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事业单位经费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建设

2020-07-12赵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消费导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学事业科研经费科研项目

赵峥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一、科学事业单位经费管理现状及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党中央坚持将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随着科技的发展,财政科技投入也随之增多,为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问题,如绩效评价不合理、人才激励与考核机制不科学等等问题也随之凸显。

为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国家相继出台《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 号等一系列推进科技领域改革的措施。按照能放尽放的原则赋予广大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家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如何管理好科研经费,建立健全科学事业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经费拨付不及时

项目经费拨付不及时,影响任务的研制周期,同时影响项目年度预算执行,为确保项目的实施,研制单位前期需要用自有资金垫支,带来了一定的资金压力。

(二)项目预算执行管理薄弱

在“放管服”的背景下,赋予科研单位经费使用高度自主权,简化预算编制,下放预算调剂权。这给经费预算实际执行的监管带来不小的挑战,财务人员不懂科研,预算调剂科研人员又有高度的自主权,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财务人员很难判断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

(三)项目核算不够精细

科研项目经费的日常核算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重要一环,核算准确是前提。但由于科学事业单位受制于自身管理的原因,对于科研项目中一些科目如燃料动力费、间接费这类科目,支出不能像企业一样可靠计量,通常是通过分摊进入各个课题,其中分摊依据的准确性有待提高,成本核算不够彻底明晰。

(四)内控监督管理欠缺

近年来,科技学术界不断曝光了多起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案件,例如通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利用虚假合同将科研经费转入自己的公司;虚报冒领劳务费等等,这些在科研经费上的腐败案件,都反映了科学事业单位内控监督较薄弱。如今,针对科研项目的审计检查逐渐减少,外部检查少了,不代表内部监管要松懈,相反要用更加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支撑放管服的落实。科研经费项目承担单位要改变角色,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审计检查,转变为主动承担主体责任。但是目前科学事业单位普遍缺乏对风险的防控, 单位负责人对内控的重视成度还远远不够,不能发挥内控监督应有的作用。

(五)项目资产管理欠规范

资产采购方面:1.科研项目采购计划审批不够严格,存在科研设备在不同项目中重复购置的现象,另外为了预算执行突击买实验材料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2.采购验收不规范,付款审核不严格,存在为了执行率先预付全额货款的现象,可能会导致采购物资或者资金损失。

资产管理方面:目前科学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情况。项目日常购置的实验试剂、加工材料,低值易耗品等库存材料没有统一管理,一般都是由科研人员随买随领用,导致不能反映项目的真实成本。其次,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后续管理不到位,没有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做监督,无法评估资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另外,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无形资产、专利技术这方面的管理还较为薄弱。

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注重业财融合,财务核算要向管理服务型转变

项目承担单位在新的科技体制改革下,承担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主体责任。必须尽快调整科研资金的管理模式,由过去的核算模式转变为管理模式,参与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财务人员需参与项目的预算编制、协助科研人员制定预算执行计划,并监督预算执行,定期通报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科研人员,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减少结题验收时经费因支出不合理造成的风险。其次财务人员还要深入科研一线,了解科研的基本活动,熟悉项目支出的基本构成,有利于在后续财务核算上判断支出合理性。另外还要注重科研财务助理的培养,在经费支出、报销结算、项目结题验收中发挥科研财务助理的专业优势。促进科研经费使用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

(二)注重项目成本精细化核算。

科研项目核算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基础,核算精细,是必要要求。随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推进,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也必须在实施精细化管理方面取得突破。具体到科研项目中,要明确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支出范围。对于一些分摊进入的成本,要有合理、规范、统一的分摊依据。对于科研活动中使用的燃料动力费、水电费等支出,可采取按项目记录工时、用电量等方式,进行真实、可靠的计量。

(三)完善资产管理

资产采购方面:(1)单位内部应该设置采购计划审批制度,避免设备在不同项目中重复购置的情况。对于采购业务活动,必须分离不相容职务,例如采购和保管,采购计划的制定和审批,采购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采购人与使用人等等。另外需设立合格供方的名录,与选定的供应商签订协议。(2)加强采购的过程管理,严格控制付款时间。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对于特殊的商品服务要由专门的机构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意见。

资产管理方面:首先应该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科研材料应在专门的材料库存放, 专人保管,施行严格的出入库管理制度。还应加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入后的管理, 建立固定资产使用台账,监督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以便给后续评估资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做基础。对于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应分类制定管理办法,落实无形资产责任制,促进无形资产有效的利用。

(四)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尽管现在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都建立起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也存在制度流于形式, 执行不到位等情况。应该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从单位各个层面重点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并逐步完善的内控制度,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重视内控制度的建设,设置独立的内控部门,不相容岗位要分离, 重要岗位实行轮岗制。制定详细的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岗位说明书等内部管理制度文件,使各岗位职工正确履行职责。保证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内控制度建设的意识

科学事业单位以科研活动为主,通常会出现过于重视科研而轻视管理的问题。内控流于形式,这就需要从领导层开始重视。改变固有重科研的思维,把内控建设当作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来抓。加强内控重要性的宣贯。自上而下的渗透每一位员工,从思想上让大家重视起来。才能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促进内控制度的完善。

(二)结合科研活动的规律,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点,针对风险点进行内控制度设计。

(1)强化预算管理:众所周知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贯穿始终,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等都是关键的风险点。预算编制阶段,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要共同协作,保证预算的科学合理性和准确性。预算执行阶段,财务人员要跟踪监督经费的执行情况,定期做预算执行情况通报,分析执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反馈给科研人员,使得预算执行进入良性循环。

(2)建立授权审批体系

科学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授权审批体系。编制常规的审批权限指引,规范审批签字的范围、额度和权限。对于重大事项要实行集体决策。

(3)细化资金监管

科学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不同,不仅包括维持单位正常运行的财政补助经费、承担国家科研任务所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还有一些对外承担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横向技术收入以及横向经营收入。收入构成复杂多样,针对这种情况,科学事业单位应该细化资金监管,对资金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类别的资金管理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

(三)建立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关键岗位实行轮岗制。

科学事业单位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及激励约束机制,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制定按月、按季度、按年度的考核计划,全员参与考评。针对不同科研项目,应结合项目的综合绩效考评目标,设置个性化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另外单位还应当制定各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员工定期轮岗的制度,明确轮岗的范围, 轮岗周期,轮岗方式等,形成相关岗位员工的有序流动,一方面能全面提高职工素质, 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关键岗位员工离职给单位带来的风险。

(四)完善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单位应该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起一套涵盖管理全流程的 ERP 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充分利用信息系统之间的可集成性,将各个业务系统和会计核算管理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及时、有效、公开、透明的将数据传递到各职能管理部门以及科研人员手中,让经费在阳光下执行,信息在阳光下传递。

结束语:近年来,国家大力促进科技发展,中央层面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政策,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精简了过程检查、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切实减轻了科研人员负担。政策到位了,如何落实是关键,经费管理如何与科研规律完美结合是关键。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用好政策,通过科学的管理体制、合理的经费管理办法、完善的内控监督制度,才能让政策落地,让国家放心的将科研经费交于科学家手中,让科学家专注科研,潜心研究,早日攻克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科学事业科研经费科研项目
地理教育改革创新与地理科学事业发展
——写在《地理教育》第六届编委会成立之际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加强科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新《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下单位成本管理研究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论科学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要点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优化初探