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材料装饰语言的视觉化创新实践研究
2020-07-12李皖津
李皖津
天津工业大学
一、纤维材料艺术
(一)纤维艺术发展
纤维艺术起源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它的发展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现代纺织科技的最新成果。不论从材料、工艺还是表现形式上,纤维艺术与纺织艺术设计都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彼此交错、相互影响。形态的多元化、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材料的综合性等诸多因素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构成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基本特征。现代纤维艺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当代纤维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利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发挥纤维材料的特性。不断追求实用性与装饰性、纤维艺术作品与环境建设性之间的统一。逐渐突破传统设计理念,以多变的表现形式展示纤维材料的独特魅力,丰富纤维艺术的装饰语言,从而在视觉化创新创作过程中满足受众迫切地想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回归人类本质属性的心理需求。结合新材料的运用、新工艺的掌握展开纤维艺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强调视觉化创新以及新观念变革对当代纤维艺术装饰语言的构建,通过视觉化传递情感、信息、交流文化,呈现出其多元化的发展倾向。
(二)视觉语言
视觉语言是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两部分构成的一套传达意义的规范或符号系统。基本元素包括: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它们是构成一件作品的基础。设计原则包括:布局、对比、节奏、平衡、统一。它们是作者用来组织和运用基本元素传达意的原则和方法。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材料和表现形式,运用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形成能够传达特定信息的图像。这些视觉形象,同样是运用视觉形象语言传达意义,但是其视觉形式却有很大的差异。视觉语言的基本特征就是能见,无论观者是不是在专注的看,但我们眼睛不会放过眼前的物象,在看见物象的同时就与可见产生融合。当一件艺术作品出现在眼前的那一刻,见与被见是否能发生彼此的对接则取决于内心的指令。当视觉作品出现在观者眼前的时候,无论观者是否能看懂这件作品看与被看即刻发生了关系。任何艺术作品被视觉参与的那时刻就是被观者复活的开启。艺术作品是人类特有的智慧果实,一切被文化印迹的作品都蕴藏着作者的精神能量。精神是我们心空无形的潜能,它借助生活中的各类材料媒介而现形。绘画作品通过物化的存在具备了视觉的语素,它通过观者的精神作用而复活。作品中视觉的语言因为作品所蕴藏的精神能量而被观者复活,一切可见下都蕴藏着那个无形的不可见。
(三)拼布工艺
拼布历史非常悠久,约5000年前就已经出现,最初起源于生活需求,后转变为艺术创作。在国际上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古典唯美主义的时尚,但在缤纷复杂的工艺美术史的洪流中,并没有被其他新兴艺术门类所掩盖,它所拥有的持久激扬的生命力不容小觑。拼布艺术不分年龄、种族、阶级,蔚然成风,成为休闲文化的代名词。拼布也可以叫做布艺拼贴,是指把零碎的布块按照一定的规律或构图拼接而成,是一种实用性兼具欣赏性的工艺。运用这种工艺既可以制作实用性的物品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生活,如床上用品、包、杯垫、挂件等,同时也可以设计制作纯欣赏性的艺术品,如拼布的各种实用布艺摆件、展品、壁挂、画作等,作为室内装饰性物品来观赏。所以布艺拼贴同时具有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在现代家居和生活装饰艺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拼布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最典型的拼布艺术表现形式为百衲被、百衲衣,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拼布曾被人们淡忘,如今随着传统工艺回归大众视野,多年的发展积累让该拼布逐渐被国内工艺美术专家和拼布爱好者认识并喜爱。
二、设计灵感与创作
我们尝试传统拼布手法与经典的油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如今各个艺术领域将这些经典的艺术作品重现、再创作,使这种经典作品以另一种面貌的呈现。我们基于这个理念,寻找了一些有故事且具有特点的画面,如《绿垫圣母子》与《穿戴礼帽的贵妇人们》。这两幅油画的色调一冷一暖形成对比,画面中的人物均为主次人物居中的构图。油画本身的表现手法十分相似,都细腻的描摹了女性的美,一幅体现了母亲慈爱神圣的美感,一幅为贵妇在那个特定时代散发着女性魅力,带着一些调皮可爱要略显成熟的美。而作品《变脸》设计灵感则来源于中国的文化瑰宝——曲艺。将传统的文化融入其中,将传统文化与新型的材料结合,构图尝试创新,将经图案切分结合细节素材排列组合。
三、制作流程与工艺
(一)材料选择
拼布作品的美充分展现了纤维、布料的美,如今纤维作品的创新形式多种多样,介质材料越来越多,美感源于好的色彩搭配,布料本身的颜色进行拼接组合,这也是拼布这个艺术形式原本的含义内涵。两幅油画作品《绿垫圣母子》、《穿戴礼帽的贵妇人们》,选择的布料是田园风棉麻布。这些布料的整体色彩饱和度、明度并不高,整体颜色为高级灰,有一种质朴且耐人寻味的色彩美感。油画作品自身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沉淀感与深邃的美感深深吸引着世人。我们想保留这份吸引人的神秘感,表达它的静谧和沉静,留给人一些思考的时间。艺术本身就有放空人们的心灵的能力,我们希望把拼布艺术可以让人们能在这个浮华浮躁的世界里感到一丝安稳和宁静。作品《变脸》主题图案采用织锦缎,缎面有经典龙纹、云纹,色彩搭配为红黑白。除此之外大面积为牛仔布料,裁剪出牛仔裤口袋、拉锁、纽扣等素材,颜色为不同程度的牛仔蓝,在颜色与材料的冲击对比下,织锦缎格外突出且鲜艳。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作品展现出脸谱的冲击感。我们将代表传统的脸谱和代表新文化的牛仔布相结合,充分的利用纤维布料的特色,用文化的冲击跟人一种不一样的抽象感,做出了一种既大胆又不失和谐的尝试。通过文化、材料、色彩的对比和时代的冲击感,期待带给人们与众不同的感受。
(二)制作过程
制作手法上,采用的是半立体与平面相结合。平面的作品,不能去表现画面的质感与饱满度。完全立体的拼布又稍显用以过猛,所谓过犹不及,半立体,既能表现这画面的饱满度又可以不突兀。
《绿垫圣母子》与《穿戴礼帽的贵妇人们》的制作手法相同,将人与背景区分开,人物部分选择半立体背景部分选择平面,且在背景大体采用随意的剪裁,制造出一种随性的背景美感,同时弱化背景突出人物。配色的阶段,我认为是拼布中最为重要但也最不易把控的阶段,因此对于这部分我们非常重视,进行了许多的尝试,终于呈现出所期待的效果。最终作品的配色并不具象,为了打破布料与颜料之间的差异,未完全按照油画本身的配色,大体上没有太大偏差,许多细节的方面做了调整和修改,印证了我们将经典的作品再创造并不是复刻作品的初衷。作品最后呈现的效果大约是70%的具体加30%的抽象,细节上从衣服开始进行大色块的分割、同色系的分类、明暗关系的转折等等,将这幅油画彻底的细化为不规则的形状。其次我们在进行半立体的制作过程中。每一小块半立体包裹着的形态,都需要精确细致,正是因为每一小块局部的精致,最后的作品才能无缝对接,呈现出最好的效果。毕竟实质的表达才是艺术最终的样子。
《变脸》同样也采取半立体与平面的结合的方法,牛仔部分相对抽象,充分利用牛仔裤本身的扎边形态走势完成脸谱形状,织锦缎所拼出的形状格外具象。我们首先确定脸谱主题,收集有关主题的素材,查阅了许多与脸谱相关的资料,包括脸谱的文化和其含义,我们选择了极具中国风色彩并且代表忠义和耿直的红色脸谱进行创作。我们对几条牛仔裤进行裁剪,并初期确定画稿,采取了分割构图的思维方式,除了主体外,将其余部分分割拼凑成脸谱不同细节 并且转变方向,然后使用硫酸纸进行拓印。为了展现半立体的效果,我们使用卡纸填充棉花。在《变脸》这幅作品上,我们用各种不同牛仔布层层贴上,颜色的变化使画面更加丰富层次更加鲜明,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与空间感。
四、总结
拼布是一种文化遗产,拼布是一种艺术,拼布是一种执着。我们从生活中提取的元素,希望作品效果最终能够自然回馈社会,抚慰当前年轻人浮躁然后压抑的内心。正是因为这种理念,在制作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将这个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具有现代感,使它跟上都市化快节奏的生活,在这个生活中变得让人看起来少一些繁琐、古板,变得更加实用于生活。我们尝试不同手法制作的作品,无论是拼布、团扇还是刺绣,都伴随着自然的风格与元素,用最初的拼贴手法,简洁且直接的给人舒适温馨的感受,引起大众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