美术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气息浓烈,不便于短时间快速消费,因此受众群体较之于快餐文化很小。同理,在二次传播的环节中,传播效果将会又一次大打折扣。新媒体环境下的流量型价值取向导致工艺美术文化的受众群体萎缩,形成了“有价无市”“无处传播”的窘境。面对此种状况,即使单方面扩大了从业者的群体,也会因为微小的受众群体的限制而依旧传承困难。

(五)传受双方缺乏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传受双方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意义符号共同的理解;二是传受双方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双方进行符号交换、社会互动的前提。由于当下从业群体和受众群体的萎缩,工艺美术的传承过程中会出现些许的“断裂”现象。师徒间的代沟、传受双方的文化差异、个体对于符号的不同理解等等因素,都会造成文化传承的矛盾。因意义空间的不共通,收受方可能会在信息接收和解码的过程中产生误解,导致工艺美术的理论被错误地传递。

二、新媒体环境下工艺美术文化传承的可能性

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和数字时代的新型传播形式产生了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加大工艺美术的传承难度。但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传统的工艺美术也并非无路可走。

(一)连接传统工艺美术与新媒体时代理念

对工艺美术作品而言,相关的法规可以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从而降低作品的被破坏率和失窃率。政策方面可给予从业人员一定扶持,尽量不让生存问题成为传承者的顾虑。在保障了行业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前提下,再把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与当下流行的符号结合,给传统文化注入外界的新元素、吸收新概念,让工艺美术与当今时代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烙上时代特征。将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结合,只有用推陈出新的态度对待作品才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二)延长互联网产业链 扩大工艺美术市场

工艺美术作品本质是艺术品,艺术品就存在商品化、市场化的可能性。作品从设计到制作到售卖,存在许多能产生商业价值的环节。将作品生产的产业链延长、扩充,就能扩大工艺美术的市场,丰富其物质价值。新媒体背景下,工艺美术作品的产业链可以蔓延到更多的角落,当下大火的直播带货即是市场的一部分,也能为工艺美术产品带来经济效益。当文化产品所产生的物质价值被大众接受和推崇时,文化产品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也会随之被传承。

(三)新媒体助力宣传文化传承意识与观念

兴趣是需要培养的,而在数字时代,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新媒体的宣传助力。“酒香也怕巷子深”,传承者不能只顾创作而不顾传播,这便说明了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的重要性。新媒体平台自身流量庞大、受众群体广泛,宣传的广度可借此拓宽。且新媒体形式多样,可以用更生动有趣的交互形式进行宣传。

公众号“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是同名研究所创建的新媒体阵地。该公众号常发布展览详情、招聘公告、论坛信息、活动通告、征稿启事等推文,不同的内容涉及了工艺美术行业中的方方面面,可增加事件的参与人群,扩大工艺美术的社会影响力、加大破圈程度。也可制作h5小游戏、趣味动画或拍摄短视频进行工艺美术作品普及,增强宣传的互动感与趣味性,丰富传统文化的宣传形式。

利用以上两点优势,从业者和相关部门能更好地宣传工艺美术文化传承的意识和价值观念,引起社会重视。除此以外,网民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社会互动均带有一定的利益诉求。研究群体的消费心理和需求倾向,也是宣传工艺美术的方法之一。

(四)数字技术和传播渠道双重加持

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是传承工艺美术文化的必要途径。技艺与技术的结合,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法。3D建模技术可再现工艺作品的样貌;VR、AR、MR等数字技术能带来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减少身体的离场造成的弊端,增强实时互动性。为更好地配合使用技术,弥补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欠缺也相当重要,可通过培养高等教育人群对工艺美术的兴趣来弥补。不可忽略的是,传播渠道在造成限制的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新媒体平台所带有的草根性给工艺美术者们创造了曝光渠道,他们不必经由相关团体和协会便可自行宣传,随时随地、打破时空限制。在数字技术和传播渠道的双重加持下,工艺美术文化传承的可能性会在新媒体时代进一步加大。

三、结语

传统文化传承的难度源于数字时代新型传播逻辑与传播环境对其造成的冲击。传统文化与新型媒介形式产生碰撞,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带来文化传承的堵塞。要为传统的工艺美术文化争取一席之地,必不可少需要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环境与发展趋势。时代瞬息万变,没有绝对的旧与永远的新。只有将传统与当下的时代特征结合,才能使得艺术长青、文化长流。

猜你喜欢

传承者群体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蔡思雅 古老木偶背后的年轻传承者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
“铁人精神”的传承者
中国共产党优秀思想道德传统的传承者研究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