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窑青花数字化产品设计研究
2020-07-12孙晓雨
孙晓雨
安徽师范大学
一、关于明代民窑青花瓷
明代民窑青花纹饰种类繁多,按题材来分主要分为这样几类:花鸟类,山水类,人物类,文字类等。每一类都有从明代本朝特有的主题,他们有些虽然延续到了清初,但是画法却更加肆意奔放。比如花鸟类里的喜鹊登梅、一路(鹭)连(莲)科、梧桐叶落天下尽秋等主题,山水类大多是山水高士图,山水渔翁图等。人物类当中魁星点斗图、福禄寿禧图、佛教道教人物图等。这些纹样比官窑更加朴实生动接地气的世俗化风格是今天大家了解明代民窑和明代民间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上述各种纹饰题材都在青花瓷器当中有所体现,笔者也收藏了近千件明代民窑青花瓷器残件,完整器型存世较少。它的自身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都很高,但目前的大众认知度却很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将这种元素与数字化技术做结合,做满足大众需求的新的文化产品,让明代民窑青花在当代重新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为普罗大众特别是年轻群体所接纳。笔者曾于2019年3月在《美术报》刊发过一篇名为《明代民窑青花纹饰刍议》的文章,浅谈过此类问题,主要包括对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大致分类、特点的表述,以及从文化创意的角度看关于传统明代民窑青花元素再设计的可能性。当时写这篇文章时正值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第一季热播,新的以文物为题材的文创设计热度再次飙升,因此很多的实践谈的都是关于材料与工艺,还有实体文创产品层面的创新。
二、技术融合背景下新兴的设计模式对文创设计的影响
随着新技术的崛起,原始的以材料与工艺为主导的单一设计开始向多元化,虚拟化的设计模式发展,引申出了交互设计、服务设计、设计管理、设计伦理等新兴的设计名词。产品设计逐渐由设计实体向设计交互界面,设计服务等综合性的无形的系统与组织的形式发展。对于文化创意类的设计来说,未来趋势也应该与整个产品设计的发展方向相适应。
新兴的技术不仅改变了生活面貌,也改变了产品的定义以及产品本身的体验感。如案例《航空宴会RMX》来自意大利设计师Mattia Casalegno,将混合现实技术与未来餐饮相结合,以多感官品鉴活动为形式呈现全面的用餐体验。每位参与者将沉浸在作者营造的场景之中,通过交互体验,拥有不同寻常用餐体验的同时,也会被带入作者提出的问题当中:如何改革食物消费。《后窗狸——森林精灵的苏醒》是由法国插画艺术家朱莉·斯蒂芬·陈带来的增强现实的AR体验,将静态的插画进行动态的展示,延伸了插画内容,用故事和场景的形式充实了插画本身,让插画的内容更加丰富。《他山》一个灯光交互装置,由数条LED灯带构成山水意象,用实时获得的地区日照时间与交通流量动态数据的不同使得LED灯的灯光强弱,排列组合方式因此发生变化。这个交互装置用新兴的科技手段表达了山水意象,也借用对于社会数据的收集,完成了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个命题的思考。上述三个案例虽然都是新媒体交互设计的成功案例,但是对于数字化文创设计来说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除了具有学院派设计的案例之外,活跃在电商平台的服务设计也有新思路。“饿了么”与敦煌合作推出的联名设计拥有独特的创意,让敦煌文物走进大众视野。在线上的界面设计当中加入敦煌元素的同时,给快递员穿上传统服饰送餐。给餐具物料设计加入敦煌元素,在大型活动上借助如帆船或热气球这样的载体宣传敦煌,用灯光秀的形式增加科技感。这些成功的案例,都为传统青花图案的置入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三、数字化文创产品设计的可能性探究
目前,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在文化创意产业,这当中有很多是没有很好的结合科技与文化创意,设计者认为加入了科技成分就等于提升了该项目的品质,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以及该主题是否适合以这种新技术的形式呈现的问题。以沉浸式体验设计为例,在Teamlab工作室的沉浸式体验之风刮入国内后,各种规模和档次的沉浸式体验的文创设计就从未停止产生,它们中有的千篇一律,经不起推敲,这样的作品到了一定的数量后反倒让人们对沉浸式体验的技术产生了抵触。
智慧旅游,数字文创的概念被提起后,伴随服务设计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与文博相关的App, H5,博物馆自带的交互设计屏幕等数字交互设计样式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新冠疫情后,为了弥补线下体验不足,各博物馆旅游行业都在更新自己的界面交互系统。但是这些App和H5内容和形式和用途都较为单一,大多都是借助3D建模做出文物的原型,互动性弱,没有很好的展现出文物的特点,更没有将它们与现代生活的语境做对接进行更有实际意义的展陈与设计。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更多有意义的产品设计形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未来的产品设计从技术层面上说会在创意编程当中展开设计,软件与硬件结合将会成为产品设计新的表现形式。展示设计与产品设计的界限会更加模糊,从单一的造物向多元、综合的服务设计方向发展。对于明代民窑青花等文创类的数字化产品设计,在过去可能会想到做介绍类的app设计,让大家更加了解民窑青花的前世今生,而在5G时代到来的今天,数字化文创产品也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大家可能不太想只看文字和图片的宣传介绍,更希望参与到设计当中,完成某种体验,比如AR、VR等体验与游戏的结合,比如通过大数据筛查自动生成图形与图案,比如在公共的博物馆等场所进行服务设计,诸如针对非遗文物知识的普及教育等有益于受众进行参与体验式的一切活动。在国内,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一切产品都在智能化,一切系统都在往智慧化的轨道发展,才出现了“智慧家居”、“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课堂”等概念。因此,文创领域的数字化也会,也已经往这个方向发展。笔者留意到一些企业也在积极参与到“智慧非遗”的行列当中。同济大学特赞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通过特赞眼(一个创意内容图像处理引擎)对200多张农民画进行结构处理,提炼关键风格与元素。不同于商业生成,作为艺术作品来说它考虑到了绘画的基本逻辑,比如:基本透视问题是正确的,水生生物不会出现在陆地上,元素之间会有重叠但是不会冲突。通过这样的方法,想要了解金山农民画的人,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相关领域的知识,而是可以通过参与到实际创作过程中了解并生成一个符合现代语境的金山农民画。我们处在一个软件驱动经济的数字化时代,各种app、新体验、游戏等麻痹和吸引着大家,落实到最后,可能就是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去编写程序、设计体验、制作游戏。因此,未来的数字化文创设计可能是向着这样的方向发展。在这方面明代民窑青花图案中的原创性、本土性及随意挥洒的特质是很适合的。在国外,编程与设计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甚至有很多非常新颖的尝试,比如借助编程语言利用软件识别音乐再将音乐转换为视觉符号,用编程思维改变输入输出的模式,获得更多的编程可能性。这种实践方式与前面新媒体的案例方式类似,只是在目前的语境里更加契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式。
前面探讨的更多是在技术层面上未来数字文创的发展方向,在形式与内容上,除了拥抱技术之外,更多的是要紧跟时代。时代在发展,如何让年轻人对文创设计产生兴趣。因此,要将流行文化融入文创设计,比如流行配色,网络流行词汇的灵活运用,故宫文创曾经推出过类似的设计。还有曾经红极一时的文物表情包系列就是很好的实践案例,只是没有做成很好的数字化的产品。此外,从产品设计与服务设计的角度对于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问题、通用设计、公民设计、设计伦理等也可以与文创设计结合做出更加符合当下语境的切实可行的设计成果。目前,在国内大家也都意识到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重要性,涌现出《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这样比较优秀的综艺节目,他们紧扣年轻群体的喜好,说好文物的故事,通过这个节目让观众了解到作为设计师,在做文创类设计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除了技术和最后的呈现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的设计与升华。即让更多人在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再如,今年春晚,河南卫视的一个歌舞类节目登上了热搜,大家直呼这个节目从创意到舞美再到表演的整体性与艺术性都体现了较高的水平。舞美当中的妆容到服饰非常生动,参照了大量的唐俑和经典画作当中的女性形象,细到为了表现唐代人物的丰满而在演员嘴里塞了棉花。这个作品真正做到了让文物活起来,唐俑走入了普通人的心中。服化道的精良配上背后舞台的绚丽背景与音乐,造就了充满创造力的新文创。此外,除了内容有深度,如何加强内容与技术之间的联系,让更多的互动体验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在设计当中也是新文创需要去考虑的一个方面。近日,笔者前往上海观展,其中凡尔赛宫中国巡展对于文物的现代演绎方式让人印象深刻。为了让观者体验凡尔赛宫的宫殿分布,策展人并未直接展示地图,而是用蓝牙自行车与电视相连,模拟自行车驶入凡尔赛宫的感觉,加强了观者的互动性。在展示凡尔赛宫历史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以人物自画像入手,让观众生成个人的“凡尔赛宫自画像”。利用投屏技术请到知名舞蹈家表演音画交互的芭蕾舞表演,展现昔日凡尔赛的宫廷生活。到了最后观展结束时进行VR体验,让观者身临其境体验凡尔赛宫展品的细节。展品可以放大缩小,观者可以变换不同的空间角度观看展品的细节。每一个展品的互动性与参与度都很高,且展品与展品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与故事性。
四、明代民窑青花瓷数字化产品设计方案思考
正如前文所言,明代民窑青花元素主题相对较为集中,都是围绕吉祥图案展开,具有原创性。这样的素材适合制作具有互动感的文创设计。在挑选具体的素材时,要注意保留民窑青花的笔意,体现这一时代纹饰的生动特性,选择素材时不要过于局限到具体类别,而是要广泛涉猎,但需要把握整体的叙事性与故事性。
在技术层面,除了AR、VR等技术的加持之外,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当作品成系列之后也可以考虑文化创意产品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通过优秀的设计作品产生正面的文化效应,让设计成为社会服务的一部分。例如有互动性质的文创设计作品被放置在轨道交通或者大型商圈、艺术馆与博物馆里,亦或是成为教具补充设计教育的不足,提升设计教育的品质等等。甚至这个设计完全成为一个社会服务类的设计,在服务中提升全民美育程度。参见上文提到的外卖送餐案例。
总之,我们需要摆脱文创产品的固有范式来思考数字化的文创设计,技术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智能化的设计层出不穷,但是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却是越来越虚拟化,因此要加强传统文化中代表性、个性化的元素,使之成为产品与人的互动,增强体验感,创造新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