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岩画符号启示现代篆刻设计研究
2020-07-12王东方魏鹏郦
王东方 魏鹏郦
1.三峡大学艺术学院;2.三峡大学民族艺术中心
岩画遗址是中、西方文化中具有极高相似性的灿烂瑰宝。岩画在我国北方尤以石刻的方式呈现,古代先民在石崖壁面用线刻的方式记录生活和表达愿望,这些石刻岩画符号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涵和自然情趣[1]。我国古代著作《水经注》一书中就有关于岩画资料的很多记载,我国岩画遗址有南北之别,北方岩画主要以岩刻符号为主,南方岩画一般采用矿物质提炼的颜料或者动物的血液等作为颜料。[2]北方地区人面像岩画通过在石面上凿刻符号组成人面,由几何线条组成的图像形式,呈带状分布,神秘莫测。内蒙古阴山新石器至青铜时期的岩画《射手图》,整体采用岩刻符号的形式展现了人物的形态和即将射箭的细节,通过岩刻符号的线条自然的表达出人物半蹲的姿势形态以及认真紧张的神情,线条刻画的自然生动形象。我国石刻岩画一方面是记录当时人民生活场景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符号的错位、组合,表现出的愿景构成了特有的艺术形式。石刻岩画中具有舍弃深度的构图规则,在平面构图中充分利用对称、均衡、重复等手段,创造出粗犷质朴的肌理效果,这正是同类的篆刻艺术设计语言所需要表达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篆刻艺术审美上的启示。石刻岩画有着很强的符号化和简约化特征,注重人与物外形的线条展现,用符号语言表达自然。探究石刻岩画的符号性运用于古拙感的篆刻创作当中,将赋予篆刻设计新的意义和内涵。
一、我国石刻岩画的符号意义解读
石刻岩画的岩刻符号一般比较简单,多出现在我国北方地区,是用坚硬的器具在岩石上刻画人物或者物体的轮廓线,慢慢敲凿而成。磨刻和敲凿是石刻岩画的常用方法,这种方式可以使线条更加自然质朴,岩面的轮廓线更加细腻、平整,富有艺术气息。岩刻的线条在不改变布局的情况下,自然勾勒出形体特征。贺兰山的石刻岩画的造型雄厚,线条自然朴实,整体感观偏写实。整体布局中,岩刻的人物符号占绝大部分。其次是牛、马等动物符号。江苏连云港市将军崖岩画内容以人面像、鸟首面像、天象和简约岩刻符号为主,其章法布局和文字符号的排叠与现代篆刻设计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将军崖岩画的线条断层的一面是个“V”形结构,用石器敲凿而成。岩刻符号给人一种宽宽浅浅的感觉,既质感清透又饱经沧桑[3]。这些岩刻符号是篆刻设计元素符号化的最佳借鉴案例。比如,太阳人石刻岩画的人形符号、将军崖岩画的“v”形刻画线条符号、三角形符号、同心圆符号等,通过对其的解读,都是从中汲取对篆刻设计有利的养分[4]。
岩画线条自然质朴,具有原始朴拙的质感,这便是篆刻艺术中从古到今提倡的取法高古。从石刻岩画的苍古意趣着手,将岩画线条与印章文字相结合,产生新鲜感与冲击感。例如陈国成教授在《疏堂论印》一书中设计了一方“大漠孤烟”印章,印章中的“大”字取自石刻岩画中人物的造型。四肢开张的线条、扩张的势态显而易见,太阳人石刻岩画中人物造型正应和了这种线条布局。“漠”字吸取了石刻岩画线条对称性的特点,印面以自然弯曲的线条为主,突出中间的竖画线条。“漠”字右侧就如同石刻岩画符号中人物的四肢一样,线条采用对称手法,像岩画中的跳舞的形态,这是石刻岩画中通常表达人物形态的方式。印面主要抓“口”字的结构布局,根据宋代官印的形式处理为圆形,使之产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升华。“烟”字作白文印处理,与整体的朱文形成对比,整体形式取自石刻岩画的画面布局,四周宽边烘托大漠广袤的气氛[5]。
无独有偶,陈国成教授在《疏堂论印》一书中设计一方“黄土印象”印章,参考石刻岩画线条的对称和均衡,以及石刻岩画整体的视觉质感,将“印”字设计用横向排叠的线条,抒发对黄土地情感和热爱。右下角留出空隙,形成对比。这种排叠的线条正是从岩刻人像符号四肢的线条排叠借鉴而来。石刻岩画类似太阳人符号的四肢刻画线条的均衡感,粗细和间距基本接近,统一中求变化。
石刻岩画蕴含的对称性、重复性、整体性、均衡性在现代篆刻作品的线条方向、间距、错落和粗细变化可以充分体现。石刻岩画中那种舍去繁琐复杂的刻画结构,大刀阔斧自然生动的线条充分表达出自然的金石气息,正是篆刻创作所需要的养分,这种风格形式的展现正契合了当下篆刻创作“追古出新”的潮流。在篆刻作品设计中,取法石刻岩画符号在印章创作中进行化用,使得印章创作线条与石刻岩画线条不谋而合。一方面,篆刻线条的穿插和排叠、重复和变化在石刻岩画中刻画线条都有所表现。另一方面,我们在进行篆刻创作的布局设计时,可以借鉴石刻岩画整体的布局构思。岩画中有三角式布局、长方形布局,不规则图形布局等,我们在篆刻创作作品布局设计时候,可以借鉴石刻岩画这种布局形式进行章法设计,使其别具一格有又自然生动。
二、我国石刻岩画的篆刻设计应用
篆刻设计创作借鉴石刻岩画艺术手法,拓展了“印外求印”论的新领域。从岩刻符号的提取、转化,产生篆刻设计所需的符号表达,可增加篆刻作品的内涵和古拙气息。从石刻岩画符号与篆刻艺术符号语言的相通性、审美追求的一致性可以将两者充分融合,使得当下篆刻创作追求新意,另辟新径。石刻岩画存在点状线符号、平整线符号、尖锐线符号线条,这些创作手法运用到篆刻创作或者章法布局中,会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石刻岩画的符号绝大部分兼具对称性和均衡性的特征,显示出石刻线条的秩序美。岩刻线条的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线条的变化,但是岩画线条的长短、粗细和间距的均衡却在一定范围内赋予线条以节奏,两者互相调和。岩刻线条勾勒出的轮廓线条基本是保持一致的,或狂野或烂漫或天真奇趣,中间距几乎是等距相同,整体表现出一种“均衡感”,这些岩刻线条的艺术手法都可以运用到篆刻作品设计中体现出来,实现新的篆刻设计表达。
篆刻设计注重写意的创作,需充分吸取石刻岩画的符号表达加以运用,融合至篆刻图案精准传达的语境中。石刻岩画以简单明了的主干线条勾勒出人物对象轮廓的方法和中国写意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也是篆刻设计的最高艺术追求。岩画线条古朴质感强,没有书法线条的枯湿浓淡和提按疾徐的变化,只有粗细、疏密、曲直的审美追求,看似简单却玄机万千。在不同的变换、堆叠、错位手法中体现出拙、朴、实、意等元素与当下篆刻设计所提倡的“追古”相契合。石刻岩画符号元素加之于篆刻作品设计之中,使得石刻岩画符号元素有了新的内涵,篆刻艺术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两者实现了融合共生,既能使篆刻艺术焕发生机,符合自然古拙的审美风格,又能在篆刻作品中呈现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内涵底蕴,让篆刻作品不仅局促于艺术品宣传,更被赋予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
三、结语
石刻岩画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历久弥新,篆刻设计中融入石刻岩画的符号性应用,不仅能提升篆刻作品的内涵、拓展篆刻设计的创作思维,更能增强篆刻作品的文化内涵[6]。通过对于我国石刻岩画符号的解读,析别线条图案所表现的意蕴和追求,探究我国石刻岩画符号元素在当代篆刻创作中的设计应用,将石刻岩画的符号内涵、布局理念融入篆刻设计之中,使优秀的中华文化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得以传承、发展、壮大,对亟待整改的现代篆刻设计创作中缺失古拙内涵等问题提供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