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的当代美育价值
——以福州油纸伞为例
2020-07-12卓榕龙陈诗琪
卓榕龙 陈诗琪
福建师范大学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首先,非遗体现了不同地区、民族或是人民的独特创造力。其次,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独特的基因和民族记忆,蕴含了不同地域群体在不同活动领域丰富的智慧、情感和人文精神。因此,非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历史在发展变迁,非遗不断的从历史中汲取了精华,具有特定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征。其二,非遗是民族文化价值的最好 映现。因为非遗是不同民族的智慧结晶,反应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色,从中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其三,非遗不只是一种单一性质的文化遗产,更是具有丰富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特征和知识属性的文化瑰宝。
油纸伞是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人文精神以及文化内涵。从传统工艺与材料选择(三年以上的老竹子)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散发出浓郁的人物情愫。
二、非遗课程的实施概述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倡统筹社会资源,使文化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美育扎根于传统文化才能树立起民族文化意识,才能形成对自身文化与历史的认同感,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是美育实施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学校美育的重要载体。
教育能够有效的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福州四中自2016年就将福州传统民间工艺与教学相结合,开设了福州“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在2017年正式开设非遗校本课程《福州油纸伞》。针对实践课程,通过与油纸伞非遗传承人严磊合作,有效利用校外资源,并将油纸伞制作以”民间艺术工坊“的形式带入课堂。在鉴赏课程上,以油纸伞为脉络,围绕历史、选材、工艺、地位、文化内涵等方面开展调研活动,使学生在调研中体会油纸伞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以及文化底蕴,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此外,还开展文创课程,打破油纸伞的固有形态与功能,在保留自然美和科学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对油纸伞进行传承与创新,使油纸伞在当下焕发生机。
三、非遗文化的当代美育价值
(一)提高文化认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之一,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源,却又与传统文化不同,它具有朴素、自然、感性等特征,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因此,学校借助地方非遗文化资源开设校本课程,通过学习非遗文化开阔眼界,提升民族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地域归属感;通过非遗课程架起文化桥梁,让传统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塑造全面人格,增强文化自信。
(二)培养审美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校本课程进入学校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遗文化包括传统音乐、民俗活动、传统手工技法等,其形态多样、富有内涵。正因为如此,非遗文化融入校本课程能体现出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的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对非遗课程的学习,感受非遗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之美、技艺之美以及形式之美,进而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发挥美育的最佳效果。同时,非遗课程也会带动校园非遗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
(三)激发创造能力
如今,对非遗文化的讨论不仅停留在传承与保护上,而且对如何进行创新,让非遗文化焕发生机进行探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体现在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以福州油纸伞为例,从数十步严谨的制作工艺到严格的选材都能体现出科学性,而从油纸伞的外形、伞面图案皆能彰显其独特的艺术美。但在当下的大环境中并不利于传统非遗文化的发展,将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非遗才能真正焕发生机。因此,学生需要发挥现代化思维与创造能力,大胆探索非遗文化精神内核。从传统出发,传承非遗的文化涵养,立足当下,将传统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富的精神财富,以现代化的方式为非遗的传承添砖加瓦。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充分运用以非物质文化为主线的美育资源,不仅能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促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创造才能,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